历史范蠡介绍儿童版故事,范蠡的历史故事

范蠡救子典故?

范蠡救子是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一则故事。

范蠡在陶县居住的时候,又生了一个小儿子。待至小儿子长大时,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关押起来了。范蠡说:“杀人者偿命,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俗话说富贵人家的儿子不能让他死在刑场上。”于是他准备打发他的小儿子去楚国看看。他让小儿子带着黄金千缀装在一条麻袋里,放在一辆牛车上拉着。当小儿子即将出发上路时,范蠡的大儿子坚决请求让他去。范蠡不听。大儿子说:“长子应该是一切家务的总管,现在我的弟弟犯了罪,您不让我去搭救,却让小弟去搭救,这说明我是没有出息的。”于是就要自杀。他的母亲这时也帮着说:“即使派老三去,也未必能救活老二的命,反而先让老大白白地死了,何苦来呢?”范蠡无法只得派老大去了,他写了一封信让老大带着交给自己的好友庄先生。并嘱咐老大说:“你一到楚国就把千金给庄先生送去,听凭他随意处置,不要和他发生任何争执。”大儿子接受了嘱咐,自己又另外带上了几百两金子,于是出发了。

到了楚国,范蠡的大儿子找到了庄先生家,原来庄先生住在一个靠近城墙的地方,房舍四周都长满了荒草,家境非常贫困。但是他还是按照他父亲的嘱咐给庄先生呈上了书信,送交了千金。庄先生说:“你可以赶紧回去了,千万不要在这里停留!一旦你的弟弟被放出来了,你们也不要问他是怎么出来的。”大儿子离开了庄先生家后,并没有走,他在楚都留下来,用他手中所带的那另外的几百两金子去贿赂楚国的当权者。

历史范蠡介绍儿童版故事,范蠡的历史故事

庄先生找了一个机会去见楚王说:“现在某颗星星正处在某个位置,这种现象对楚国不利。”楚王一向信任庄先生,就说:“那怎么办好呢?”庄先生说:“只有施恩于人才能免除灾害。”楚王说:“先生去休息吧,我马上就按您说的办。”于是楚王立即派人把钱库封了起来。这时接受了范蠡长子财物的那些楚国权贵们赶紧告诉范蠡的长子说:“大王马上就要宣布大赦。”大儿子问:“有什么证据呢?”权责们说:“每回大王宣布大赦前,总要把钱库封起来。昨晚大王又派人封钱库了。”范蠡的大儿子以为楚王既然要宣布大赦,他的二弟当然就会被释放的,因此再把千金的重礼白白地送给庄先生,就没有什么必要。于是他借口辞行又到庄先生家里去了。庄先生一见惊讶地说,“你没有走吗?”大儿子说:“本来我就没有走。当初我是为了救二弟来的,现在我弟弟马上就会自己被放出来了,因此我特来向先生辞行。”庄先生明白他的用意是想把金子要回去,于是说:“你自己到屋里去拿你的那些金子吧。”大儿子立刻进入屋内拿了金子走了,自己还觉得挺美。

庄先生羞愧被一个年轻人所耍,于是又进宫去对楚王说:“我前些天说过某星处某地的事,大王也准备用修德的办法来报答上天。可是今天我出门,听见道上的人们都说是陶县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关在楚国,是他们家里用钱贿赂了大王的亲信,所以大王的大赦不是为了体怜楚国人,而只是为了要赦免朱公的儿子。”楚王闻听大怒说:“我的道德水准尽管不高,难道竟可以为了一个朱公的儿子宣告大救么!”于是下令先把朱公的儿子处决,第二日才宣布了大赦令。结果朱公的大儿子只好拉着他弟弟的尸体回家了。

回家后,他的母亲和邻居们都很哀伤,唯独范蠡笑着说:“我早就料到老大去了必定要断送他二弟的性命!他倒不是不爱他的弟弟,就是因为他舍不得丢掉钱财。他从小跟着我一起操劳,见过受苦,知道生计的艰难,所以他舍不得钱财。至于老三,他一生下来所看见的就是我的富贵,乘高车,赶大马,行围打猎,他哪里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呢?所以随便挥霍,从不知道吝惜。当初我之所以要让他去,就是因为他舍得花钱。而老大不能,所以最后把他二弟的性命断送了。这也是一种定数,不必再难过了。我早就等着老二的尸体回来了。

《史记》原文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闲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百家讲坛范蠡救子的故事?

