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吃过佛跳墙,可知道它的历史典故? 2024-09-14 12:39:14 0 0 01清末民初,厦门鼓浪屿岛上有一个著名的私家园林叫菽庄花园,它的主人叫林尔嘉,台湾望族板桥林氏的财富继承人。 菽庄花园 菽庄花园曾经是厦门最为显赫的名流聚会场所,它就是鼓浪屿历史风云的缩影。 “园林既好推贤主,子弟多才本世家。”这是一个叫周莲的人,当年给菽庄花园林氏家族题写的楹联文字。 题写人周莲,曾为官福建布政使司,当然也算地位显赫,但他后来之所以能跻身上流社会而常青不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融入了菽庄花园的名流朋友圈。 福建布政使司周莲 在清代历史上,长期或短期担任过福建布政使司的人,数不胜数,但能够在大历史的坐标上给世人留下显赫印象的人,并不多见。有时候,混好朋友圈,比一个人的本来身份更为重要。周莲深谙此道。 周莲祖籍贵州,他的父亲曾在今江苏如皋当知县,周莲即在此地出生,视如皋为家乡。周莲除了其父为官,他还有两个伯父也是做官的,都是知县或知府级别的。周莲从小跟两个伯父也分别住了一段时间,一地为河南,另一地为云南,也算见多识广了。 在基层官场生活圈见多识广的周莲,年轻的时候就深谙一个道理:在中国古代官场上,多结交权贵朋友,比自己有什么本事更实用。这种认识,几乎成为了他心头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周莲的官场奇遇,后来果然应验了他的判断。 论读书,周莲的资质其实一般,他拼尽全力,最后只考取了个选贡生的身份。但有了贡生的身份,好过没有;只要朝廷有人举荐,贡生也有资格当官。 后来,周莲在云南当知府的五伯父因剿匪有功,有了举荐他人的资格,他毫不犹豫地举荐了自己的侄儿周莲。就这样,周莲获得了当官的机会,他按照规定前往北京,等候“工作分配指标”。 等候的日子着实百无聊赖,周莲经常满大街瞎溜达。有一次他路过一户大户人家的门前,眼见这家人府邸高深,忍不住探头探脑地张望。 这就巧了,这大户人家不是别人,而是恭亲王奕欣的府邸。往常的时候,恭亲王府那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多少达官贵人争相攀附。但周莲路过这会儿,因恭亲王得罪了慈禧太后,备受冷落,往常那些个达官贵人一个都不敢来了,深怕被连累。 眼见恭亲王府没了往日的朝气,如今门可罗雀,看门人也着急。忽见一个陌生人(周莲)探头探脑,看门人赶紧好言相问:“您是来见我家主人的吗?” 周莲原先是不明所以的,他本身又没有官场阅历,哪知水深水浅,只知道这是大户人家。守门人这么一问,正中周莲下怀,后者赶紧掏出自己的“名片”求见主人。 周莲人生当中第一个攀附权贵的机会,就这么突如其来地降临了。他见到了恭亲王后,才知道这是个大人物,虽然他失了势,但终究还是个大人物。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过程不表。 恭亲王 当然了,所谓一见如故,并不是真的惺惺相惜。对于恭亲王来说,他以为周莲是专程来拜访他的,心里很是感动:自他得罪太后以来,朝中不管是权贵还是阿猫阿狗,全都躲着他,唯有周莲“不畏风险”来拜见他,恭亲王如何不感动呢? 周莲当然不会解释说他是误打误撞闯进恭王府的,借势下坡,给恭亲王留下一点小感动,没什么不好。当然了,要说他心里不忐忑也是不可能的:他正在等待朝廷“分配”的节骨眼儿,让人知道他跟“戴罪之身”的恭亲王有来往,搞不好就失去“分配”资格了。 告别恭王府后,周莲心里想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恭亲王的心理活动,我们大概能想象得到:“人情冷暖心自知,他有情我必有义。他日若有重新出头的机会,我一定大力提携周莲。” 02 大概有两年时间,周莲几乎忘却了恭亲王这个人。期间他在东南海域摸爬滚打,在浙江海域做过修海堤的监工,也在福建漳龙道任上有过出色表现,但这些都是苦差事,难有政治业绩。 忽然有一天,周莲接到了来自京城的调令:着周莲任福建厦门道(兴泉永道驻厦门)。彼时厦门是东南战略前沿城市,西方列强都选择在厦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这里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中央的战略视线之下。要在这里任职,赚够政治履历分,实在太容易了。如果纯粹从官场角度出发,厦门道这个职位,无疑是一个美差。 朝廷中央为什么如此看重周莲这个人呢?后来周莲一打听,明白了:当年得罪慈禧太后的恭亲王奕欣,如今又得势了,当上了军机处的领班。正是因为恭亲王的举荐,周莲才得以调任厦门道。 话说恭亲王为了照顾周莲,也是煞费苦心:他千方百计打听周莲的下落,得知他在福建任职。于是他就琢磨了:“在福建范围内,周莲的行政等级能够与之匹配的最佳职位在哪里?”唯有厦门道。 职位调动的过程,我们不赘述。反正得益于恭亲王的举荐,周莲从此跟厦门、福建结下了不解之缘。 周莲在厦门道任上,从工作角度来看,他的“业绩”主要有两件事。