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的典故: 战国时的合纵连横是怎么回事?最后的结果又如何? 2024-09-13 20:24:10 0 0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的故事。其中,就有合纵和连横的故事。那么,什么叫合纵连横呢?其实,合纵和连横是两个集团在军事上两种较量的手段。 所谓合纵,是山东诸国,即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采纳策士洛阳人苏秦的谋略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意思是以六国画一条纵线,把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部强大的秦国。 苏秦是雒阳人,也就是现在河南洛阳人。早年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后来在各地游历多年,没有任何成就,他回家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公元前334年,苏秦去见燕文侯,推广他的合纵决策。 燕文侯听了苏秦的话,认为很有道理,当即就同意了,便送给苏秦车马金帛,让他去联合其他五国。苏秦游说各国时,赵、韩、魏、齐、楚五国也都认为苏秦说的很有道理,因为,在秦国攻击他们时,不管他们哪一国,都无法单独抵御秦国,只有六国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和秦国抗衡。六国经过商量,决定由赵国做纵长,就是合纵国的盟主;由苏秦担任六国的首相,佩戴六国相印,统一谋划合纵大事。六国合纵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既然六国都同意,苏秦便给六国定了一条纵约,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协议或合同。纵约规定: 1,假如秦国进攻楚国,和楚国邻近的齐国、魏国必须出兵救援楚国;夹在楚国、秦国中间的韩国负责攻击秦国大军的粮草补给线;赵国、燕国因为距离楚国较远,就不用出兵了,声援楚国即可。 2,如果秦国进攻韩国、魏国,楚国负责攻击秦国的后路,齐国出兵帮助楚国,赵国、燕国声援韩、魏、齐、楚四国。 3,秦国如果进攻齐国,楚国必须攻击秦军后路,韩国固守成皋,魏国阻断秦军道路,燕国出兵救齐国,赵国声援。 4,秦国假如进攻燕国,赵国守常山(现在的河北正定县),楚国屯兵武关(陕西商县东),齐国渡渤海援助燕国,韩国、魏国作为预备队出兵救援。 5,秦军如果进攻赵国,韩国守宜阳,楚国屯兵武关,魏国屯兵黄河南岸,齐国军队渡过清河,燕国出兵救援赵国。 这就是苏秦合纵六国,抵御秦国的具体战略部署。很显然,苏秦这样的安排部署,对妄图吞并六国的秦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山东六国的土地合起来比秦国大五倍,总兵力比秦国大十倍,假如六国真能够坚持合纵,秦国统一战争的步伐将遭受到极大的阻力。 在苏秦致力于六国合纵之时,他担心合纵还没有开始就遭到秦国的破坏,便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派一个得力的人到秦国做卧底,为他工作。苏秦想来想去,跟前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这时他想到了同在鬼谷子门下学纵横术的师兄弟张仪,便派人让张仪来帮他。当时苏秦在赵国。可是当张仪到了赵国,要求会见苏秦时,苏秦对他不理不睬,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这使张仪非常生气,转而去了秦国,被任命为相国。 那么,苏秦为什么这么对待张仪呢?后人解读为苏秦为了张仪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才故意羞辱张仪,促使他激发出更大的潜力。不过,我个人认为,苏秦这么做,实属不智,至少在他当时致力于六国合纵这个节骨眼上,得罪张仪,无疑就是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拆自己的台。后来的历史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我倒是觉得,按照苏秦的智商看,这件事很可能另有隐情。 公元前318年,那是六国第一次合纵,主动出兵进攻秦国,六国推举楚怀王为纵长,即盟主。秦国出兵函谷关击破韩国军队,六国退走。 公元前317年,韩、赵、魏、燕、齐五国,联合匈奴,一起攻击秦国。秦军大败韩国、赵国军队,斩首82000人,韩、赵军队大败。 显而易见,六国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之间本来就有很多矛盾,每个国家都心怀鬼胎,都有自己各自的私心和打算,都想在战争中给自己捞点好处,得些便宜。因此,苏秦的合纵之术尽管从表面上看起来天衣无缝,无懈可击,实际上则是漏洞百出,根本无法长久坚持。后来的几次合纵,也的确都证明了这一点。 针对六国的合纵,秦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也是针锋相对。秦国提出的破坏六国合纵的方法,叫连横。具体说起来,就是针对山东六国任何一国,与秦国连成一条横线,一边拉一国,一边打一国,破坏六国的合纵。 当苏秦致力于合纵之时,秦国用原魏国人张仪为宰相,进行连横。 公元前316年,秦军没有正面对抗六国,而是掉头西去,灭了蜀、巴,实力大增。 公元前307年,秦军攻破韩国的大都邑宜阳,斩首六万。宜阳归秦国以后,使秦军以后的行军更加便利。紧接着,秦军又渡河修筑了武遂城。因为韩国国君的祖坟在平阳,离武遂城只有七十里地。韩国国君被秦国胁迫,放弃了反秦。合纵之术出现了缺口。 公元前293年,秦国大将白起在伊阙大败韩魏两国联军,斩首24万。自此以后,韩、魏两国的军队大大衰弱,只得给秦国割地求和,再不敢抗秦。秦军主力乘势南下,攻击楚国。 楚怀王和齐愍王原本私下约定彼此互救,但是此消息被秦国探知了,得到消息的秦国即刻派出张仪去见楚怀王,劝他和齐国绝交。张仪给楚怀王承诺,只要楚国和齐国绝交,秦国可以把秦国商於之地六百里送给楚国。 楚怀王一听有这么大的便宜,大喜过望,立刻与秦国绝交,封张仪为楚国宰相,并派人到秦国领受商於之地。到了秦国,张仪改口说,当初说的并不是六百里,而是六里地。 楚怀王认为自己受到了戏弄,勃然大怒,从公元前312年到公元前299年连续出兵攻打秦国,不但损失了军队十多万,连他自己都被秦军俘获了。此后数年,秦军连续发起对楚国的进攻,原先号称百万军队的楚国只剩下十多万人,再也对秦国构不成威胁了。 楚国衰败以后,秦军马不停蹄,转而掉头向北进攻赵国。 在阏与(yan yu)被赵国大将赵奢打败。这是秦军遇到的少有的一次大败。秦军一时无法取胜,只好掉转方向攻击韩国。韩国在七国之中版图最小,兵力也最少,自然经不起秦国虎狼之师的攻击。 秦昭王时,逃亡到秦国的魏国人范雎担任了秦国宰相,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使六国的合纵更加松散,秦国的连横之术更加得势。 此后几十年,秦军在统一的路上一直马不停蹄地攻击各国,但毫无疑问的是,六国合纵策略已经彻底被秦国的连横之策破除。 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所谓合纵连横。也就是说,合纵是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秦国的军事战略决策。而连横,则是秦国的外交政策,也是为了破除六国合纵采取的后发制人的军事对策。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