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塔的典故: 大理这三座塔,述说着古老的南诏故事...... 2024-09-15 09:34:35 0 0 因为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大理又火了。各种社交媒体上罗列着林林总总的网红打卡点榜单,吸引了无数游客蜂拥而至。而在大理众多文物古迹中最负盛名的崇圣寺三塔,却似乎并不在这些榜单里。 即便如此,这个曾经出现在无数大理宣传册、明信片上的标志性景点依然让人无法忽视,那些穿梭在各个网红打卡点的游客们,也许会在从一个网红点赶往另一个网红点的转弯处,或者某个通往网红打卡点的路口,就被一声不吭突然闯进视野的崇圣寺三塔吸引了注意力。 我们就是如此。作为一个曾经到过崇圣寺三塔的人,又是此次大理之行的“领队”,我本着休闲发呆为主,并没有安排去这个历史文化深厚的景点,结果在第二次路过三塔后,其他人开始不淡定了,询问我为什么不进去?我也不做解释,但是立刻心虚且麻溜地将崇圣寺三塔加进了行程单。 这是暮春初夏的一天,上午的阳光已经明晃晃了。进入景区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召唤”我们而来,立在苍山之麓、洱海之畔的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三塔又称“大理三塔”,是中国著名佛塔,历来都是大理的象征。景区全名为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分为两大部分:前区以三塔为中心,景点主要包括三塔、南诏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殿;后区则是被誉为“汉传佛教第一寺”的崇圣寺。 其实,即使对于宗教不是很了解的游客,比如我们来说,崇圣寺三塔也非常值得一看。必须要听介绍或者提前了解,才能清楚三塔的妙处所在。三塔之中的主塔又名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高69.13米,是16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朋友说,体现大理三塔高超建造技法的其中一点就是16层的高度,尤其是和同类型的密檐式塔相比,千寻塔要高得多。 千寻塔后方还有两座小塔,分立于大塔西南、西北两面,均距主塔70米,与主塔成等腰三角形。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三塔各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从远处看,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风格古朴。这也是为什么必须进入景区的原因之一,远远看,真没注意到三座塔的建筑风格居然是两种。 再仔细看,千寻塔前照壁上有明代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每字高1.7米。据说大理地区多水患,“永镇山川”也反映了当时修建三塔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镇伏水患。 朋友特别介绍说,千余年来,千寻塔是如何建成的一直是一个谜。崇圣寺三塔经历千年的风雨剥蚀,以及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虽然都已不同程度地偏离垂直线,并且呈倾斜状态达400多年,但仍然屹立不倒。据载,明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多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城内民房倒塌达99%,千寻塔只震落了塔顶的一部分。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谜。 继续往上走,就是景区的后区:恢复重建的南诏大理国王家寺院——崇圣寺。根据史料记载,极盛时期的崇圣寺“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其规模之宏大可见一斑。由于大理国时期佛教盛行,因此,大理国也被誉为“妙香佛国”。大理国22位国王中有9位在崇圣寺出家为僧,当时的崇圣寺是整个大理国,乃至整个东南亚佛教文化的中心,因此被喻为“佛都”。从“佛都”牌匾下跨过寺庙门槛,再登高远眺,依稀还能看到当年王家寺院的盛况。朋友说,天气好的时候,还能将远处的洱海看得一清二楚。 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值得一看的,还有原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的南诏建极大钟,以及恢复重建的雨铜观音殿。这两处名胜令人即便不懂也会忍不住膜拜,更能从中一窥大理国时期的种种。我们还在崇圣寺的素食餐厅吃了一顿斋饭,坐在菩提树下,短暂地体会了一下“置身世外”的抽离感。 景区另外还有两处观赏、拍摄三塔倒影的好地方,一个是聚影池,另一个是游客中心附近的天龙池。且游且听且玩,就愈发能体会“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圣寺”,也只有亲自前往,才更能感受到作为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崇圣寺三塔是如何在苍山洱海之间屹立千年,浸润风花雪月,见证兴衰沉浮,并一直向世人述说着古老的南诏故事。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