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钱塘江历史故事简介)杭州钱塘江历史事件

关于钱塘江茅公炸修典故?

2019年10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东城区干面胡同33号院位列其中。这里,曾经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居所。


干面胡同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这条胡同里曾住过的名人不胜枚举,茅以升是其中一位。



从1920年到1949年的29年间,茅以升先是求学海外,后又随工程建设辗转全国,迁徙如家常便饭。1949年,茅以升任北方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全家迁往北京,此后再未离开。



茅以升


茅以升的英名,始于建设钱塘江大桥。他立志学以报国,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时,仅用一年就取得硕士学位。在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时,他在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中的创见,被国际桥梁界定为“茅氏定律”。获得博士学位后,茅以升毅然回到了风雨飘摇的祖国。1934年,茅以升受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是浙江的主要河流,江面广阔,把浙江一分为二。当时的杭州有句歇后语,“钱塘江造桥——办不到”。钱塘江江涛汹涌,每月都有大潮。遇到狂风、暴雨、大潮“三碰头”时,狂风巨浪,极为凶险。工程之难难以想象:江底淤泥又滑又厚,木桩一打就裂;600吨重的沉箱一入激流,犹如脱缰野马乱窜;日军飞机也空袭不断。



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和工友废寝忘食,冒着生命危险,解决了建桥中的80余个重大技术难题,最终打破了国外专家“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的谬论。1937年9月26日清晨4时,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隆隆驶过,两岸一片沸腾。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结束了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由外国人包揽的尴尬历史,为中国现代桥梁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然而,大桥刚刚通车89天,日本侵略者便已直逼杭州城下,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茅以升不得不含恨将自己倾注心力修建的大桥亲手炸掉。



被炸毁的钱塘江大桥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带着精心保护的14箱资料回到杭州,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钱塘江大桥修复完成。


如今,只要说到茅以升,人们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钱塘江大桥。这座著名的桥梁,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精神的象征。


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他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也致力于为科技与人民架桥,为海内外科技人员架桥。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在北京病逝,终年94岁。

(杭州钱塘江历史故事简介)杭州钱塘江历史事件

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

方行 〔元代〕

吴越中分两岸开,怒涛千古响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

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

鸱夷铁箭俱安在,目断洪波万里回。

《钱塘观潮》是清代诗人施闰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歌咏自然景观的诗,该诗描绘了钱塘江汹涌澎湃的声势。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最后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

钱塘观潮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读了《钱塘江大桥》这篇文章,使我感受到钱塘江大桥的雄伟壮观?

钱塘江大桥宏伟壮观。钱塘江大桥又名钱江一桥,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境的一座跨钱塘江双层桁架梁桥,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钱塘江上,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

钱塘江大桥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8月8日;分别于民国26年(1937年)9月26日和11月17日铁路桥、公路桥建成通车;于民国26年(1937年)12月23日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而炸毁;于民国37年(1948年)5月成功修复。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