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资料减写(历史人物的故事缩短) 2025-02-17 20:32:43 0 0 张姓的历史名人故事简单概括? 1.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在韩国做过宰相。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灭,张良对此怀恨在心,决定要刺杀秦始皇。公元前218年的一天,张良与一名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结果,大力士抛出了一个60公斤重的铁锤,却误中了副车,行刺未能成功。 张良逃走后,躲到了下邳,下邳城北有一条沂水。有一天,张良从沂水桥上经过,这时,一位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桥下,然后命令张良把鞋捡起来。张良强忍怒火,把鞋捡了上来。老人又命其为之穿鞋,张良又依言而做,老人赞了一声“孺子可教”,让张良过五天再来。一连三次,张良来得一次比一次早。最后,张良得到了一部珍贵的《太公兵法》,老人告诉精通此书即可为“帝王师”。于是张良苦读这本书,得以精通兵法。后来,他协助刘邦打下天下,因功被封为留侯。 2.古代着名科学家张衡 张衡,字平子,河南南阳人。他是东汉着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博学多才,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四愁诗》、《归田赋》等,天文学着作有《灵宪》。在天文学方面,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他又用青铜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地动仪的形状就像一个大酒樽,直径八尺。仪器的周围镶着八条龙,龙头分别朝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每个龙嘴里都含着一颗铜球,每个龙头下方又铸了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对准龙嘴。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头就会把铜球吐出,落到蛤蟆的嘴里。公元138年的一天,西面龙嘴里的铜球落入蛤蟆口中,表示西边发生了地震。因为洛阳毫无震动之感,所以大家议论纷纷,对此不大相信。几天后,甘肃来了报告,说那里的确发生了地震。 3.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 张姓渊源与历史名人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4.“中兴四杰”之一张之洞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他是晚清洋务派的后期首领。1863年,他考中进士。此后,他在官场上步步高升,声名鹊起。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升任两广总督。对于法军的进攻,他坚决主张抵抗,并在两广积极加强备战。开战之初,清军在中越边境连吃败仗,形势危急。张之洞于是奏请朝廷起用已经告老还乡的老将冯子材,开赴镇南关。1885年2月,在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冯子材取得了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一举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他在湖北大力兴办洋务,成就卓着。1891年,经过张之洞的不懈努力,亚洲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阳炼铁厂破土动工。1898年,他发表了《劝学篇》,力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贡献,不愧为一代中兴名臣。 中国历史爱国故事缩写? 黄继光 黄继光(1930——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进取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很多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我所携弹药用光的情景下,黄继光毅然用自我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终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姓姚的历史名人故事的简写? 姚姓历史名人,推荐一个姚广孝。 姚广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明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他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儒释道三教。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之时,朱棣感受到巨大威胁,姚广孝由此鼓动朱棣以勤王之名起事,发动靖难之变。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 朱棣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继解缙之后担任《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