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沉船的传说和故事,历史沉船的传说和故事有哪些 2024-12-26 17:03:54 0 0 布鲁维斯号沉船的来历? 布鲁维斯号巨轮搁浅事件是指巴拿马籍散货船布鲁维斯号(BLUE WAYS)于2022年9月因台风在威海荣成成山镇附近海域搁浅,从而成为了一个网红打卡点的事件。 2022年9月19日,布鲁维斯号巨轮因台风在山东省威海市海域搁浅进水,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派遣救助船舶和救助直升机成功救助25名遇险人员。2023年7月,布鲁维斯号搁浅巨轮入选荣成“最佳旅拍地”的15个初评地点,并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2023年11月,旅行博主房琪在抖音平台发布一条在威海看海的短视频,视频中的布鲁维斯号巨轮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亚特兰蒂斯(沉没的大西洲)是否真的存在过? 千百年来,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大西洲”的传说,像幽灵一样,在地中海、大西洋西岸乃至世界回荡着。它牵动无数人一次又一次地去大洋深处寻觅它的踪迹,它吸引了很多人写出众多图书来讨论它的兴衰和命运。它是当今世界留在海底最大的谜。 柏拉图在他的名著《克里特阿斯》和《提迈奥斯》里有这样的描绘: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位于大西洋中心附近。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亚特兰蒂斯大陆,首都波赛多尼亚用当地的黑、白、红色石头建造,城市美丽壮观,四周建有双层环状陆地和三层环状运河。这块大陆上还建有造船厂、赛马场、体育馆和公园。这就是柏拉图描绘的亚特兰蒂斯景象。从此以后,这座神秘的城市,就成为众人心中永世向往的乐土。至于这片乐土的结局,柏拉图书中说亚特兰蒂斯人后来开始腐化,众神为惩罚他们的堕落,于是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沉入海底。关于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故事,是否为历史事实,很早就有争论。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亚特兰蒂斯并不是历史事件,只是要唤醒世人远离腐化而虚构的故事。很多历史学家也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神话。 那么亚特兰蒂斯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历史事实呢? 如果真像柏拉图所描绘的那样,大海吞没了亚特兰蒂斯岛,难道就没有一些可供考察的遗迹吗?于是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考古学家都对其进行了不懈的追寻。迄今为止人们通过两个现象对其进行考察和研究。 首先是欧洲鳗鱼的奇怪回游习惯;其次,远隔重洋的埃及金字塔和中南美洲的金字塔在结构上的相似性,以及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和南美洲的玛雅印第安人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 自从有了海洋学,人们才对海底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发现整个大西洋海底被一条2 700多米高的海底山脊分割成两部分。这条海脊的北部从冰岛开始,蜿蜒南下,它的南部直抵南极大陆架。但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它变得宽阔广大,由东至西的宽度几乎达400千米,南北长达1 085千米。在这一段海底山脊的北部,有不少海底火山,其中有些火山的山峰戳破海面,突兀而出,形成了现在的亚速尔群岛。海面之下的这块亚速尔高原,无论其大小还是形状,都与柏拉图笔下的亚特兰蒂斯岛极为相似。而且,从海底800米深处取出的岩芯表明,在12 000年前,亚速尔海底高原曾是一个陆地。 因此,史学家墨克大胆地设想:柏拉图所说的亚特兰蒂斯岛,可能就是现在的亚速尔群岛下面的海底亚速尔高原。根据这个设想,墨克对上述自然之谜进行了较为圆满的解答。欧洲鳗鱼奇怪的回游习惯,是因为当时亚特兰蒂斯岛离马尾藻海最近,岛上的淡水河流为这些鳗鱼提供了免遭海兽袭击的天然安全地带。于是,它们就纷纷游到这里来避难,久而久之,养成一种天性。尽管亚特兰蒂斯岛早已沉没,但这些鳗鱼却在天性的驱使下,一如既往,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千里迢迢去寻找避难的天国。而埃及金字塔和南美金字塔以及巴斯克人与玛雅印第安人的惊人相似,那是因为地处欧美之间的亚特兰蒂斯岛在当时起着交流两大洲文化的枢纽作用。 但至今仍然有两个疑点:一是亚特兰蒂斯岛的地理位置。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有的说它在瑞典,有的说它在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有的说它在南非,有的说它在拉丁美洲的巴哈马群岛,还有的把它说成在亚洲的斯里兰卡,各种观点又各有依据,无法确定其位置。二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大的海岛在24小时内沉没。根据柏拉图的记载,亚特兰蒂斯岛是在一昼夜之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最终被大海吞没的,是什么原因呢? 人类大约经过3 000年的时间,才从小行星A所造成的这场浩劫中恢复过来。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人类重建文明的时候,柏拉图粗略记载的亚特兰蒂斯岛,已经变成一个虚无缥缈的名字,它所创造的科学、艺术和语言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也许没有任何事情能像大西洲一样能够长久地激起人们的幻想。自柏拉图将此大陆向外介绍以来,理想之都亚特兰蒂斯就成了众人所向往之地。柏拉图记述,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是在“悲惨一昼夜”发生的,而后人则用几百年来找寻它。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的科学发现使亚特兰蒂斯这块消失了的陆地逐渐摆脱了神话的色彩,成了引人入胜的事实。 鲍家墩传说? 相传一千多年前,黄海岸边来了不少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们居住在船上,整日漂泊在大海中,无法与陆地上的居民接触交往,有时遇上大风浪,躲避不及还会发生翻船事故,不少渔民因此而葬身汪洋大海之中。 在海边不远处的村里,有位姓王的姑娘,看到这样的情形,她心中十分难受。她想,要是这海边能有一个让渔民避风避浪的港口,该有多好啊! 于是,她从家中找来扁担、柳筐,瞒着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海边挑泥造港。不到一天工夫,她的三寸“金莲”便被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血泡。父母知道后,劝她不要干这种傻事,可王姑娘没有听从。一担、两担,一天、两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姑娘造港的念头一直未改,她发誓不建好避风港就不嫁人。 在她的带动下,周围几十户人家的姑娘,也拿起扁担和筐篓参加到挑泥填海、修建避风港的队伍中。 望儿山的传说? 在辽宁盖县熊岳镇的海边,有一座小山,高不过海拔60米,谈不上险峻;奇不过岩石孤峰,说不上雄伟。但它却是闻名遐迩,只因它有一个引人探寻的名字:望儿山。 望儿山本名熊岳山,因登此山顶可以远眺茫茫大海,又叫望海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因为有了一个悲凉的民间传说,这座山又改称望儿山了。相传很久以前,望海山下住着母子二人,家庭贫困,靠母亲给人编织渔网维持清苦的生活。年复一年,长成少年的儿子喜欢读书,学习很用功。母子俩省吃俭用,以供上学堂的费用。苦读10年寒窗之后,儿子决定过海去山东赶考。可是,去了很久也不见回来,母亲盼儿心切,就天天爬上山顶去望。其实,儿子已经在海上遇到风浪翻船丧命了,可是母亲却不知道真相。她盼望着,呼唤着,春去秋来,母亲死在了山顶上。这个传说是有来源的,因为古代时的盖县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归山东管辖,应举考试也归山东管理,读书人也只能渡海去山东赶考。这样,就经常发生遭遇风浪翻船丧命的事情,十分悲惨。这种弊端一直持续到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才由朝廷批准,盖县生员一并归入奉天府府丞应试。悲剧固然是减少了,但望儿山的故事却流传不衰,它反映了可怜天下慈母心的思想。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