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历史文化故事有哪些)涪陵历史文化故事有哪些名字 2025-02-05 19:13:44 0 0 传说是“万丈坑的蟒,无底洞的怪。” 武陵山大裂谷的水经过青天峡地缝后在田坝底下流进一个洞,当地人叫它万丈坑。说来洞口不算大,直径约有十多米。因为没有下坑的路,问当地村民一辈子也很少有人到坑底去过,因为不了解坑里的底细,就传得骇人而神奇。当地人说,坑底长年住着一条大蟒蛇,多粗多大,谁也没见过,可是这个传说已经流传了几辈人了。常有放养的牛、羊不小心掉进坑里去,被大蟒蛇缠咬得哞哞直叫唤,声音传出坑口外凄厉而惨烈。据说万丈坑坑底连接大阴河。那里面还藏着什么精怪,没人知晓。当地人十分肯定的告诉你:肯定有,不得了,哪个敢去? 上世纪末,万丈坑、阴河的秘密被一行探险者揭开。深入阴河约二千米处,探险者确实抓住了两只“怪物”。大鲵头,小眼睛,大嘴巴,四脚五爪,扁长尾巴。头背乌黑,尾肚透明,暗红色肠肚历历在目。通过鉴定,知道这是珍贵的洞内生物叫“巴鲵”。探险者出洞返回的路上,顺便让路边的乡民看了看稀奇。当探险者三个月后再回到田坝去放巴鲵时,听到的就是一个吓人的新奇闻:不得了!探险队抓住了万丈坑里头的怪物!大脑壳,大嘴巴,五只脚爪爪,甩长甩长的尾巴,玻璃大肚子,总共有这么长,这么大。讲述人夸张地伸开手臂,张开五指,眉扬目张。也不知他比划的拇指食指间的距离,还是两手间的距离。他不明说,描述的情状可就骇人了。 涪陵神话故事? 传说是“万丈坑的蟒,无底洞的怪。” 武陵山大裂谷的水经过青天峡地缝后在田坝底下流进一个洞,当地人叫它万丈坑。说来洞口不算大,直径约有十多米。因为没有下坑的路,问当地村民一辈子也很少有人到坑底去过,因为不了解坑里的底细,就传得骇人而神奇。当地人说,坑底长年住着一条大蟒蛇,多粗多大,谁也没见过,可是这个传说已经流传了几辈人了。常有放养的牛、羊不小心掉进坑里去,被大蟒蛇缠咬得哞哞直叫唤,声音传出坑口外凄厉而惨烈。据说万丈坑坑底连接大阴河。那里面还藏着什么精怪,没人知晓。当地人十分肯定的告诉你:肯定有,不得了,哪个敢去? 上世纪末,万丈坑、阴河的秘密被一行探险者揭开。深入阴河约二千米处,探险者确实抓住了两只“怪物”。大鲵头,小眼睛,大嘴巴,四脚五爪,扁长尾巴。头背乌黑,尾肚透明,暗红色肠肚历历在目。通过鉴定,知道这是珍贵的洞内生物叫“巴鲵”。探险者出洞返回的路上,顺便让路边的乡民看了看稀奇。当探险者三个月后再回到田坝去放巴鲵时,听到的就是一个吓人的新奇闻:不得了!探险队抓住了万丈坑里头的怪物!大脑壳,大嘴巴,五只脚爪爪,甩长甩长的尾巴,玻璃大肚子,总共有这么长,这么大。讲述人夸张地伸开手臂,张开五指,眉扬目张。也不知他比划的拇指食指间的距离,还是两手间的距离。他不明说,描述的情状可就骇人了。 涪陵文峰塔的历史与故事? 涪陵文峰塔又名“白塔”,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东约数千米处长江南岸,今江东街道办事处黄角嘴居委刘家山山脊上,山下近千米处的长江岸边有已建成的涪(涪陵)丰(丰都)公路和在建的涪丰高速公路、渝(重庆)利(利川)铁路经过。据记载,早在明代的今址上修建有木质塔,后在明末烽火战乱之中被毁掉。现人们看到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峰塔为特制青砖砌成,因塔身用石灰作为涂料被涂为白色,当地人多称其为“白塔”。1984年,白塔被列为涪陵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为砖石结构,每层塔壁转角等处以长约0.8米、宽约0.08米的“铁扁担”铆连夹固的涪陵文峰塔,动工于清同治十年(1870),之后于同治十三年(1874)竣工。塔立于刘家山山顶的四重台基之上,离地有3米多高,每重台基直径不等,总占地面积近900平方米。塔平面为正八棱形,共9层,底层每面长4米,顶层每面长1.1米,加上塔的佛刹顶及基座等总高40余米。人们可沿塔内每层盘旋而上石级到达各层。其中,从第一级台基到达顶层观景处,共有有140余步石梯(塔内132步石级)。同时,游人还可通过二层起每层开的拱形小窗,观东西南北四面塔外风景。 塔第一层平胸周长30余米,以上各层迭涩为檐,各层转角处檐下塑有龙头、兽头、人像等图案,塔顶为铜质串珠形尖顶。塔底层正西开石质拱门一道,高逾2.5米、宽约1.1、厚1.24米。各层中间设有神龛,供祀文昌、关圣、山王、雷神等。其中,底层神龛石拱门上镌刻有时任涪州知州濮文升所写对联一副。横额为“贵相腾辉”,上下联为“大雅广扶持一柱擎天开泰运;斯文真主宰三台立地庆升华。”在进入底层塔门左边内北壁上嵌有濮文升撰、夏寿昌书的题名为《涪邑文峰塔记》的石刻碑一块,介绍了重建此塔经过。 经历以一百多年风雨的涪陵文峰塔,曾多次遭受到雷电的袭击,但至今安然无恙,其塔身等保存基本完好。人们无论从水路、陆路上通过时,还是沿江上下游数十里范围内的涪陵、清溪等地,都能够观赏到雄踞涪陵长江南岸天际线的刘家山嵿的文峰塔,稳固匀称与庄严壮观的风采。直至今天,涪陵文峰塔仍不失为涪陵的一大人文景观,被人们形象地誉为“涪陵的城标”。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