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正气歌的故事-正气歌历史人物 2025-02-16 12:19:38 0 0 正气歌典故解析? 《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其中一些典故的解析: -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齐国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官,在晋国有敢于直书不讳的史官董狐。 -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张良椎,是在秦始皇东游时,张良曾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苏武节,指苏武宁死不屈,始终操守汉朝尊严。 -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严将军,指东汉的严颜。嵇侍中,指三国时嵇绍。此二句意为,自己要像严颜和嵇绍那样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张睢阳,指唐代张巡。颜常山,指唐代颜杲卿。此二句意为,自己要像张巡和颜杲卿那样为正义而不惜生命。 这些典故都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和忠臣义士的敬仰和崇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正义和忠诚的追求和信仰。 文天祥,正气歌,原文? 正气歌 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 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l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原题注:予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污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二字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叠是数气,当之者二字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审如二字是,殆有养致然。然尔亦安知所养何载。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此诗写于文天祥殉国死节的前一年,即辛巳年(1281)五月,全诗文、史、哲熔为一炉,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悲剧美。 全诗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可分两大段: 第一大段从开头至“道义为之根”,共三十四句,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至第十句):何谓浩然之气及其在太平盛世和危难之时的体现。第二层次(第十一至第二十六句):列举十二位历史人物的壮烈事迹,说明他们的凛然大节,都是浩然正气的体现。 第二大段二十六句也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三十五至第四十句):慨叹自己遭逢国难而未能力挽狂澜,被俘被囚,只能以身殉国。第二层次(第四十一至第五十句):环境极其恶劣,而因胸怀正气所以能战胜一切邪恶之气。 第三层次(第五十一至第六十句):以古人之道自勉。 《正气歌》是一首光华灿烂的诗篇,浩然之气排山倒海,贯穿全篇;用典不惮其烦,一气呵成,集中、强烈地表现出诗人的光辉思想,高尚胸怀。此诗是诗人心灵发展最高峰的艺术外化。纵观文天祥的一生,儒家思想是其强大的精神支柱,精神人格的自我完善在其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返身求诸己的内在超越途径要求有超出常人的极坚韧的毅力,要以高深的涵养功夫为前提,文天祥就是最好的诠释。 译注: 天地之间正气存,赋予形体杂纷纷。地上江河与山岳,天上日月和繁星。人有正气叫浩然,充塞环宇满盈盈。生逢圣世清明年,平平和和效朝廷。 国难当头见气节,永垂青史留类名。齐国太史不惧死,崔杼弑君载史籍;晋国董狐真良史,手握“书法不隐”笔;韩国张良雪国耻,椎杀秦皇遭通楫;苏武留胡十九年,终日手持汉朝节;巴郡太守老严颜,甘愿断头不妥协;晋代侍中名嵇绍,为救国君酒热血;张巡当年守雎阳,咬牙切齿讨逆贼;常山太守颜杲卿,骂敌骂断三寸舌;辽东管宁“着皂帽”,清操自励若冰雪;诸葛《出师》复汉室,鞠躬尽瘁何壮烈!祖逖渡江誓击楫,奋威慷慨吞胡羯;秀实夺笏击狂贼,贼头破裂直流血。 浩然之气多磅礴,志士英名万古存。每当正气贯日月,谁把生死放在心。 地靠正气得以立,天靠正气成至尊。三纲靠此得维持,道义以此为本根。可叹我生逢乱世,竞无才力救危亡。被俘仍戴南国帽,囚车押我到北方。折磨摧残何所惧,酷刑只当饮糖浆。牢房死寂见鬼火,春来紧闭黑茫茫。 老牛骏马共槽食,鸡窝里面栖凤凰。一旦染病便死亡,枯骨弃野多凄凉。如此恶境囚两载,各种毒害不能伤。牢房阴森令人哀,是我安乐之天堂。岂有智谋与巧计,能防邪毒来伤身。光明磊落忠义心,我视生死如浮云。我心悲伤悠绵绵,好似苍天哪有边?贤哲虽然已远去,榜样令我心更坚。 檐心展读圣贤书,光华照彻我容颜。 。 为什么《过零丁洋》《正气歌》是文天祥诗文中最撼人心魄的? 首先,你要理解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诗后的故事,先说过零丁洋吧,这首诗,是元朝将领让文天祥写劝降书,劝降当时还在坚持抗原的将领的,文天祥悲愤之下写了这首诗抨击元朝,整个是突出了文天祥抗原无悔,视死如归的精神。 再来说正气歌,正气歌背景:元朝看文天祥不肯屈服,便将他关在地牢中,希望文天祥会忍受不住,从而投降,但文天祥识破了他们的诡计,宁死不屈,写了这首诗来表示自己宁死不投降的决心。 传说:元朝见文天祥不肯投降,在地牢中布下邪物,企图害他性命,文天祥无奈之下写出这首正气凛然的诗,来镇住邪物。 不管怎么说,这两首正气流溢于字里行间的诗,至今读起来,仍震人心魄,而朗诵正气歌来辟邪,至今是道家新人必备的基本功声明:绝对手打,原创,禁止抄袭!! 正气歌在儒家的地位? 《正气歌》秉承的思想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文天祥对自己的志向进行了深层次的抒发和诠释,《正气歌》既可以看作是文天祥的昭昭之心,又可以看作是文氏乃至中国儒家新思想的标志性著作。 《正气歌》是文天祥被捕后在狱中所作,他身为南宋重臣,坚持抗元,被俘后拒绝了元世祖忽必烈的高官厚禄,坚持自己的志向,宁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就一世英明,于是在狭窄阴暗的囚室中,文天祥写下了这首诗。 《正气歌》中,文天祥开篇就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是文氏诗词的根基,也是他自己人生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 文天祥后面详细阐述了“正气”的来龙去脉,又列举了十二个例子诠释自己观点,最后,文天祥再次表达了自己宁死不屈的志向,全篇升华,“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这种精神的高度凝练。 《正气歌》所谓“正气”,是文天祥全篇的基础,又是儒家新概念的总结实践,同时开启了中国思想界的新篇章。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