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少数民族历史故事-承德少数民族历史故事简介 2024-12-28 04:54:30 0 0 承德少数民族有哪些? 承德在河北省是个民族大市,有满族、蒙古族、回族、白族、壮族、苗族、维吾尔族等53个少数民族。记者从承德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了解到,代表承德参演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的4台剧(节)目,共52名演职人员组成。这四台剧(节)目分别是,蒙古族好来宝《塞罕坝上建奇观》,河北梆子《承诺》,满族清音子弟书《我是满族一只花》和二胡与舞蹈《葡萄熟了》。 承德的历史沿革? 承德地处中国东北地区、河北省东北部,南邻京津,北接赤峰和锡林郭勒,东西与朝阳、秦皇岛、唐山、张家口相邻,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重要节点,具有“一市连五省”的独特区位优势。 历史沿革 1703年清康熙修建避暑山庄,承德成为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1723年设热河厅;1733年雍正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赐字“皇承天德”释义先皇秉承天地化育万物的恩德;设承德直隶州,始称“承德”。 殷周时期,这里是山戌、东胡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是燕侯的势力范围。承德市东约150公里处的凌源县海岛营子村,出土过多件西周铜器。 战国时代,承德一带隶属于燕国设置的渔阳右北闰、辽西三郡。《史记·匈奴传》记载,燕国曾在这一带修筑长城,长城遗址,仍依稀可见。特别是著名的兴隆农具铁范发现,说明当时这一带的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的。 秦汉以后,历代的中央政权都曾在此设置过行政管理机构。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的汉、匈奴、乌桓、鲜卑、库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等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朝、明朝时期属北平(今北京)府,为喀喇沁、翁牛特、察哈尔等蒙古族的游牧地。直到清朝初年,热河上营(现承德市区)始终没有设立过什么中央或地方管理机构,是一个“名号不掌于职方”的小村落。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行宫,人口与日俱增。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热河行宫开始使用,标志着热河进入了发展期。 康熙五十年(1711年)热河上营就已经是“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的大村镇了。此后,为适应皇帝每年都要到承德避暑的需要,各蒙古王公,朝廷大臣及一些词人文士都争相在承德建设府邱宅院,承德工商业随之高速发展,市井行人杂踏,车马喧嚣,酒楼茶铺鳞次栉比。 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第二年设热河总管,统理东蒙民政事务。雍正十一年(1733年),胤祯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罢热河厅设承德直隶州,此是“承德”名称的始源。 乾隆六年,弘历开始幸避暑山庄,承德开始进入繁荣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历在一道渝旨中说:“热河地方朕每岁秋弥先期驻跸,数十年来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桑繁殖,市肆殷闻……”“皇祖诗云聚民至万家,今则不止于万,俨成大邑矣”。“热河自皇祖建山庄以来,迄今60余年,户口日滋,耕桑益辟,俨然一大都会”,是年升为承德府,此时承德成为当时仅次于北京的另一重要政治中心,有塞外京都之称。当时清帝每年几乎有半年时间来此避暑和处理朝政,接见少数民族王公及外国使节。 嘉庆十五年(18l0年)设热河都统署。  避暑山庄 道光七年(1827年)以后,热河文武官员均属都统署管辖,官职与朝廷派出的总督、巡抚同。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建制,民国三年(1914年)设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9年 )改建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省会。 1933年承德被日寇侵占,成立伪满州特别行政区,1945年解放,9月筹建承德市人民政府,11月正式成立。 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 1948年承德市再次获得解放,隶属热河省管辖,为热河省省会。 承德是由清朝康熙帝亲自命名的。康熙帝将承德定为皇家猎园,并大力开发治理,将其建为清朝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因为其青山环绕、水草丰茂、景色秀丽,被皇室和文人雅士誉为“北国仙境”,成为清代文化瑰宝之一。承德也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上的重要城市,曾是清朝的外交、商业和文化中心,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海内外之人所咏之声音,所指之处,代表着中国”。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使其成为了中国珍贵的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名城。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