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友好故事名称(历史名人友谊故事) 2025-02-11 21:30:42 0 0 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动人故事有哪些?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国家,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比较有影响的也是从小入选教材的就是唐朝的时候,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了,作为一个典范广为流传。 还有就是昭君出塞,现代的很动人的故事有刘伯承元帅和彝族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故事。 主要把这个故事介绍一下。 由沪沽到大渡河有两条路:一条经登相营、越西到大树堡,由此渡河对岸就是富林,这是通往雅安的大道;另一是经冕宁、大桥、拖乌到安顺场,是崎岖难行的山路,尤其是要通过一向被汉人视为畏途的彝族聚居区。 当日下午,刘伯承、聂荣臻接朱德来电:“据报泸沽、越西均无敌,冕宁有少数敌人”,“一军团之第一团随刘、聂明日向登相营、越西前进,无敌情要走20里左右。第五团由左(权)刘(亚楼)指挥,为第二先遣团,亦带电台暂随第一团后跟进。” 晚上,刘伯承、聂荣臻听取了侦察组关于两条行军道路的里程、敌情、居民情况和给养情形的详细汇报,又接见了中共冕宁地下组织派来的人员,基本上把敌情搞清楚了。当面在大渡河布防阻截红军的是刘文辉的第二十四军,其第四旅在左,守沪定桥一带,第五旅在右,守安顺场至富林一带。另据传闻,刘湘部1个旅正向富林开进中,明日可到。刘伯承说:“敌人显然判定我军将走西昌至富林的大道,把富林作为防守的重点。我军如从富林渡河,正遇敌军主力,不易成功。是否建议军委改变一下行军路线,走冕宁、安顺场这条小路。不过这条路要经过大凉山彝族区。彝族分黑彝白彝,黑彝是纯粹的彝人血统,白彝是彝汉混血儿,他们内部有矛盾,但生产落后,生活水平都很低,主要矛盾是与汉人的矛盾。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他们对汉人疑忌很深,得好好做工作才能通过。”聂荣臻说:“不管他黑彝白彝,我们用党的民族政策感动他们,总比刘文辉好说话,我们建议军委改走小路吧。让左权、刘亚楼带第五团往越西方向佯动,迷惑敌人。” 刘伯承立即起草了电报,交电台发出。但因中革军委处于行军状态,联系不上。一直到第二天中午,部队已成行军队形,“通司”(翻译)也找好了,电台还在呼叫。刘伯承与聂荣臻商量,决心先遣队第一团先开冕宁,到冕宁后再与中革军委联系。出发前,刘伯承对部队作了动员:“今天我们到冕宁,冕宁过去是彝人的城市,后来彝人被反动统治者赶到山上去了。过了冕宁,就是彝族区了。有一种传说,《三国演义》上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在这个地区,至今有孔明寨、孟获城等遗址。彝人对汉人疑忌很深,语言又不通,他们会射箭打枪,但他们不是奉蒋介石的命令,他们和国民党军队不是一回事。我们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宣传朱总司令安定彝民的布告,争取和平通过彝族区。没有聂政委和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说罢,队伍就出发了。20日晚9时,刘伯承和聂荣臻率第一团进入冕宁。中共冕宁地下组织在陈野萍、廖志高的领导下,积极做好了解放冕宁的准备。只见街头贴满花花绿绿的标语,居民门前红灯高悬,洋溢着对红军的一片爱戴和欢迎之情。 刘伯承、聂荣臻入城后,设司令部于天主教堂。聂荣臻亲自召见神职人员,说明共产党和红军保护宗教,并用法语与几位法国修女交谈,劝她们不要惊慌。21日上午,参谋高兴地向刘伯承报告,与军委电台联系上了。刘伯承说:“用我和聂政委的名义立即将‘侦察报告’上报军委。”中革军委接电后,完全同意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红军主力改经冕宁、安顺场北进。