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史重要性的故事,洛阳相关的历史故事 2025-02-15 14:10:16 0 0 关于洛阳的民间故事或者民间传说有哪些? 洛阳牡丹 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的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贵的品种。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的“王”和“后”,尤为人们所喜爱。 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中,记载了武则天怒贬牡丹花的故事:一年腊月天,武则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阁饮酒赏花,却发觉除腊梅、水仙、迎春之外,花圃尽是一片枯枝,于是武则天写下一首绝句: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次晨,果然百花齐放,武则天大喜,一一赏花。然而武则天素爱牡丹,平日尤加爱护,却唯独牡丹无花。武则天大怒,遂吩咐将牡丹连根拔起,即刻烧毁,又下旨将4000 株牡丹贬去洛阳。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阳最盛。 和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 有关洛阳的几个成语典故 1、 定鼎中原 大禹治理了洪水,接着又铸造了九个大鼎,到了商周时九鼎成为传国之宝,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象小铁山,既难搬又难运。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八九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象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夏朝国都在洛阳,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是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不料正当武王准备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礼时,却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了位,在周公旦的辅佐和帮助下,在太庙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选择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取得了天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就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老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浏缆凭吊。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2、前倨后恭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他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股”便由此而来。 一年后,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苏秦不由叹息:“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 3、挑肥拣瘦 远在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曾在都城建立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这座太学即位于洛阳开阳门南5里远的地方。当时,在太学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太学里,有位教学博士,姓甄名字,很有学问。有一年腊月三十,光武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太学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可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却出现了问题。原来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学博士们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教学博士,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来,径直牵了去。这下,大家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各自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这段让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号“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4、洛阳纸贵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坛上灿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 左思从小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其中,《三都赋》问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流行。 5、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洛阳小说故事梗概? 《洛阳小说》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 根据网上透露的一些故事情节来看,这不仅是一个高燃剧情,还是个双男主的故事,分别是高秉烛和百里弘毅,以及女主武思月。“牡丹花重紫薇宫,玄门风动神都城”,描述的就是历史上的“紫微宫”,即隋唐洛阳城宫城,是隋、唐、武周帝国的大朝正宫,位于神都洛阳西北隅。“紫微宫”和“神都城”都与“洛阳”相对应。 小说讲述的是武则天时期,神都洛阳城看似繁盛实则风波暗涌,疑案丛生。一切发生的背后藏着一个意欲推翻武则天的重大阴谋,而百里弘毅、高秉烛、武思月等人携手探查背后的真相,用热血侠气扫清漫天阴云的故事。 一项名为“天堂”的大工程即将竣工,为此要举办一个祭天大典,时值盛世,武皇却接到了有告密者要上京告密,且中途险些被截杀一事,武皇震怒,责令彻查一系列悬案。洛阳内外,从此危机四伏,不良副帅高秉烛整日混迹于洛阳底层,阴错阳差卷入了告密者被杀一案,被同僚陷害成为凶手。 就在高秉烛想方设法自证清白时,世家出身的内卫武思月为了任务调查,接近了武艺超群且相当具有市井气息的高炳烛,当武思月察觉到命案另有内情时,来自不同阶层的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却又不得不合作。 工部尚书百里延的次子百里弘毅,对世间的未知难题有好奇心,逻辑思维能力强大,为了查清父亲被毒杀真相,也决定与高秉烛以及武思月一起联手,三人追踪着铜矿石的去向,破获了兵部尚书宋涼谋反一案,邪教组织春秋道也因此浮岀水面。 春秋道将伏火雷霆布置在含嘉仓,炸毁了天下最大的粮仓,正直的大理寺评事裴谏也因此牺牲,临死留下线索含嘉仓的粮早已被调换。原来春秋道秘密豢养叛军,含嘉仓的存粮和供给天堂的铜矿石,都被输送给了叛军,意图从城外通过密道潜入洛阳,颠覆皇朝。 三人最终挫败了阴谋,与联坊一起,避免了血染洛水的大悲剧,思月与腐败的家族决裂,以生命的代价实现了正义和自己的理想,而高秉烛和百里弘毅也抛弃了小情小爱和狭隘的门第之见,加入了“联坊”,成为洛阳和大唐盛世的守护者。 班氏三杰在洛阳故事? 班氏三杰指的是东汉时期的班氏一家两代三人:父亲班彪、班彪的儿子班固、班固的妹妹班昭。其家堪称书香门弟。在洛阳这块土地上,他们以记录历史为己任而彪炳史册。班彪继承司马迁的衣钵,修成《史记后传》。班固二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写成《汉书》。班昭又续写了《汉书》。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