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下的历史故事(洪洞大槐树的典故)

洪洞大槐树的传说?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古老民谣,在年复一年地口耳相传中保留下来。这些民谣,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从那些古稀老人低沉而沧桑的声音里流出来,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遥远而漫长的故事。那么,洪洞大槐树的背后,到底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还得从元末明初时期开始说起。



洪洞大槐树下的历史故事(洪洞大槐树的典故)


元朝的自然灾害特别多,九十八年内共发生有记录的大型水灾九十二次,旱灾八十六次,冰雹灾六十九次,蝗灾六十一次,歉饥五十九次,地震五十六次,风灾四十二次,霜雪二十八次,疫灾二十次。“连年饥馑,民不聊生”,甚至出现“禾不入土,人相食”的惨状。以至于《中国救荒史》的作者邓云特先生都不得不在文末感叹:“可知元代之灾况,较其前之任何朝代,皆严重多矣。”


可以说是连年的自然灾害和战争共同摧毁了原本骄傲而庞大的元帝国。朱元璋推翻元朝,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而与此同时,一起被毁灭的还有人口和经济。无数的人死于战乱、死于饥寒、死于飞来横祸。不少地区都因为人口太少而不得不降低地区的行政等级。而到了明朝初年,全国人口只剩下不到一千万。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广等地都变成了人烟稀少、田园荒芜,一片萧条景色。



相比之下,山西则非常幸运,没有遭受过太多的自然灾害。而且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山西也没有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主战场,而是相对平和地完成了政权交接。所以在全国其他地区民生凋敝的时候,山西依旧是人口稠密,农田肥沃,百姓衣食丰足。


明朝以后,政局逐渐稳定,天灾也不再那么频繁。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大片本应该长着麦穗和稻谷的土地因为无人耕作而变成了荒地,当然觉得十分可惜。“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他下令让山西地区的人向外迁移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从洪武六年到永乐十五年,一共有十余次的移民。六口之家,去其三四,前后人数达一百多万。数十年后,才使得中原地区逐渐恢复了生机。


古代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实属罕见。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背井离乡,首先是由于明朝政府的强制要求。其次因为这些迁走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山西的贫民,通过迁徙到中原垦荒,他们可以拥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田地,头几年不用缴税赋,还能得到政府的奖励。这是他们改善生活,乃至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



但是中国人毕竟是恋家的,他们在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期望的同时,也带走了对故乡的眷恋。其中,山西洪洞大槐树就是最大的一个移民登记点。要移民的人们到这里集合,报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背着行囊,走上奔向远方的马车,一去不回。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这株大槐树栽种于汉代,到明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根深叶茂。古人多不识字,更没有GPS,跋山涉水之后,他们或许早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大槐树因为本身年代久远,是很多人一出生就看到的。又是移民的登记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批人心目中故乡的标志和思亲之情的投射。于是这些迁移到外地的山西人唱出了“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样的民谣,并且把它教给了自己的儿孙,引导着他们来到大槐树下寻根。



现在我们看到的洪洞大槐树早已不是原来的那棵,而是在原来的槐树的位置上,用钢筋水泥重新还原成的。但即便如此,它还是成为了国家5A级景区,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民间祭祀活动为特色的5A级景区。


曹文轩在散文《前方》里说“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这大概就是大槐树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什么在人口迁徙日益频繁,乡村文化日益衰落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对钢筋水泥筑成的大槐树念念不忘的原因。

洪洞大槐树孙氏起源?

孙氏十八公籍隶山西,祖居洪洞,明代洪武初,移民外迁。当年出迁时,叔伯兄弟十八位,循照移民惯例,携眷聚集在洪洞之郊大槐树前,分手告别。遂迁徒至河南,分别数人,又到山东定居,后遍布于苏鲁豫皖等地区。

我孙氏世代诗礼传家,耕读为本,世代生息繁衍,逐步兴旺发达,成为各地大姓之一,黄河中下游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孙氏十八公的传说。孙氏十八公后人遍及各地,族中人才辈出,精英荟萃。几百年来,也出现诸多仁人志士、先哲贤达。历代子孙辛勤耕耘营建家园,为国民的安危和兴旺发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谱写了辉煌移民史。十八公,他们的足迹,他们的传说,在黄河两岸,微山湖畔世代传唱,让后人追思不已,代代敬仰。

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起源?

说起王氏的由来,还得追溯到周朝时期。周灵王之子--姬晋,字子乔(为黄帝第42世后人,15岁时即以太子身份辅助朝政,史上记载: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因有一年谷、洛二水泛滥,都城成周(今洛阳)面临威胁,其反对群臣愚昧的治水方法,被灵王贬为庶人,三年后郁郁而终。

其子宗敬后来在周景王时代做官至司徒,但其看到周室衰微,便请老还乡,定居到晋阳,也就是现如今太原。宗敬居太原,因其为周王室的人,时人呼之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王”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王家之后”。后人尊太子晋为王氏“系姓始祖”,尊晋公子宗敬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墓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香火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著姓(唐朝时期,王姓家族也是四大姓之一)。后世名人有王翦、王充、王允、王勃、王维、王安石、王夫之等等。

王氏一姓,肇始太原,中经琅琊、江左,使之光大;经咸阳、固始,散迁四方;经闽、潮、琼崖,盛于沿海;经三槐、赣、湘,槐荫满庭;南洋开发、中西交流,王氏又枝传海外。每个不同的支系,都是太原王氏的传承、播迁和发展。

王氏为中华第一大姓,太原为王氏地望之首。在太原晋祠,有太原王氏祖庙,由子乔祠、晋溪书院和王琼祠三部分组成。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