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历史小故事作文,贴春联历史小故事作文怎么写 2025-01-03 19:03:26 0 0 过年贴对联作文6篇作文? 贴春联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忙忙碌碌地准备着晚上的年夜饭,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我呢?也被安排了一个任务,什么任务呢?那就是贴春联! 哦,那就是贴春联。第二天早上,我发现桌子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大红春联:有“三阳开泰,四喜临门”,有“一夜连双岁岁岁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有“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 春节贴对联的作文精选4篇? 春节贴对联 春节到了,又要贴对联了,大家一起贴对联。今天,我们一起贴对联。我看见爸爸他们贴对联好像很好玩,于是我也吵着要贴。爸爸对我说:“贴对联要贴正的,而且都是大人来贴,小孩子贴什么?” 这时,我看见爸爸把福贴反,我说:“爸爸,福贴反了!”爸爸说:“福倒过来代表‘福到了’的意思,懂了吗?”“哦,我学到新知识了。”并且,我还知道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二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四声来区别上下联。上脸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这些知识。我高兴极了! 这时,外面的爆竹声接二连三的响了起来,可是,我却不觉得难听。可能是学到了新知识的喜悦胜过了难听的爆竹声吧。所以才不会觉得难听吧。 看着红红的春联,听着‘好听’的爆竹声,心里想着学到新知识的乐滋滋的喜悦。 时间老人,我多么想你停留在这‘美好’的爆竹声里啊!哪怕就一会儿,也是美好的,让我回味无穷啊! 因为一年只有一次的新年这种热闹的场面都是多么让人怀念的啊! 篇二:春节贴对联 春节时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春节到了,爸爸妈妈在镇上买了几副对联大年三十这天下午四点多,叫我和几个哥哥姐姐将它贴在大门上,我以为十分简单,便爽快地答应了。我们开始分工,我是拿对联的,大哥哥是专门按住对联的两头,不让对联乱移动。姐姐是负责递胶带的,还有小哥哥是负责贴的,分好工后,我们便工作起来。 刚刚开始,我们就遇到了麻烦,我们分不清哪一边该贴上联,那一边该贴下联,幸好我知道进门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我们的配合很默契,做起来也就十分快速,不一会儿就完成了,我发现上联和下联的字数是一样多的,而且每两个字都是有照应的,比如吉祥对幸福,平安对如意。我还发现家里楼上的门上贴了一个‘‘福’’字,可是被贴倒了过来,我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她说:“这是为了说明福到你家的意思。 贴对联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却包含了许多美好寓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更多的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时时刻刻都将这个习俗铭记在心,永远不能忘记。我喜欢这个传统习俗。 篇三:春节贴春联 大年三十那天,爸爸妈妈一大早带回了一幅春联,大红的纸上写着金色的大字,透出喜庆和吉祥。上联写的是“人和家和万事兴”下联是“财旺业旺千家乐”横批是“万事如意” 大人们都很忙,春联在桌子上放了一上午还没有贴出去,看到这个情况,我自告奋勇地要求贴到大门上。但是我个子小,拿着春联够不着大门的顶端,爸爸这时赶过来,接过春联,要我去准备好剪刀和粘胶,协助他贴春联。 我很快拿来了粘贴的工具,发现爸爸拿着春联,站在门边自言自语:“上联到底是贴在左边还是右边呢?”,我运用平时所学的书法知识,及时给爸爸指出上联所贴的位置。爸爸很高兴地表扬了我。位置定好以后,我拿出粘胶,用剪刀喀嚓喀嚓地剪成小段,帮助爸爸顺利地把上联﹑下联和横批贴了出来。 我和爸爸站在大门外,欣赏着我们的杰作,红彤彤的对联映在我们的脸上,邻居家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过春节了!我们全家人的心情多么快乐啊!我祝爸爸妈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就像对联横批所说的那样,祝我们全家万事如意!!! 朱元璋给老百姓贴对联作文?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当时刚想举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于是口占下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葛恩沉思片刻,便以诘问句对出上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朱元璋听后,暗自高兴。 朱元璋率军于集庆大胜元军后,在驿站小憩,见到有一名7岁儿童居住其间,乃是代父服役,便问童子:“你会不会对句?”童子答道:“会。”朱元璋便出上联曰:“7岁儿童当马驿”,儿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随口以“万年天子坐龙庭”相对。朱元璋大喜,下令免其劳役。 朱元璋在率军攻打姑苏城时。为了鼓舞士气,便以拆字法出了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随即以同样方法对出上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联意是说,您的“吞吴”意图,我一定会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朱元璋闻之大喜道:“军师知我也。”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传旨曰: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上街察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便上前询问。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并无人会写字,一时又未请到秀才来写,正在为此事犯愁哩。弄清原委后,朱元璋自荐说:“我来替你写一副吧!”他根据户主的职业特点,展纸挥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视察完返回时,发现这家仍未把他亲自撰写的春联贴到门上,不禁大怒。户主连呼:“皇上走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千古难得的御赐墨宝,已经把它悬挂在中堂,正在焚香祝圣呢!”朱元璋听罢,转怒为喜、命侍从赐户主白银30两,以彰其一片忠心。 一日,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的陪同下,观看赛马。他见骏马飞驰,四蹄生风,偶得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并让一子一孙分别对出下联。