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有历史人物的故事_写有历史人物的故事有哪些 2024-12-26 22:40:24 0 0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的故事? 我记得最清楚的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 北宋时,有一个很聪明的小孩,他就是司马光。这个小孩,生来聪 慧,喜欢动脑筋,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显得与众不同。 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花有树还有假山, 大家你追我赶,玩的很高兴。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爬到了假山上去玩,突 然,一不小心掉进了假山边上的大水缸。水缸里满满的都是水,小男孩 被吓到了, 在水里挣扎着, 大声喊: “ 救命啊, 救命啊, 快救救我啊 ……” 这时,小朋友们才发现,有人掉缸里了。大家惊慌失措,一时都不知道 该怎么办,有的胆小的孩子,都吓得哭起来了。 这时, 司马光说: “ 大家不要害怕, 我们赶紧想办法, 把他救上来。 ” 大家面面相觑,甚是慌张。聪明的司马光正在努力的思考着, “ 我们都 比水缸矮,又不能把他捞上来,要是能把水缸里的水倒出来就好了,可 是,我们怎么才能把水倒出来呢? ” 小小的孩子不慌不忙,苦苦思索着。 当他看到假山边上一块块的石头时, 突然灵光一闪。 他高兴的想到, “ 我 可以用石头把水缸砸破啊 ” , 随即他又想到, “ 万一砸到小伙伴怎么办呢 ?”. 于是他跑过去捡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对大家喊道: “ 大家不要着急, 我有办法了。 ” 他举起石头朝水缸砸去,水缸破了个窟窿,水哗哗的流 了出来,小男孩终于被救出来了。大家高兴的手舞足蹈,直夸司马光聪 明机智。 1、孔子韦编三绝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2、墨池由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3、头悬梁锥刺股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4、冒雪访师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5、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6、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7、张广厚的读书故事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现代文?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不辱使命的故事? 1,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九十老朽身使秦,说服秦国,粉碎了秦国趁机吞并安陵的启图。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最终唐雎折服秦王,保全了安陵国! 2、苏武出使匈奴 天汉元年(前100年),且鞮侯单于即位,害怕受到汉朝攻击,于是说:“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路充国等。武帝为了赞许之,于是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赠送单于礼物,以答谢单于。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常惠等,并临时招募士卒、斥候百余人一同前往。因事,单于大怒,召集贵族商议,想杀汉使。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即使活着,有什么面目归汉!”说著拔刀自刺,卫律大惊,抱住苏武,派人骑快马找医生。医生在地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火,把苏武放在坑上,敲他的背让淤血流出。苏武本已断气,过了半天才有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用车把苏武载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把张胜监禁起来。卫律知道苏武不可胁迫,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使他投降,就囚禁苏武,置于大地窖内,不给他吃喝。天下雪,苏武卧著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几日不死。匈奴以为他是神人,就将苏武迁至北海,让他放公羊,说等公羊生小羊才可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常惠等人安置到别的地方。 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