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地方有革命历史故事)哪个地方有革命历史故事的 2025-02-12 01:44:08 0 0 沂蒙山革命老区的故事? 有关沂蒙山的革命老区故事三则如下所示: 1、沂蒙六姐妹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等。 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纳军鞋500多双,她们还经常在村子,前线搞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2、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 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望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 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沂蒙红嫂们用她们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诠释了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 3、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 抗战期间,渊子崖村群众坚决抵制日伪军敲诈掠夺。1941年12月19日,盘踞在小梁家的伪军约156人包围渊子崖,被自卫队用土炮打跑。20日上午10时许,日伪军1000余人扑向渊子崖,自卫队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拼死抵抗,直到太阳偏西敌军才拥进围子。 村民誓死不降,用原始的武器与日伪军展开逐屋逐户的巷战。傍晚,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五团一个连及县、区武装赶来支援渊子崖,敌人被迫撤退。 此战役中渊子崖自卫队员共歼灭日伪军100余人,但也有147名自卫队员和男女村民在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渊子崖民众英勇抗敌的事迹,在莒南党史和山东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被当时的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其事迹载入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1995年被拍成电视片在中央台播放 。 希望所列举的故事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南洛阳革命历史故事详细 洛阳作为民国行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故事挺多: 1.郑州二七大罢工曾有代表来洛,面见吴佩孚。 2.河南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中共洛阳组。 3.抗日战争时期的洛八办,因为一战区在洛的原因,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频频来洛。 5.洛阳地处中国二三阶梯分界线,山区广大,土匪众多,民国剿匪匪更多,黑白不分,亦官亦匪,新中国真真剿匪,彻底。 6.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省唯一大学,河南大学曾经来洛办学(栾川潭头) 7.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曾经过洛阳。 8.红军长征时,25军曾经过洛阳南部山区。 9 .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反饥饿反内战等运动中洛阳也一直走在前面。 10.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解放洛阳曾经打了两次,原因是国民党青年军住洛,还有些战斗力。 揭东革命历史故事? 五房村整训 军民结下深厚情谊 “1928年春,中共揭阳县委巡视员卢笃茂、东江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古大存率领红军46团的400多人进驻五房村,组织农会,成立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揭阳县最早的一支农民赤卫队。”当地老红军代表廖仪回忆说,“红军在五房村整训,与我们五房村的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情谊,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已经在山上‘放牛’帮红军传送情报,17岁的时候参加了红军。” “我们五房村的革命群众曾多次配合红军整训和武装斗争,配合红军歼灭了新亨的敌军,打击反动官僚,与东江游击总队的红军战士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当地党员代表廖群芝介绍,“1934年,红军东江游击总队的一个中队约70人,驻扎于距五房村15公里的双坑、金车田一带。国民党军队何宝书部300多人前来围剿。红军在赤卫队配合下,占领有利地形,向国民党军展开猛烈攻击,打得来犯之敌抱头鼠窜。此役毙敌100多人,创造了红军人数以少胜多、武器以劣胜优的范例。” 血战五房山 红军战士视死如归 五房村石角山发生过一次极为惨烈的战斗。那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潮汕地区红军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 1935年6月26日,东江游击总队140多人转战五房山,驻扎在五房山腹地的深山老林里。不久,国民党军就截获了消息,于是联合地方反动武装2000人,直接驻守于五房村周围的村庄,将五房山团团围住,并在7月中旬向转移石角山的红军发起进攻。石角山位于五房村的西北角,是一个地形相对独立的大山头,方圆约4公里,山上怪石嶙峋、树木参天,敌军以绝对的兵力和火力优势,把红军团团包围住,残酷的战斗打响了。 “当时那场战斗整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红军战士虽然四面受敌却视死如归、毫不畏怯,子弹打完了,就跟敌人肉搏,用石头砸、用牙齿咬,甚至抱着敌人一起滚落悬崖,连炊事班的女战士都拿起枪支参与战斗,即使大腿被敌枪射中,也一边按着伤口一边开枪向敌人射击。