话说范蠡在定陶成为富家翁时,小儿子出生了,等到小儿子长大成人,二儿子在楚国惹上了官司被打入死牢,范蠡就叫小儿子带上千溢金,又写了一封书信给在楚国做客卿的好友庄生帮忙搭救。范蠡的长子知道后,拼死拼活的不同意,说家里出了事应该由长子出面搞定,父亲不派我去,这是对我的不信任,说明我不孝顺,我不如死了算。范蠡给搅得没有办法,只好派长子去,但再三叮嘱长子,到了后不论任何事情都要任由庄生安排,千万不要与之争执。长子答允出发,又私自带了几百溢黄金。

长子到了楚国找到庄生,发现庄生穷的一塌糊涂,住所利用城墙作为后墙,门前满是杂草。长子按照范蠡的交代,把千溢黄金交给庄生。庄生听明来意,便说:“你现在赶快离开,千万不要逗留,即使弟弟放出来了,也不要问所以然!”然而长子并没有离开楚国,而是用私自带的黄金献给楚国的权贵,以求门路。

庄生虽然贫穷,但廉法正直闻名天下,从楚王以下都把他当老师一样尊崇。至于范蠡送来的黄金,他并不想接受,想要等事成以后归还,表明信誉。庄生对妻子说“这是陶朱公的钱财。如果我病死了,来不及事先交待你,记得以后归还他,不要去动用。”但是范蠡的长子不明所以,以为给这样的人黄金毫无用处。

庄生找了一个适当的时机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动到某个位置,对楚国有危害。”楚王向来相信庄生,问庄生如何是好。庄生说只有做好事才能消除,楚王表示明白了。然后命令使者去将钱财物资的府库严密封起来 楚国接受贿赂的官员听说消息后,惊喜地告诉范蠡长子,说:“楚王就要大赦天下了。”长子不解,官员说:“每次王实施大赦,怕人乘机在大赦前抢劫,所以常常先把府库封闭,昨晚楚王已命令封闭府库了。”

长子以为楚国即将大赦,他的弟弟自然会放出,那么千溢黄金岂不是白白便宜庄生了?不行,长子立刻去见庄生。 庄生见到长子,大惊说:“你怎么还没有离开呀?”长子十分不客气地说:“当然没有离开!当初是为了弟弟的事情,现在弟弟的罪,大家都知道会自动赦免了,所以特来向先生辞行!”庄生这下明白他的意思,往里面一指说“钱都在里面,你自己拿走吧。”长子拿回财物,心下窃喜。

庄生被长子的做法激怒,又去见楚王说:“我上次说星宿的事情,王说要用修德的方法来回报,这当然很好。但现在我在街市上听很多人说,陶有一位富人叫朱公,他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国,他的家人拿了许多金钱贿赂了王的左右,所以王并不是为了体恤国民而实行大赦,而是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一听,大怒说:“胡扯!我虽然没什么德行,但怎么会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而特别施恩大赦呢?”就命令杀掉了范蠡的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命令。

范蠡的长子最终带着他弟弟的尸体回来。到家以后,家人都很悲伤,范蠡独自好笑:“知子莫如父”,“我就知道,他一去必然会杀死他的弟弟!不让他去,他要自杀,我反正要失去一个儿子,不如就让他去吧。他不是不爱他的弟弟,只是舍不得花钱呀!这是因为他年少时和我一起经营,知道谋生的困难,历尽艰苦,所以不轻易花钱。至于小儿子,生来就看见我很富有,坐着好车,骑着良马,去追逐狡兔,哪里懂得钱财是怎样积聚的,所以不会吝惜。我原想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财物呀!而大儿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最后必然杀死他的弟弟,这是合乎常理的,没什么好悲伤!

范蠡七个小故事?

离开越国的范蠡辗转到了齐国,携妻子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齐王慕其才,以相国之职向范蠡求富国强兵之术,范蠡感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干金”,认为这不是吉祥之兆因此没干多久便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后来范蠡又来到了“天下之中”的陶,再次累积干金,自号“陶朱公”,民间则拜其为“财神爷”。

范蠡的三个儿子?

《史记》没清楚记录范蠡儿子的姓名,只说他有三子,称之为: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知子莫如父”的出处就是范蠡和儿子的故事,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犯下死罪,范蠡知道是他咎由自取,但也想保住孩子一命,散尽家财去贿赂楚国宰相,本想让小儿子去,可大儿子却以死相逼的请求范蠡让他去救二弟,结果搞砸了事,害死了范蠡次子。范蠡无奈的说出了这个成语。。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