5月21日,朱德向各部队发出了改道的命令,并指示刘伯承、聂荣臻于24日前控制安顺场渡口。 刘伯承、聂荣臻率先遣队由冕宁城来到大桥镇。由大桥镇经额鸡、俄瓦、园包包到俄瓦垭口,这一带是彝汉杂居区。再从俄瓦垭口经一碗水、海子边、北沙村到喇嘛房,便属于拖乌彝族聚居区了。这里山势更加险要,道路崎岖,树木葱茏,野草丛生,便于隐蔽,山涧之上往往只搭有一根独木桥,易守难攻。早晨先遣队前卫连刚到喇嘛房,就被手持棍棒、长矛、弓箭、土枪等各式武器的彝民堵住了去路。他们用彝语大声吆喝着,互相联系,人越聚越多。 工作团的冯文彬带着“通司”上去答话。一个小头目说:“娃娃(指白彝)们要点钱让你们通过。”冯文彬问:“要多少?”对方回答:“要200块。” 马上给了他们200块银元。大家一抢而散。一会儿,又来一群彝民要钱,说刚才给的是罗洪家的,我们是沽基家。又给了200元。正在交涉之际,后面来人报告:工兵连遭到袭击,被抓去的人,剥光了衣服,放回来了。 前卫连只好停止前进。肖华、冯文彬等出面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说明共产党、红军与国民党“官兵”不同,希望彝民同红军联合起来,打倒汉官,打倒压迫人民的军阀,打倒汉人的财主,分财主的衣服粮食。红军来此,只是借道过路,决不住宿。经过一阵谈话之后,一个小头目说:“我去找爷爷来。”过了一会,来了一个高大的汉子,打着赤膊,围着一块麻布,赤足,披头散发,后面跟着十几个背梭镖的青年。来人自我介绍:“我是沽基家的小叶丹,要见你们司令员,我们大家讲和不打。”于是肖华先去向刘伯承、聂荣臻报告,冯文彬陪同小叶丹在后面跟来。 小叶丹等人来到彝家海子边时,刘伯承已经在这里等候了。一见小叶丹,他非常高兴地迎了上去。小叶丹见来者身材魁伟,后面跟着几个士兵,知是红军部队的司令员,连忙取下头上的帕子,准备叩头行礼。刘伯承一把上前扶住,不让他行此大礼。两人在海子边坐定,开始了亲切、诚挚的交谈。小叶丹解释说:“今天在后面打你们的不是我,是罗洪家。听说你们要打刘文辉,主张彝汉平等,我愿与司令员结义为弟兄。”刘伯承说:“那些欺压彝民的汉人,也是红军的敌人,我们结义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接着,进行结盟。仪式按彝家规矩简单而庄重:一位彝民拿来鸡,因为没有带酒,用碗在海子里舀了一碗清水,一手持刀,一手拿鸡,拉破鸡脖,鸡血滴在碗里,清水立即变成了殷红色。然后将“血酒”分作两碗,分别摆在刘伯承和小叶丹面前。几个红军小战士看着有趣,不禁发出了笑声。又见刘伯承面色庄重,谁也不敢笑了。一切准备妥帖之后,刘伯承与小叶丹虔减地并排跪下。 面对着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池水,刘伯承高高地举起大碗,大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罢,将“血酒”一饮而荆小叶丹也端起大碗,同样起誓:“我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死。”说罢,也一饮而荆这时,夕阳西下,把高高的林梢染成一片青紫,海子里洒满了耀眼的金光。刘伯承请小叶丹等到大桥镇赴晚宴。小叶丹带领一群彝民头领欣然前往。刘伯承素知彝民嗜酒善饮,叫把大桥镇的酒全部买来。晚宴在一个保长的宅院里举行,这里驻着红军先遣队司令部。 席间,小叶丹对刘伯承说:“明天我要沽基家的娃子到山边接应你们过境。罗洪家的人抢了你们的东西,还抓了你们的人。如明天罗洪家再来,你们打正面,我们从山上打过去,打到林了里,把全村都给他烧光。”他这种义气是真诚的,但他们两个部落有宿怨,也有借红军的力量出口气的意思。刘伯承向他解释说:“彝族内部要团结,自己人不打自己人。我们要共同对付镇压你们的反动政府和军阀。”又伸出手比划说:“一个指头没有劲,十个指头捏在一起力量就大了。 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国民党反动派。”饭后,刘伯承把一面红旗赠给小叶丹,上书“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他的弟弟古基尔拉为副队长,并当场写了委任状,小叶丹喜形于色,神采飞扬。刘伯承又给他讲了一些革命道理,这个纯朴的汉子把刘伯承的教诲深深记在心头。