朱允抢先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太祖听后,认为对句太软弱,无气势,不悦。又让儿子对,朱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欣喜,频频点头称赞。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访,途中遇到担藕叫卖的农夫,便触景生情,口占五言上联曰:“一弯西子臂”,并让农夫对下联。农夫看看藕孔,应声对出下联:“七窍比干心”。农夫对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兴,即封其为“祭酒”(官职名)。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来到一茶馆,与一正在品茶的读书人攀谈起来。他得知书生祖籍在重庆,便以地名出上联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书生知道这是嵌地名上联。便应声对出下联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后十分赞赏。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来到一个小镇的酒店饮酒。他见店面狭小,又没有可口的下酒菜。便口占下联曰:“小酒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店主随口对出上联曰:“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朱元璋听后大喜,欲赐其官职,店主人婉言谢绝。 朱元璋和丞相刘伯温对弈时,兴致所至,偶得下联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并让刘伯温对上联。刘略加思索,对“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元璋听后,感到君臣二人以对抒发胸臆,倍觉畅快。 2、高考作文素材历史典故:对联天子朱元璋_1200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爱对联,故有“对联天子”的雅称。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当时刚想举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于是口占下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葛恩沉思片刻,便以诘问句对出上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朱元璋听后,暗自高兴。 朱元璋率军于集庆大胜元军后,在驿站小憩,见到有一名7岁儿童居住其间,乃是代父服役,便问童子:“你会不会对句?”童子答道:“会。”朱元璋便出上联曰:“7岁儿童当马驿”,儿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随口以“万年天子坐龙庭”相对。朱元璋大喜,下令免其劳役。 朱元璋在率军攻打姑苏城时。为了鼓舞士气,便以拆字法出了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随即以同样方法对出上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联意是说,您的“吞吴”意图,我一定会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朱元璋闻之大喜道:“军师知我也。”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传旨曰: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上街察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便上前询问。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并无人会写字,一时又未请到秀才来写,正在为此事犯愁哩。弄清原委后,朱元璋自荐说:“我来替你写一副吧!”他根据户主的职业特点,展纸挥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视察完返回时,发现这家仍未把他亲自撰写的春联贴到门上,不禁大怒。户主连呼:“皇上走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千古难得的御赐墨宝,已经把它悬挂在中堂,正在焚香祝圣呢!”朱元璋听罢,转怒为喜、命侍从赐户主白银30两,以彰其一片忠心。 一日,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的陪同下,观看赛马。他见骏马飞驰,四蹄生风,偶得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并让一子一孙分别对出下联。朱允抢先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太祖听后,认为对句太软弱,无气势,不悦。又让儿子对,朱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欣喜,频频点头称赞。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访,途中遇到担藕叫卖的农夫,便触景生情,口占五言上联曰:“一弯西子臂”,并让农夫对下联。农夫看看藕孔,应声对出下联:“七窍比干心”。农夫对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兴,即封其为“祭酒”(官职名)。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来到一茶馆,与一正在品茶的读书人攀谈起来。他得知书生祖籍在重庆,便以地名出上联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书生知道这是嵌地名上联。便应声对出下联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后十分赞赏。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来到一个小镇的酒店饮酒。他见店面狭小,又没有可口的下酒菜。便口占下联曰:“小酒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店主随口对出上联曰:“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朱元璋听后大喜,欲赐其官职,店主人婉言谢绝。 朱元璋和丞相刘伯温对弈时,兴致所至,偶得下联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并让刘伯温对上联。刘略加思索,对“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元璋听后,感到君臣二人以对抒发胸臆,倍觉畅快。 过年贴对联的心得体会作文? 很容易啊,就是写贴对联的感受,可以从贴对联的习俗开始入手,了解中国这个习俗的意义,以及你家里贴对联的趣事,加上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后总结。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