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来源和历史故事(邹氏来源和历史故事有哪些) 2024-12-28 15:10:56 0 0 邹氏的起源与名人? 1、为蚩尤之后 根据《拾遗》所载: 神农后裔蚩尤。黄帝败蚩尤后,蚩尤族人遣邹地,故姓邹。 2、出自子姓 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在之后的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所以称之为山东邹氏。 3、出自姒姓 在十几种是有这样的记载的: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 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4、出自曹姓 姓邹的历史名人 1、邹阳 是西汉散文家,齐人。以文辩著名于世,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后来被人陷害入狱,狱中上书表白自己的心迹,梁孝王见书立命释放,并尊为上客。著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 2、邹讽 江西省吉水人,曾任江西招谕副使,进兵部侍郎,文天祥被执,他自杀。 3、邹浩 常州晋陵(今属江苏省)人,宋代大臣、诗人,自号道乡居士。曾经担任过历吏部、兵部侍郎、宝文阁大学士等职。著有《道乡集》诗集。 4、邹亮 明代学者,工诗文,为景泰十才子之一,著有《鸣珂》、《漱芳》等书。浅析历史上邹姓名人,了解姓邹的名人有哪些? 5、邹容 原名邹绍陶,四川省巴县人,写成著名的《革命军》一书,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年仅21岁。 6、邹补之北宋学者,著述颇丰,有《春秋语孟注》、《兵书解》、《宋朝识略》等。 7、邹元标 明江西吉水,万历进士,潜心研究理学,为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显、顾宪成号为三君,著有《愿学家》。 邹姓的来源? 邹姓,中华姓氏。得姓始祖为微子启。 关于邹姓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1.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天子的裔孙少康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2.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之后,属于以邑名为氏。 3.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后代,属于以邑名为氏。 4.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邹姓发源地在今山东省邹城市。西汉初,邹氏族人于邹地(今山东邹城市)建立邹国。东汉末年,邹氏族人迁徙至河南商丘定居。三国曹魏时期,邹氏族人开始进入政治舞台。到了唐朝,邹氏族人开始移居福建。宋朝以后,邹氏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邹姓氏的起源? 姓氏起源: 出自姒姓。这种说法称邹氏为越王勾践之后。 出自子姓。称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所以称之为山东邹氏。 出自曹姓,以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上古时有邾娄国为狭所建,战国时鲁穆功改邾娄国为邹国。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为山东邹氏。 为蚩尤之后。据《拾遗》所载,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迁其民至邹屠,根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 家乘谱牒 江苏:镇江润州邹氏宗谱四卷、镇江润州邹氏宗谱六卷、丹阳云阳邹氏重修宗谱十卷、丹阳云阳邹氏宗谱十六卷、武进邹氏家乘四十八卷、武进邹氏家乘三十二卷、无锡邹氏宗谱三十六卷、常熟小山邹氏支谱一卷、范阳邹氏家谱 浙江:绍兴邹氏家谱四卷、常山邹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常山邹氏家谱不分卷 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怀宁怀化邹氏宗谱七卷 福建:闽南邹氏族谱 江西:南昌省会邹氏祠主录不分卷、修水邹氏族谱卷、铜鼓邹氏宗谱一卷、宜黄邹氏宗谱卷、 湖北:黄冈邹氏宗谱卷、麻城邹氏宗谱八卷、邵阳邹氏宗谱五卷、新化邹氏重修谱不分卷 广东:中山沙湖邹氏宗谱不分卷、大埔邹氏族谱初基 四川:长寿邹氏家谱四卷、和江邹氏范阳正宗谱一卷、内江邹氏族谱一卷、建昌邹氏家谱不分卷、邹氏族谱二卷、邹氏族谱卷、邹氏宗谱十六卷、邹氏宗谱、邹氏族谱、邹氏族谱九卷首一卷、邹氏宗谱一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邹氏居于广东。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广西乐平的。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 台湾的邹姓,来自大陆的广东和福建;广东和福建邹姓,则来自山东和河南。目前,台湾的邹姓,名排第八十位。台湾邹姓最多的地方,是台北、新竹、苗栗,以及南投等地。他们大多来自广东。 堂号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质理得很好。着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历史名人: 邹容:四川巴县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烈士,1903年著有《革命家》,宣传革命,号召推翻清朝统,建立中华共和国。《苏报》刊文介绍,影响盛大。1905年死于监狱中。有《邹容文集》。 邹伯奇:清代科学家,字特夫,广东南海人。精通天文、历法、算术。把数学应用于实际,总结我国关于几何学方面的经验,写成比较完整的几何学著作《格术补》。用数学方法表述了反光镜、透镜等的成像规律以及关于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另外还著有《赤道星图黄道星图》等。 邹元标:明江西吉水,万历进士。刚作官的时候因得罪张居正而被贬,于是潜心研究理学。张死后,他又出来作官,以敢言著称,母死后居家讲学三十年,为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显、顾宪成号为三君。.后为魏忠贤所忌,被迫辞官而归。著有《愿学家》。 邹守益:明学者,字谦之,号东郭。安福人。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师从王守仁,强调“缜独”、“戒惧”。著作有《东郭集》。 邹应龙:明朝陕西长安人。嘉靖进士。曾上书揭发严篙父子,言辞激烈,因此被罢。嘉庆时任云南巡抚。万历年间因得罪东厂太监冯保被罢免,后病死。 邹忌:邹氏家族在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为宰相。他曾劝说齐威王纳谏,导致齐国实力加强。 福建邹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阳东的濮城镇。 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 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明朝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 是殷(商朝)的诸侯国,邹国古城在今山东邹城 东南的古邾城。 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邾人所夺,邹人被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 后为齐国所灭, 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邹姓。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挟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后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 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请问“邹”性的由来?谢谢? 邹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一些: 黄帝后裔 据某些邹氏家谱记载,部分邹氏乃为黄帝轩辕氏后裔。 蚩尤之后 据《拾遗》所载: 神农后裔蚩尤。黄帝败蚩尤后,迁其民至邹屠,根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 出自子姓 称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所以称之为山东邹氏。 出自姒姓 这种说法称邹氏为越王勾践之后。 在史记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 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 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说明按这种说法,邹姓应与禹有一定关系。 出自曹姓 以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上古时有邾娄国为狭所建,战国时鲁穆公改邾娄国为邹国。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为山东邹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