本文旨在叙述的,并非周莲的为官成就,但这两件事影响力重大,在此简略概述之: 第一件事:周莲在厦门周边海域“打击”海盗相当成功。当时有一个名叫罗小虎的海盗头子,水上功夫了得,性格又桀骜不驯,常规官兵根本拿他没办法,毕竟海上不比陆地,不是说缉拿就能缉拿的。 后来周莲采取柔顺招安策略,乘一叶扁舟,孤身入匪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招抚了罗小虎,平定了匪患。 第二件事:光绪二十五年(1899),日本逞甲午海战之威,强令清政府“租借”二十二万坪含鼓浪屿地块以及厦门本岛制高点虎头山在内的土地给日本作为“领事”用地。 周莲作为兴泉永道驻厦门道台,率部属管元善、恽祖祁等人,奉清政府总理衙门和闽浙总督府的指示,巧妙利用西方列强的矛盾,刺激英美德法等国出面“反对”;又借助民众的反对呼声,对日本方面的无理要求采取拖延策略,耗时三年之久。 后来周莲升任福建按察使,上调福建省里,很快又升任布政使司,驻地福州。日本方面再次发起“租地”强求,厦门方面难以招架。对此,闽浙总督府又一次指派周莲来厦处理对日交涉事宜。周莲根据以往经验,对日本方面施之以强硬态度,最终将日本的“租借”要求从二十二万坪减少至约四万坪。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答应日本的四万坪“租界专管地”,因为民众的强烈抗争,最终也没有实施建设,日方的企图彻底落空。这一段历史纠葛过程漫长,情况复杂,但身在其中的周莲无疑是做出了一定的有利于中方的历史贡献的。 03 周莲前后在福建的时间达八年之久,在此期间,抛开他的为官作为不谈,单单从他的个人“发展”情况来看,周莲在福建无疑成功地跻身于名流社会之列。 当周莲作为兴泉永道台初到厦门时,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身居鼓浪屿林府大院的林尔嘉,将是厦门上流社会的中心人物。最关键的是,他和林尔嘉也确实一见如故,意趣相投。 林尔嘉 从那时候起,周莲就经常出入鼓浪屿林府大院,那里名流云集,大家一起饮酒赋诗。名流人士们,都追随林尔嘉为“带头大哥”,不难想象,这是林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决定的。 菽庄吟社 周莲在鼓浪屿结识了多少名流,不在我们的探讨范畴。重要的是,出入林府次数多了,周莲本人也就成了名流人士。 再后来,周莲干脆将自己的女儿周竹君许配给林尔嘉的四子林崇智,林周两家成了亲家,周莲作为林家座上宾的角色更是妥妥的了。 那时候林氏私家园林菽庄花园还没有建设,当1913年菽庄花园最终落成时,周莲已经告退官场。过起退休生活后的周莲,虽然有大半时光都在家乡江苏如皋度过,但他还是会经常造访鼓浪屿林家,住上一段时间。 因此,周莲对后来建成的菽庄花园并不陌生,而周莲作为鼓浪屿的名流人物也被盖上了长久的时间戳印。 当然了,周莲的退休生活,那是后话。且说升任福建布政使司之后,周莲在福州也没有忘记留下自己作为社会名流的印记。 或许是周莲跟姓林的大户人家比较有缘的关系,周莲在福州跟另一个林氏望族关系密切,这个林氏名门就是林则徐的后人。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现藏有一块周莲任福建布政使司时题写的匾额:“桥梓联辉”。所谓“桥梓”,在古代汉语中用来比喻父子俩人。此匾题词夸赞了林氏父子林梦龙和林大任都很优秀。 清·光绪辛丑(1901)年【桥梓联辉】匾 周莲题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这对林氏父子,分别是林则徐的孙子和曾孙。毫无疑问,林则徐的后人,当然是有名望的人士。可见周莲很善于跟大家族搞好关系。 周莲在闽八年,留下了不少墨宝遗迹,题匾类为多。品藏天下另藏有多块周莲题词匾额。 清·光绪三十二年【璧水腾芳】匾 周莲题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清·光绪三十四年【桥梓联辉】匾 周莲题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周莲个人在福建历史上,留下的最为著名的人文遗产,当然要算福建名菜“佛跳墙”了。 在驻地福州期间,周莲有一次去某官员家做客,吃到一道非常可口的菜肴,这就是“佛跳墙”的雏形。周莲吃得心花怒放、赞口不绝。 不仅如此,事后,周莲还亲自带领衙门的厨子郑春发,前往该官员家,向其夫人讨教如何烧制这道菜。经过衙厨改良,福建名菜“佛跳墙”就这么诞生了。 “佛跳墙”的真正发明人,当然要算某官员的夫人和衙厨郑春发了。但奇怪的是,每每吃到这道菜,世人更多地想到的,是周莲这个名字。这可能是中国美食史上首次,将一道名菜的荣誉,附加于一个非厨师的人物身上。 但说一千道一万,周莲是个难得一见的聪明人,他明白,除非是位极人臣的角色,否则普通官职这种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若想留下历史印记,名流佳话和人文遗产,更加靠谱一些。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