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生的历史故事简介,发生在上海的史实

上海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上海境内最早的人类文明遗迹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元朝以前,上海为沿海的一个渔港和商贸集镇。宋代设有华亭县,元代始有上海县,明朝时已颇为繁荣。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全国经济、外贸中心,1930年代是远东最大的都会以及商业和金融中心。1949年以后,上海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制造业中心。借助1990年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保持了持续繁荣并快速发展,现致力于建设国际金融与航运中心。

上海市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和亚,洲第一大城市(不与东,京都市圈比较)。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中间,地处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向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部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最北部为处于长江入海口中的崇明岛。上海是移民城市,常住人口逾2300万,其中流动人口近40%。江南的吴越传统与移民带入的各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先秦至元代,上海渐成为粮、盐产地。明代起,上海发展为重要的棉纺织基地。1843年开埠后,移民从各地涌入,上海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政,治环境迅速崛起,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与工,商,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民,国时期,上海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上海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与制,造,业基地。1990年起施行的浦,东,开,发,开,放,政,策使得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并于2005年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名称的由来,常见说法认为最早始于宋朝,源于一条名为上海浦的吴淞江支流。浦,原为吴语中小河的意思。江东地区命名河流有一个习惯,通常将靠近源头的支流谓之里或上,靠近下游河口地区的称为外或者下,吴淞江的南北岸的两条支流因而被命名为上海浦与下海浦。后由于酒业发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设置酒务以征收酒税,称为上海务,上海一词因而逐渐扩大影响。

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认为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因为“地居海之上洋”而得名;另一种则说“海外商舶在此登岸”而名为上海。

此外,上海的简称“沪”来源于古时当地人创造的一种名为“扈”的捕鱼工具,别称“申”则因相传上海西部地区曾为楚国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约7000年前,上海西部已形成陆地,东部地区则为近2000年陆续形成,早期有马家浜、嵩泽、良渚、马桥文化的踪迹。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和滨海一带即有渔民聚集。唐天宝十年,设立华亭县,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此为松江建城之始。

宋咸淳三年,华亭县于上海浦(松江的一条支流)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十四年,华亭县升格为府,并于翌年更名松江府,辖华亭县。至元二十九年,元政府析华亭县部分,设立上海县,隶属松江府,标志着上海有独立行政建制之始。至 明嘉靖三十二年,筑起上海城墙。至明代时,松江府大致相当于今日上海市全境(不包括宝山区、崇明县),经济已较为发达,时称“松江税赋甲天下”。清袭明制,上海县归属江南省松江府。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西方欧美地区的各国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而海派的来源,有说法指于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有关。海上画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后随着上海商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卖画为生,海上画派之名渐广为人知。

魏晋时期,华亭人陆机、陆云曾为当时一代文豪。而自1919年后,由于租界独特的政治制度,吸引了众多名人,上海很快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基地,聚集了左联、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郁达夫、王造时、丁玲、张爱玲等名家也在上海从事创作,并产生了《子夜》等以上海为背景的著名作品。

上海的故事有哪些?

上海发生的历史故事简介,发生在上海的史实

从元代到晚清上海开埠之前,上海虽然经济上也还不错,属于富庶之地。但是和周边的苏州相比毕竟还是差了一大截,人文领域的积累,远不如苏州。因此各类各样的事情传说就相比苏州而言要少得多。

开埠以后,上海在20年的时间里边超越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口,之后更是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世界知名的大都会。这个时候,上海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承担起了文化中心的重任。随着各地商人和文人相继入沪,上海的市井传说,越来越多。

近代上海的市井传说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第1类是海上闻人类。所谓闻人最早的含义指的是因为文学才华而闻名乡里之人。不过在近代的上海,这个词的概念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专门用来指那些出身黑社会,但是却成功洗白挤身上流社会的这些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月笙。

杜月笙结交广泛,好养门客,当时有当代孟尝君之称。社会上关于他的传说极其之多,有不少,现在还在上海本地流传。比如关于他父母去世之后无钱下葬,棺材只得在祠堂寄放。不料不久之后,居然长出一棵树,居然能够为其遮风挡雨。一位风水先生看过之后说,不用入土了,现在情况就是最好的风水。还有就是杜月笙发家之后,出巨资修缮祠堂。并且从法租界带领大队人马前往浦东祭祖,沿途还不停的抛洒银元作为买路钱。据说当时有数十万人围观这一场景,声势可谓极其浩大。

第2类是外国来客类。上海在近代吸引了众多外国人来此创业,有外国冒险家的乐园之称。其中最出名的二个商人,分别是犹太人哈同和英国人沙逊。

哈同刚来上海时一穷二白,什么也没有。但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发了横财,成为了上海滩的地产大亨。他和妻子罗迦陵一见钟情,成就了一番在乱世之中极为独特的商界情侣神话。哈同虽然是犹太人,但是却追随妻子信仰佛教。现在上海新天地公园附近不远处的民居当中有一座小寺庙,法藏讲寺。据说就是由他妻子捐助而修建的。哈同除了信仰佛教之外,对其他宗教也常常予以捐助,因此他去世的时候,上海各大宗教均派人出场,场面极为热闹,在当时的传媒界是一件大新闻。两人没有生育,所以死后哈同的财产继承案闹得沸沸扬扬,是当时上海街头巷尾最主要的八卦谈资。

