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断机经典历史故事,孟母断机的故事

孟母断机杵的完整故事?

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有时候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寻找丢失的东西。

有一次孟子又早早的逃学回家,母亲正在织布,孟母知道他又逃学了。于是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

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子,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杼,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经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孟子听了后,从比喻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很受教育,再也不逃学了,他开始发奋学习,朝夕勤学,后来成了著名的儒家学者。



扩展资料:

启示:孟母断杼告诉我们要有决断性,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

孟母断机经典历史故事,孟母断机的故事

由此,我们希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多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能多用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说话,让孩子领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真正做到“教子成才”,而不是“逼子成龙”、“逼女成凤”。

孟母断机教子原文?

《孟子》曰:“孟母断机,箕子之母泣血三升,可以为《诗》者;棠渊之母号泣,可以为《楚》者。利锺未有也,父谥国而子谥庄者,难乎免于辞。”儒者以为子之不肖有三,谓人为之,天为之,父母为之。夫为之者,不可谓也;天为之者,亦不可谓也;父母为之,盖最近易感,其形于子者,随时不移。故训诲之不严,纵其情而不领其要者,他日虽欲修之,药之难及也。是以孟母择邻而居,鸡不啼则手燃其炭,儒学万不可少也。

孟子讲到孟母断机时,就说明了对儿子教育的坚定和重视。他说:“孟母断织机时,箕子之母哭得泪三升,可以用来编成《诗经》;棠渊之母也为重大变故而哭泣,可以用来编成《楚辞》。可以说,这都是因为这些母亲的母爱而引发的。”

孟子认为人们不肖有三种原因:人为之、天为之、父母为之。前两种难以改变,但后一种还是能被改变的。故他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并用孟母的教育方式,告诉父母要重视儿子的教育。

孟母择邻而居,示范了完美的教育方法。她是伟大的母亲,也是优秀的教育家,创造了值得后人学习的教育经验。她通过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影响儿子,矫正其错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孟子认为,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子孙后代就会缺乏道德,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他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一个聪明人或一个博学者,而在于培养一个有道德、有良心的人。”在孟子的思想中,教育应该注重品德的培养,而这样的品德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

孟子的理论和孟母的教育方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思想。它们强调了有道德、有爱心的个体修养的重要性,也启示人们要注意教育,重视品德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自觉,才能为民族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孟母断机的启示?

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临近放学时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剪断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孟母断机告诉我们要有决断性,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

面对孟子的逃学,孟母既没有骂,也没有打,而是用“断机”一事使孟子明白不学习很可惜,从而勤学不止。这种善于借助事物的道理来教育孩子的方法确实令今人为之击节赞叹!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