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音乐背景故事-中国历史音乐背景故事有哪些

歌曲彩云追月的历史背景?

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节目部主任时,同聂耳一起,为百代国乐队写了一批民族管弦乐曲灌制唱片。《彩云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创作于1935年。1960年,彭修文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乐队编制重新配器。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进,竖笛、二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器的轻巧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色,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彩云追月》预示了一幅夜空的画面,“彩”代表颜色,能看得见颜色的夜晚,一定不会很黑,有一些月的光辉,月光如水,清澈透明。“追”字赋予画面以动感,朦胧中带有一些生气。幽淡的夜幕背景下,云月相逐,相映成趣。

《彩云追月》的旋律,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在第一段中,由笛、箫、琵琶、二胡、中胡齐奏,弦管合鸣,悠然自得,从容不迫。秦琴、扬琴、阮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使音乐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动声色的活力。间杂的木鱼、吊钹的敲击更衬托出夜的开阔旷远,平添神秘。第二部分,没有明显的对比色彩,旋律分明是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没有冲突,有的只是和谐、圆融。乐思正象听者此时的思绪一样,自由发展,浑然天成。最富有动感的应该是第三部分,乐器间应答式的对话仿佛是云月的嬉戏,忽上忽下,忽进忽退,情态逼真、意趣盎然。

红船颂背景?

红船精神是嘉兴的红色基因,如何形象化地展示党的光辉形象,摆在了嘉兴市文艺工作者的面前。2001年,建党80周年,嘉兴市委市政府联合中国美协、浙江省美协共同主办了纪念建党80周年“红船颂”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在革命圣地南湖之畔亮相。

首届“红船颂”的筹备历时半年,嘉兴美术工作者与嘉兴市文化部门领导先后拜访革命圣地和知名画家,包括刘文西、施大畏、吴山明等数十位名家,为“红船颂”邀请到国内高水准的艺术创作。

嘉兴市美协名誉主席张谷良回忆说,“红船颂”一开始是由时任浙江美协主席肖峰提议的,并得到了中国美协的大力支持,美术创作主要是反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歌颂在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人的风貌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随后,在建党85周年、 90周年、 95周年时,“红船颂”全国美术作品展连续举办,以中国画、油画、版画、综合材料等多种艺术形式,吸引到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美术名家们纷纷响应并向党的诞辰献礼,形成了全国独有的五年一届红色美术品牌。

四届“红船颂”共推出350件作品,不仅为革命圣地积累了丰厚的艺术成果,也开拓了展览教育途径,为嘉兴乃至全国各地的来访者带来独特的红色文化体验。

“ ‘红船颂’不只是反映战争年代,也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容,首创、奋斗、奉献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今后的创作肯定要有对当下的社会成就进行反映。 ”张谷良说。“红船精神”的提出,是对“红船颂”这一艺术品牌的极大鼓舞和激励,“红船精神”从革命时代延续至今,映射着这座城市的成就与活力。

中国少先队队歌历史背景?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老队歌。

1949年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中国少年儿童队”诞生。1950年4月27日,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被定为少儿队队歌。1953年,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也随后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少先队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后来曲作者马思聪也出逃美国,此歌便无法再唱。

中文名称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作词

郭沫若

谱曲/作曲

马思聪

歌曲时长

1分44秒

音乐风格

进行曲

发行时间

1950年4月27日

歌曲语言

汉语

历史沿革

1949年10月13日,新中国成立伊始,根据青年团一大的决议,团中央公布了《关于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从此,由中国共产党缔造的、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后来,每年的10月13日定为建队纪念日。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1950年4月27日,在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干部大会上,正式公布了《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这首队歌由著名的大文豪郭沫若作词,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任院长、著名作曲家马思聪作曲。歌词有三段,进行曲速度,旋律优美动听。

1953年6月27日,青年团二大通过将“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8月21日,团中央作出《关于“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说明》,《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也随之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团的名称更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歌词第三段前两句中的“青年团”随之更改为“共青团”。

1963年,词作者郭沫若又将第一段第三句中“我们的父兄”修改为“革命的英雄”,将最后一句中的“民主阵营”修改为“世界革命”。1963年9月5日,共青团中央通知:“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词,原作者郭沫若同志作了两处修改。团中央同意这个修改。请通知各地按照修改后的歌词去唱。”

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共青团和少先队被迫停止活动。很快又传来“马思聪叛国投敌”的消息,少先队员当然不能再唱“叛国投敌分子”作曲的队歌了。

巴比伦河歌曲的历史背景?

歌曲《巴比伦河》根据《圣经》赞美诗137:1填词,当时歌词的大体意思是:公元前586年,奴役者命令流放在巴比伦的犹太人一起唱歌。但此时此刻犹太人哪有心情唱歌,因为他们的圣城耶路撒冷已被敌人占领,要唱的话,也只能是大声唱出自己的心声——自由。音乐讲述的是历史上巴比伦之囚的故事。那时很多犹太乐师被掠夺到巴比伦,当然还有其他的工匠。国王命令乐师为其演奏,乐师们宁死不屈。国王大怒,把这些人的双手都砍了。他们坐在巴比伦河边彻夜哭泣……

这首音乐的旋律极其优美流畅,节奏明快奔放。但是当我们随着那轻松、恬静、安祥、流水般的乐曲,想象和回味着背井离乡的犹太囚徒正身处逆境、漂泊异国他乡的滋味,仿佛看到一幅残忍凄凉的景像:正处于生不如死、水深火热之中的犹太人,仍在苦苦的思恋着自己家乡的小溪、绿野、田埂和稻香……音乐作者运用天堂、理想国和离乡的人们作比较,与人们的悲伤形成鲜明的对比。坐在巴比伦河畔,伤心的人们似乎在泣诉:巴比伦河啊,你静静地流淌,夜色是多么安祥,可是你哪里知道,就在你的身旁,我们被迫害的异乡人有多么的凄凉,愿圣上也能知道我们的心声,我们的祈祷和冥想……

《再泊枫桥》创作背后的故事?

1、创作背景

中国历史音乐背景故事-中国历史音乐背景故事有哪些

2、全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