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大义灭亲 2024-09-17 09:50:56 0 0 历史朝代趣事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大义灭亲 本期主要讲述春秋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大义灭亲与居安思危 大义灭亲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大义灭亲。“大义灭亲”,大义:指正义,正道。亲:指亲属。意思是说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大义灭亲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大义灭亲。该成语典故讲的是春秋时期发生在卫国的故事。成语最初出自《左传·隐公四年》,其原文如下: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大义灭亲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大义灭亲。要了解这个成语典故,我们还得从春秋时期的卫庄公说起。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大义灭亲。公元前753年,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的妹妹庄姜为妻,庄姜特别漂亮,卫国人也都很喜欢她,但是庄姜却没有为卫庄公生下一个子女。 后来卫庄公就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为妃,但是这个陈国妃子生下的儿子也夭折了,不过随着陈国女子一同嫁给卫庄公的陈国女子妹妹却给卫庄公生了个儿子,名叫公子完。 大义灭亲 卫庄公并没有因为得到公子完而宠幸这个儿子。相反的,在他后来纳的另一外女子为他生下儿子州吁后,他将公子完给了庄姜抚养,而自己却非常宠爱这个小儿子州吁。 卫庄公对小儿子州吁的溺爱可谓到了一种地步,当时州吁喜欢惹事打架,庄公也任由州吁胡作非为,从不管教他。 看到这种情况的卫国大夫石碏则劝谏卫庄公一定要好好管教自己的儿子,可是,无论石碏如何劝谏,卫庄公就是不听,还是任由州吁恣意妄为。 大义灭亲 后来,卫庄公去世了,身为大儿子的公子完即位,是为卫桓公。卫桓公因弟州吁骄横奢侈,便罢免其职务,州吁于是逃离卫国。 公元前719年,州吁聚集卫国流民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史称卫前废公。就在这时,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也跟州吁好上了,无论石碏怎么劝阻自己的儿子,石厚就是不听。并且,石厚还反向其父石碏请教如何能够安定卫国人民的政策。 大义灭亲 石碏知道这是州吁弑君夺位后百姓都不愿服从他,然后利用自己儿子石厚来请教自己的。于是便借机对石厚说:陈国国君仁厚,他和我们也有姻亲,你和新国君可以去陈国请教,陈国君王必定会告诉你们的。 不知是计的石厚便和州吁来了陈国。然而石碏在他们来之间就已经派人和陈国国君约好了要趁机处置这个弑君的卫国新国君。当他们一来到陈国,州吁就被陈国国君抓住并在濮地给处决了。 得到消息后的石碏便也以自己儿子石厚助纣为虐为名,派出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陈国,并在陈国杀了石厚。 大义灭亲 因为这件事,后人称石碏是一位正直忠诚的巨子。他痛恨州吁,把儿子石厚也一起杀了。人们就用大义灭亲这个词来形容他的这一个举措。 居安思危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居安思危。“居”是处在的意思。“思”是考虑的意思。大意是讲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也用于人要提高警惕,防患灾祸。 居安思危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居安思危。这个成语讲的是春秋时期郑国与晋国等国之间的故事。成语最初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其原文如下: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意思是说,人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考虑到可能有的危险就会有所防备,有了防备就不会有祸患。 居安思危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居安思危。该典故还得从晋悼公说起。话说当时晋悼公联合齐国、宋国、卫国等十一个诸侯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只是一个二流的国家,知道自己打不过,便打算向十二国联军求和。 郑国国君首先是向这十二个国家中最强大的晋国求和,在得到了晋悼公的同意后,其余十一个国家也都纷纷同意求和了。 居安思危 见十二个国家都同意求和,于是,郑国国君为了感谢晋悼公,就派人送来三个乐师、十六个美女以及大量的财宝到晋国。晋悼公见了这些美女珠宝非常高兴,便打算将其中的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 居安思危 没想到魏绛不但没有接受晋悼公的赏赐,还劝告晋悼公说:我们国家能够越来越强大,事情能做得够越来越顺利,全是仰仗大王与全国人民上下齐心。我只愿大王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 说完之后的魏绛又以《书经》上的话:“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规劝晋悼公。晋悼公被魏绛的这种不贪功受赏,并且还能直言面谏的行为给感动了,从此对他就更为器重。 居安思危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大义灭亲。好啦,这就是本期讲的春秋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大义灭亲与居安思危的故事。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春秋五霸晋文公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郑庄公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