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红旗渠的历史故事,赞美红旗渠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2025-02-13 04:46:20 0 0 红旗渠红色经典故事12则?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年头,硬是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修红旗渠所挖砌的1696.19万立方米土石垒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将哈尔滨和广州连接起来。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的生产生活条件。 林州人民亲切地称红旗渠为“生命渠”、“幸福渠”。20世纪70年代,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让我们通过几段修渠故事和一部老电影,重温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 青年洞:300青年奋战17月凿通岩石隧洞  红旗渠主要景点青年洞 青年洞是红旗渠上的咽喉工程,也是总干渠上最大的隧洞之一。长616米,宽6.3米。1960年2月,当总干渠修到狼牙山“小鬼脸”上时,正遇一边高山挡道,一边悬崖峭壁,崖下深处是漳河,除了开山凿洞,别无办法。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当即决定,组织一支青年突击队来征服这个天险。300多青年,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终于凿通了这个岩石隧洞。 红旗渠的故事简短? 红旗渠是太行山林县人民左悬崖绝壁上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修建岀的一条人工天河,在世界上名例第一,是林县人民与天斗,地斗的坚强意志修岀来的幸福渠。向英雄的林县人民致敬。 红旗渠修渠英雄故事简短? 红旗渠的铁姑娘修渠英雄: 红旗渠开工后,19岁的郭秋英积极报名参加,大队批准了她的请求,并委任她为“铁姑娘队”队长。起初,她们不会打钎、扶钎,就向父辈们学习;扶不好钎,铁锤打在手上,就简单包扎一下伤口,咬咬牙再接着干。慢慢地,她们逐步掌握了抡锤、扶钎、打炮眼等技术。 当时,每次放完炮必须等浓烟散去才能继续施工,大大耽误了工程进度。郭秋英就提议:“男同志休息休息,咱们先进去,把烟排出来,把这个工程时间往前赶一赶。”在浓烟滚滚的隧洞里,姑娘们脱下外套,来回甩动着将浓烟往外赶,一趟又一趟,大大缩短了散烟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 苦战一年后,铁姑娘队和其他民工一起凿通了长达400米的换新天隧洞。 红旗渠的历史真实事件?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动工,至1969年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0多公里;支渠51条,总长500多公里;斗渠290条,总长近700公里;农渠4000多条,总长2488公里。修建红旗渠,参与群众7万人,10年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今天红旗渠其中的一段“青年洞”已经建成了一个让人参观的公园。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汇入林州,来亲眼目睹一下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来具体感受一下林县人民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发挥穷棒子精神把人造天河镶嵌在太行山麓的。 一年级以红旗渠为主题的小故事? 《红旗渠的故事》讲述了林县县委书记阎运德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做出巨大牺牲,开凿、修通红旗渠的故事,塑造了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形象,颂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讴歌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民族品格。该剧细节丰富生动,环境氛围逼真,风格质朴凝重,人物语言鲜活。 六十年代的林县吃水难,难于上青天,那时的林县人风行一句话:一辈子咱只洗三次脸,生下来洗次脸,娶亲时洗次脸,死时最后洗次脸。世代的穷苦,工程的艰巨,使林县人根本没有奢望每天都吃上水、用上水…… 一个水利学院的技术员刘广泰被林县的闫书记请进了山,来给林县人修渠引水。于是这群一无所有的农民,用不屈的坚韧劈开了1200多个山头,挖通了600多个隧洞,开出了74公里的蜿蜒渠道,修筑了这条荫及后代的红旗渠……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