当晚即住在先遣队司令部。 第二天早饭后,先遣队再次进入彝民区。小叶丹跟着前卫第六连走在前头。爬上头一个山垭时,见十几个沽基家的彝民拿着红旗,背着长枪,齐声欢呼着上了山顶,这是他们村寨的入口。只见他们都排好了队,笑眯眯地表示欢迎。一些青年和儿童,还主动接近红军指战员,双手比比划划,配合一些汉话的词句,说明他们的心意。指战员们有的送给他们鞋子,有的送给他们毛巾,得到的人欢呼雀跃,民族团结的气氛非常热烈。刘伯承和聂荣臻来到时,小叶丹有依依不舍之意。他告诉刘伯承说:“我不能再走了,前面不是我管的地方了。我派4个人送你们到前面的村寨,另外挑选20个人到红军里来学习军事,学会了回来打刘文辉。”刘伯承说:“后面红军大队还多,拜托你一定把全部红军安全送过彝区。红军走后你要打起红旗坚持斗争,将来我们会回来的。临别之前,送你一点薄礼。”这时,警卫员抬过擦得油亮的10支步枪。小叶丹大受感动,坚持要把他骑坐的一匹精壮的大黑骡子,送给刘伯承。 先遣队继续前进。一路经过雀儿窝、拖乌、鲁坝、铁寨子等,经过彝人交涉,都得顺利通过。过一个村寨换一个带路的彝人向导,交接很有秩序。 小叶丹忠实地执行了刘伯承的嘱托,将彝民组织起来,护送红军后续部队过境。他昼夜奔忙,往返于大桥镇和筲箕湾,经过7天7夜,红军大队一路畅行无阻,安全通过彝民区。 红军走后,小叶丹打起了红军彝民支队的旗帜,在因伤留下的红军某部政治委员的帮助下,与罗洪、洛伍家联合起来,发展到1000多人,坚持了5年的斗争。1941年彝族败类邓秀廷在反动军阀的支持下,挑拨离间,分化了三个家支的联盟,镇压了彝民革命,抓住了红军政委。小叶丹倾家荡产凑了1500两银子给邓秀廷,把红军政委赎了出来。后来小叶丹和沽基尔拉的委任状被邓秀廷搜去,以“通共有据”,在大桥镇惨遭杀害。小叶丹在被捕前,含着热泪告诉自己的妻子和弟弟沽基尼尔:“只有共产党、红军讲民族平等,把我们彝人当人看。这样有信有义的军队一定会回来的。刘伯承这样有信有义的大人物是绝不会骗人的。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旗帜,将来交给刘司令员。” 中国与外国友好交往的故事?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的友谊。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的船队同西洋各国进行了平等的贸易。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如第一次远航到达占城,受到国王、臣民击鼓相迎。船队用金银宝货,丝绸和青瓷碗盘等货物,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以及珍奇异物。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和下西洋时,邀请各国来华访问。永乐时期,渤泥、满刺加、苏禄等国的国王、王后、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的南京、北京,有时随行人员达500多人,明朝政府盛情设宴款待,还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送来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当苏禄国王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时,明成祖下谕旨以王礼安葬于德州城北(让学生观看P166《苏禄王墓》,墓地在今德州北郊的北营村)。这是明代中外友好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事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郑和远航,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向南洋流动。 2.1924年的一天,北洋军阀庞总长为庆祝30大寿在北京举行棋会,名家荟萃,盛况空前。日本名棋手松波刨作应邀前来,被誉为"江南棋王"的围棋名手况易山也应挚友古琴家关小舟之邀,携子阿明北上赴棋会。