石角山一战,敌人丢下了300多具尸体,东江游击总队红军战士牺牲了120多人,只有20多人突围出去,大队长陈木葵、一中队长卢金华和五房村不少赤卫队员都在战斗中牺牲了。”当地党员代表廖永城说。石角山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五房村进行了疯狂反复的“清乡”,全村有几十人先后遭逮捕入狱,部分赤卫队员被迫害致死,一批赤卫队员被迫远渡南洋或背井离乡逃往他乡,全村先后被清乡烧掠多次,人员和财产损失巨大。 野火烧不尽 革命精神永长存 惨烈的战斗并没有消磨五房村的革命意志,他们“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 1938年,抗日战争在潮汕地区打响,五房村又一次积极投入到抗日活动中,1939年,五房村成立了党总支部,辖学生、农民、妇女三个支部,党员30多人。解放战争时期,五房村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革命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他们为革命出钱出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1948年,五房村公所成立,这也是潮揭丰边成立的第一个红色村政权。全村500多名青年,参加革命队伍的就约70人,参加民兵的约150多人。潮揭丰边的医疗所、军械所、弹药库、印刷厂、红星报社、被服军需库看守所、招待所及作为潮汕地委“转动点”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报交通站均设在该村。 “五房村的每一户都是革命的堡垒户。五房村是联系大北山、凤凰山的转动点,使潮汕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在整个潮汕解放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五房村党总支书记廖福彬说。在革命的漫长岁月中,五房根据地的军民坚强地对敌斗争,他们与敌军激战双坑山、石角山、寨龙山,为配合解放全潮汕攻新河、袭枫口、打新亨,截击胡琏溃败残部,誓死保护根据地,最终迎来了全潮汕解放。 在整个革命历程中,五房村经过了数十役战斗,付出了巨大牺牲,400多名革命战士为革命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99年揭阳解放50周年前夕,五房村发动原东江纵队、韩江纵队、全潮汕游击战士捐款捐资建成了革命烈士英雄纪念碑。一桩桩革命事迹,让这个地处潮安、揭东、丰顺三县交界点的革命老区远近闻名,载入史册。 万里长城革命故事? 榆关拒敌,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 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其后,日本将侵略矛头直指华北,公然声称:“华北,诚我帝国之最好新殖民地。”并声称,热河是“满洲国”的一部分,长城是“满洲国”界。 此时,作为长城重要关隘之一,背山临海、地势险要的山海关,被日本看成是控制满蒙的支点,是“稳定满洲”、进而长驱直入中国内地的新起点。自《辛丑条约》签订以来,日本利用这个条约,逐步在山海关周围进驻了武装力量。 山海关,又称榆关。当时,驻守山海关的是东北军独立步兵第九旅,旅长何柱国。为加紧控制山海关,日军对何柱国多次威逼利诱,策动何柱国脱离张学良,实行“独立自治”,何柱国不予理睬。1932年12月8日,关东军为逼迫何柱国就范,炮击山海关。借何柱国出面交涉之机,再度要求他取缔排日抗日活动实行自治,仍未得逞。 日军诱降不成,于1933年元旦制造事端,就这样,日军入侵山海关的榆关事件爆发。 当时,驻山海关日军守备队先向南关外中国步哨射击,却反诬中国军队首先开枪。1月2日晨,日军向中方提出撤退南关及城上守军,以武力威胁中国军队。何柱国为避免事态扩大,答应南关暂由日方警戒,等调查真相后再交涉解决。日军得寸进尺,竟要求开放南门,何柱国断然拒绝。 眼看局势吃紧,何柱国下令城内军民赶修工事,准备与日军战斗。没想到,2日上午,日军便向中国守军发起猛烈攻击,以炮兵火力及铁甲车、兵舰重炮同时向山海关城南门城楼鼓楼、东南角楼等处轰击,空中还有日军飞机轰炸。激战一日,日军进攻被击退。当晚,日军从东北调来第八师团铃木旅团增援。 次日上午10时,日军重新发动攻击,由铃木旅团担任主攻,在飞机、坦克掩护下从城南猛攻。中国军队英勇还击,战况激烈。正午,南门及东南城角均为日军所占,经反击复被夺回。下午,日军坦克掩护步兵攻南门,南门中国守军向城里撤退,与日军展开巷战肉搏,经过殊死搏斗,中国军队官兵伤亡惨重,榆关失陷。 榆关抗战,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我国军队打响了在长城线上抗击日寇入侵的第一枪。 “在战斗中,中国军队以不足1个团的兵力毙敌400余人,表现了广大东北军将士可贵的爱国热情。他们的抵抗,虽因国民党政府未予支援,陷于孤军奋战寡不敌众而最后失败的境地,但是他们英勇抗击日军的行为,鼓舞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热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扬。”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冉世民表示。 榆关大战后,日军放弃了由山海关进关的战略,改道由热河进关。 1933年1月28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密发准备进攻热河的命令。随后,日军调动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国舆论压力下,国民党南京政府被迫宣称:如日军进攻热河,将决予抵抗。2月中旬,蒋介石派宋子文、何应钦等到北平与张学良商讨保热方略,并拟定了保热初步计划。 虽然计划已拟定,但国民党对日的所谓抵抗,大多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实际上对热河的防务一直没有做像样的准备。当日军加紧集结准备攻热之时,蒋介石也正在调动兵力部署围攻红军,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虐,仍然是幻想国联对其进行“制裁”。当时热河各军不下十几万,但不能统一协同,工事构筑、兵力配署马虎从事,弹药供应和粮秣筹措无人问津。 2月21日,日军以锦州为大本营,用3个师团、约10万人的兵力,分3路进攻热河,一路由绥中攻凌源,一路由锦州攻朝阳,一路由通辽攻开鲁。热河守军不战自溃。3月4日,日军占领承德。从热河境内溃败的中国军队退至长城各隘口据险固守。 热河失守,全国哗然。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