沙逊家族从晚清开始就通过向中国贩卖鸦片发家,创建了沙逊洋行。一般所说的沙逊是小沙逊。他曾经参加过英军,在一战中负伤,所以是一个瘸子。上海人当时称之为翘脚沙逊。由于对印度感到失望,所以他将家族在印度的产业变卖后,全部往上海发展。在上海修建了和平饭店,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上海乃至远东地区最高的楼。传说在和平饭店的顶层,有一间专属他本人使用的房间。其中有一个巨大的浴池。沙逊生性风流,老上海传说每天晚上到这个房间里边过夜的女人都是不同的。

第3类是奇闻怪谈类。前几年在网上十分火热的上海十大灵异之地当中就有一条,据说徐家汇地区某百货大楼每天循环播放宝贝对不起为的就是安抚曾经在此死去的婴儿。

此类传说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徐家汇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上海天主教徒活动的中心地区。其地名实际上就来自于明代晚期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徐光启家族。他也是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一批天主教徒。因此在上海开埠以后,天主教有意在徐家汇地区进行发展,将其打造成了上海的天主教中心。现在在徐家汇地区还可以看到大教堂,藏书楼,以及圣母堂。这些都是宗教建筑。

除此以外还有育婴堂。在离徐家汇大教堂不远处就有一个土山湾博物馆。这里就是原来天主教徒办理的一个孤儿院。在近代,中国人对于西方宗教的认知是很有限的,天主教传教士在传教过程当中也采用了一些不恰当的手法,致使双方出现了严重的认知错位,因此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教案。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容易引发民众愤怒的一个内容就是孤儿院当中儿童的死亡。孤儿院的孩子有一些本来就有先天性疾病,再加上孤儿院的条件总是要比家庭更差一些,死亡率比一般儿童要高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传教士包括孤儿院的管理人员也可能存在着没有尽心照顾的客观现实。无论如何此类信息一经传播,极容易引起民众的负面情绪,进而演化成为冲突,从而最后导致教案。

这类民国时期用来挑动中国人和传教士矛盾的言论,在当代社会发生了一些改变之后就成了上海当地的都市传说。

第4类是政客和文人类。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虽然不是政治中心,但由于其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双重地位,大部分政客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上海短期来访或者定居过。

比如在未发迹之前,蒋介石曾经在上海经商,为革命筹措经费。不料后来投机失败,负债累累。此后的事情,实际上就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传说成分。就是说在宁波老乡虞恰卿的介绍下,入当时的上海滩黑社会投资黄金荣的门下,做了干儿子。用黄金荣的面子,免掉了债务。

除了政客以外,还有大批文人在上海定居生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鲁迅。鲁迅的晚年是在上海度过的。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鲁迅的真实形象和书本当中的形象,其实有很大的差异,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很多坊间的传说传言起了不少作用。

第五是商业噱头类。此类传说本质目的是为了给自己打造一个特殊的企业来源从而招揽客户。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上海现在有相当一批老字号,早期历史是非常不清楚的,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于是就完全靠传说来弥补。这种情况不仅在上海,在全国来说都是很普遍的。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上海豫园的南翔馒头店。关于南翔馒头店的起源,现在所知甚少。只能说根据民国早期的资料可知当时豫园是没有南翔馒头店的。所以可知该店的历史不早于民国早期。至于南翔馒头店老板自行改良包子创制小笼包的说法,更是与历史不符。根据现有资料考察,小笼馒头起源于江苏常州。具体的创始机构是万华茶楼。现在已经不存。无锡上海等地的小笼馒头出现的记载,要比常州晚,可知是从常州流传过去的。

除了以上5类以外,还存在一些难以归类的传说。但总体来说,上海本地传说的特点就是距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近,而且带有浓厚市井气息,其实是上海近代社会发展的一种。

上海红庙的历史典故?

上海人却少知道南京东路福建路还有一所庙宇,红庙,后来改名虹庙。

十九世纪中叶,根据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上海被辟为商埠。随着租界的设立,“大马路”商业街的形成,红庙周围成了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红庙的香客剧增,当时住持的道士为迎合信众需要,在红庙设了许多殿堂,正殿为观音殿,东厢关帝殿,外厢星宿殿(后改玄帝殿),还有城隍殿、土地堂、猛将堂……等等。由于香火旺盛和富商大贾的资助,红庙还进行夏令免费赠送痢疾药和六厘散等时令中成药、冬令施寒衣、以及施棺收半价等善举。据说一度黄金荣还入股红庙。

解放后,五十年代红庙的香火兴旺依旧,上海市政府开始对红庙进行陋俗改造。 1960年成立红庙民主管理小组,对红庙的宗教活动做进一步限制,香客锐减。1963年后,道教协会将红庙并入南市区白云观,红庙的历史遂告结束。

和平饭店上海阁有什么典故?

1929年,当时富甲一方的英籍犹太人爱利斯.维克多.沙逊在上海外滩建造了一座饭店,几乎把整个欧洲都给搬了过来,它当时叫“华懋饭店”。

90多年的岁月过去,如今它以“和平饭店”的形态依旧屹立在外滩边上,其存在的价值远超过普通酒店,走进它,就仿佛走进了老上海的岁月。

上海三件套的故事?

上海陆家嘴三高楼遭调侃为“厨房三件套”。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其与一旁的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的组合造型,早到网友调侃。

【“厨房三件套”资料】

1、开瓶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楼高492米,地上共101层,2008年8月竣工。

2、注射器:金茂大厦 楼高420.5米,地上88层,若再加上尖塔的楼层共有93层,1999年4月竣工。

3、打蛋器:上海中心大厦 在建中,2013年8月3日主体结构封顶,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由地上121层主楼、5层裙楼和5层地下室组成。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及世界第二高楼。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