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头地历史故事有哪些-出人头地历史故事有哪些人物 2025-02-15 19:40:08 0 0 出人头地的典故原文? “出人头地”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这个成语的典故与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有关。欧阳修在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 年)中进士,后来做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官,是当时文学界的领袖。当时有个年轻的文学家名叫苏轼,他的诗文写得很出色,欧阳修看了他的作品后非常欣赏。有一次,欧阳修跟他的朋友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给他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 后来,人们就用“出人头地”来形容一个人的才能或成就超越了一般人,或者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表现出色,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声誉。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鼓励人们要努力奋斗,争取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出人头地,成语故事缩写? 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 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 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 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 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 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 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 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