性情耿直的况易山在与庞某对弈时,不愿下"奉承棋",使庞恼羞成怒,竟不准他和松波对弈。松波因求棋友心切,当晚找到关家,与况易山对弈,并在无意中发现8岁的阿明棋艺精湛,很想收他做学生。不料,松波刚在"天元"位摆下一子,况易山就被庞派来的警察抓走了。松波设法将况易山救出,但他归期已到,于是留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行前,松波恳请况易山将来把阿明送到日本,要把他培养成棋坛明星。 1930年,况易山卖掉了祖产,送子赴日。走前,他将一柄写着"奋飞"的折扇交给阿明,勉励他学好棋艺,为振兴祖国棋坛而努力。阿明赴日后,时刻不忘父亲的嘱咐,与森川等师兄一起学棋。松波对他如同亲子,妹妹忍和女儿巴也都把他当作亲人。不久,他与巴相爱成婚。芦沟桥事变后,阿明为国担忧,在巴的劝告下勉强留下,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取得"天圣位"。但是,日本军部却强迫阿明加入日籍,阿明表示宁可放弃"天圣位",退出日本棋院,也决不改变国籍。于是,他和巴决定逃回中国。松波在帮助他们逃走时,因轻信桥木的谎言,致使阿明被日军杀害。巴为此而精神失常。松波和妹夫恩田,也受到牵连被强征入伍。这时,况易山在无锡因拒绝与日军大佐尾崎对弈,也遭到巨大的不幸和屈辱。他全家在游击队的掩护下逃走,途中妻子被杀,自己又落入尾崎的魔掌。尾崎以断指威胁,逼他下棋。况易山誓死不从,当场被砍断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当时,松波作为二等兵来华,目睹了这一惨状,痛苦万分。日本投降后,况易山搭船赴日寻找分别15年的阿明。当他得知阿明已死,误信松波出卖子阿明,决心找松波算帐。而松波回国后,穷困潦倒,万念俱灰,整日借酒浇愁。后来,况易山听说他已战死,便失望而归。新中国成立后,况易山为实现自己追求的"奋飞"夙愿,精心培养下一代棋手。1956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重振棋艺松波带着忍和阿明之女华林,专程寻访况易山。他怀着负疚之情把阿明夫妇的骨灰和染着阿明鲜血的"奋飞"扇还给况易山,并把他们的不幸遭遇告诉了这位棋坛老友和异国的亲人。况易山和松波在经历了30年的人世苍桑后,终于重新摆开了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局。 儿童兄弟友好相处的故事? 曾经有两个兄弟,他们名叫小明和小杰。小明是个非常聪明和有责任心的哥哥,而小杰则是个活泼好动的弟弟。虽然他们有时会发生争吵,但他们的父母一直教导他们要友好相处。 一天,小明和小杰决定一起建立一个小花园。他们一起挖土、种植花草,并且互相帮忙浇水和除草。他们一边劳动一边聊天,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梦想。这个小花园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努力和关爱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花园里的花草茁壮成长,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小明和小杰看到这一切,感到非常骄傲和满足。他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友好相处和合作,他们才能创造出美丽的事物。 从那以后,小明和小杰明白了友好相处的重要性。他们学会了互相尊重和倾听彼此的意见。他们也学会了分享和合作,一起完成各种任务和活动。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和睦,他们的友谊也更加牢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兄弟之间的友好相处是建立在尊重、合作和关爱的基础上的。通过共同的努力和理解,兄弟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回忆,并在彼此的生活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