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物的历史故事作文,有人物的历史故事作文600字 2025-01-14 12:48:20 0 0 历史典故作文霸气? 西楚霸王 ,《霸王别姬》,高山流水, 四面楚歌, 围魏救赵 。 我们自古以来埋头苦干的人的事例? 1、车胤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2、孙康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3、匡衡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 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4、孙敬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 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5、苏秦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互相仇恨的历史故事作文素材? 当时吴将吕蒙不听劝阻,将受伤的关羽逼上绝路后斩其头颅。他三弟张飞因此悲痛欲绝,恨不得立马伐吴,于是天天打骂下属,催他们赶制兵器。 下属忍无可忍,于是趁他熟睡之时,将其头颅斩下,送至东吴。 这是刘备彻底怒了,独自挥师70万伐吴(没带军师),刚开始势如破竹,但最终被陆逊所破,70万大军毁于一旦。刘备也被气死于白帝城。 描写红色故事常用的标题? 1.缅怀革命先烈 2.革命精神绽光芒 3、红色记忆里诞生的梦 4、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 5、党是灯塔 6、我爱我的祖国 7、我和我的祖国 8、红旗飘飘 9、东方红 10、东方雄狮 1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2、唱支歌曲给党听 14、红星闪闪照前方 书法家王羲之作文开头?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出自《晋书王羲之传》,这确是对书圣王羲之的最好描述。 一笔一划饱含大家风采,一勾一勒尽展山河气象。凝视着自王羲之笔下流出的字,正如同注视窗外漆黑的夜空,宁静,深邃。不觉地,就会被深深吸引。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王羲之幼时并不善言辞,直到十三岁时被周顗发现其特殊之处,才开始闻名于众人。关于王羲之,还有一个趣闻,当时有一个太尉叫郗鉴,希望到王羲之家寻得一个女婿,因为王家人才辈出,便派了一个使者过去挑选。王家众多子弟听闻此事,一个个都显得拘谨不已,唯有王羲之充耳不闻。“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描写的便是王羲之了。使者回去向郗鉴禀报,郗鉴笑着说:“此吾之佳婿也。” 永和九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是一个溢着文香的年份。皆因这一年,王羲之邀约名士会于兰亭,即名为兰亭集会。当是时,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众人列坐河边,饮酒赋诗,好不快活。会后,共得诗三十七首,王羲之为此泼墨而为《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纵是时光荏苒,沉积了千年的岁月,《兰亭集序》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正可谓王羲之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才造就出这不朽的瑰宝,虽然它的真迹未能保存下来,但我们仍能从一幅幅当年的临摹本中看出它的神韵无穷!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