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的革命事件故事,历史名人的革命事件故事有哪些

革命年代名人?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邓小平、蔡畅、邓颖超、康克清、陶承、戎冠秀、王换于、王尽美、赵士炎、蔡和森、向警予、郭隆真、陈延年、陈乔年、罗亦农、张太雷、肖楚女、左权、黄骅、刘志丹、刘胡兰、刘耀梅、董存瑞、彭湃、杨靖宇、赵尚志、黄公略、等等

革命名人资料?

杨靖宇(1905年2月-1940年2月23日),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历史名人的革命事件故事,历史名人的革命事件故事有哪些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长治的英雄人物及事迹?

申纪兰,1929年--2020年,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人。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全国唯一连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女同志。

申奶奶带领西沟群众响应政府号召,自力更生打赢脱贫攻坚战。举办了金星农林生产合作社。带领全村群众乃至全县群众走向小康生活。

虽然申奶奶已经走了,让我们下一代牢牢记住共产党人申纪兰。

关于红军珍惜粮食的故事

在许多人的传统观念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背靠粮仓的粮草官自然是最不可能饿着的人。可是,当年红军的一位粮草官不但没有“借工作便利”吃饱吃好,还一度饿晕在了装满粮食的担子旁,这是怎么回事呢?

众所周知,红军时期,由于反动派的封锁打压,缺粮少盐几乎成了人民军队不得不终日面对的“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对每一粒粮食都无比珍惜。

一日,后来成为解放军将领的邓可运奉命率队押运一批粮食,送去支援正在松口作战的红二十四团。为了争分夺秒抢时间,运粮队第一天就走了120多里路,上路时一人发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就吃完,战士们已是饥饿难忍。

在架锅生火煮饭的时候,邓可运看到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连忙出声制止,还让大家把锅里的米捞出一多半,又带着战士一起去山里挖野菜,放到锅里做成野菜稀饭给大家充饥。

之所以这么“抠门”,邓可运自然有他的考量,他耐心地给战士们讲粮食来之不易,讲前方战士流血流汗,对粮食如何急需,讲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说得大家心服口服,连连点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不吃或少吃粮食,运粮队的战士们深受感动,纷纷效仿,想方设法把更多的粮食节约下来,供给在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战友。

第三天午后,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只听“咚”一声,邓可运栽倒在地,他挑着的两箩筐米撒得满地。

这时,恰巧贺龙骑马经过,见状连忙过来查看,一眼就认出了邓可运。运粮的战士们告诉贺龙,邓可运是饿的,他一路为了省粮食,多是吃野菜充饥。头一天上路,一人发了五个菜团子,他舍不得吃,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第二天战士们做野菜稀饭,邓可运只吃野菜却把米粒都留给了大家……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没有人愿意忍饥挨饿。但革命战争时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无数共产党人如邓可运一样,心甘情愿地将有限的给养优先提供给战友。

比如长征途中把棉衣让给别人,结果自己冻死的军需处长;比如冲锋途中以身体做“人桥”趴在铁丝网上,牺牲自己给同志们换来生机与胜利的无名战士……

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为了最终的胜利与成功,革命先辈从来不在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甚至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这已经成为共产党人一种深入基因里的“本能”。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本能”,共产党人才会无比坚信自己永远不会独行,永远不是在孤军奋战。不论是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还是披荆斩棘的奋斗路上,都可以放心地把后背交给身边的战友,因为同志,所以同心、同德、同甘共苦。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