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立宪制什么意思简单讲解(高中历史知识点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三单元

第一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①议会制的形成: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不断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1215年,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约翰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约翰死后,继任的亨利三世撕毁了《大宪章》。1264年,在孟福尔的领导下,一些贵族依靠骑士和市民的支持,击败国王,控制朝政。1265年,孟福尔召开有僧侣、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这是英国议会的开端。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国王拥有召集、解散议会和批准议会法案的权力。

②英国王权与议会的尖锐冲突:进入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一部分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乡绅)日益强大,逐渐控制议会,并在议会中捍卫自己的权利。而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标榜“君权神授”,宣称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独断专行,经常停开议会。

③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640---1688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以“光荣革命”为标志取得了革命胜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确立了统治地位。

2.确立:1689年,新即位威廉和玛丽接受由议会拟定的《权利法案》,这一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英国正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法案内容: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能征税;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等。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它是一种现代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国家元首通常是世袭的,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是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与完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光荣革命”前,内阁是国王的顾问和助手,分管政府几个部门的工作。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

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加强。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由德国汉诺威选帝侯即位,即乔治一世。他不懂英

语,对英国事务也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于是,大臣们有事就自己

先商定对策,然后提交国王,内阁制由此得以形成。

3.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4.19世纪初,国王还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任首相和内阁大臣。

5.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逐步扩大和两党制的发展,议会选举不再是候选人之间的个人竞争,而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6.内阁成员由首相负责挑选任命并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注:两党制的形成:时间:17世纪70年代。

原因: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国王查理二世实行反攻倒算政策,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政治斗争日益尖锐,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

代表利益:辉格党:代表金融资本家、大商人和新贵族利益。

托利党:代表贵族地主、国教上层教徒的利益。

发展:19世纪中期,托利党因信奉保守主义,因而得名保守党,力保贵族利益。辉格党支持议会改革,带有自由主义倾向,因而得名自由党,支持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两党通过竞选议会席位,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轮流执政。

20世纪初期,工党兴起,自由党逐渐分化。1924年,第一届工党政府上台。如今,活跃在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主要党派是工党和保守党。

7.议会改革:时间:1832年。

原因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②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资产阶级和工人都被发动起来,改革呼声响彻全国。

内容①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

②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的工业城镇的代表名额,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意义: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8.议会与内阁(政府)的关系

①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内阁首相由

多数党领袖担任。

②议会如果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有两种选择:一是立即下台;一是通过国王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第二种选择是内阁控制议会的最有力手段,一经内阁决定,国王只能宣布解散议会,议会也只能服从。

三、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君主的地位。国家元首是世袭君主英国国王,国王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平常仅扮演仪式

性角色,属于虚君。

2.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

3.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行政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4.民主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基础。

四、历史作用

1.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英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3.它的确立和完善,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现代化政治模式。

五、“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的特点

1.国家政体由君主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

2.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英王向议会转移。

3.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4.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第二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

⑴历史背景:

1.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结成松散的邦联,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2.面对新形势下的问题,邦联政府软弱无力(表现:邦联政府没有征税权,难以解决战争遗留下的巨额公债;各州拥有关税权,既不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给英国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又互设关卡,阻碍州际贸易;在外交事务上因不易协调13州的利益,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

3.美国的政治领袖们意识到,需要变革政治体制,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既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共和制)。

4.1787年5月—9月,由华盛顿主持的制宪会议在费城秘密举行。各州代表大多受过大学教育,熟悉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核心人物是弗吉尼亚代表麦迪逊,他坚持分权制衡原则,被后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代表们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1787年宪法,于1789年颁布。

⑵宪法内容:全文包括序言和七条正文,其后又多次提出修正案共27条。

1.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如立法、征税、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但是,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体现联邦和中央集权原则

2.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对联邦政府的权力进行分割。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分参、众两院)总统、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3.宪法依据人民民主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举团选出,即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4.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选民负责。这是美国总统制的特点。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⑶历史意义:

1.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2.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

3.它创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至今行之有效,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⑷联邦制的特点:

1.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同时,在国家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的前提下,各联邦成员国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2.国家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各邦成员国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不是隶属关系,它们的权力行使范围通常联邦宪法加以规定。

3.中央和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一般地讲,有关全国的外交、军事、财政、立法等事务由中央政府管辖,联邦成员国在不违反联邦宪法的前提下,管辖本区域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事务。

4.国家对外是统一的国际法主体,国民具有统一的联邦国籍。

⑸联邦制的作用:这种权力结构,既避免了联邦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既把各州团

结为一个国家,又留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

的发挥。

⑹与邦联的区别:

1.邦联是若干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国保有主权。最初美国革命者效仿的是瑞士的邦联。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邦联是欧盟。

2.联邦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其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联邦制国家,其次还有德国。

二、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完善——两党制的形成

1.时间:在联邦成立之初就已萌芽,经过演变,1828年,民主党正式成立,1854年共和党正式成立。

2.代表阶级: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

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

目前:民主党:代表妇女、少数民族、低收入阶层、老年人。

共和党:代表男人、白人、高收入阶层、年轻人。

3.地位: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美国的政治选举如总统、议员、州长、市长等的选举都受

两党操纵,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特点①与总统制相结合。由于总统的特殊地位,美国两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总统选举上。哪个党的

候选人获胜当上总统,哪个党就成为执政党,失败的党就是在野党。但两党在议会中的席位

的多少却与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地位无关。

②两党的组织松散,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

5.实质:两党都是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

6.评价:积极①它是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收互相监督之效。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执政党

滥用权力。

②人民群众有可能利用两党的斗争,实现自己的某些要求。

③两党制有利于协调美国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两党轮流执

政,相互竞争,资产阶级能不断发现和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优秀政治人才,通过和平方

式上台执政,为自己服务,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消极:两党各以大财团为政治背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三、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巩固

1.背景①在美国的联邦体制下,“州”取代邦联,成为基本的地方机构,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②州权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联邦成立以后,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南北方矛盾尖锐(主要是经济体制的矛盾)。

③1861年,南部11个蓄奴州公开退出联邦,发动叛乱,分裂国家,引发内战。

2.巩固①林肯总统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依据:宪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最后内战以北方胜利而结束,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联邦制政体。

②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3条和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并且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这就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

③此后,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政治分裂。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第三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一、法国的共和制

(1)形成背景:

1.17、18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原有的三级会议长期停开。国王

路易十六宣称“朕即国家”强化君主专制,且社会矛盾尖锐。

2.同时期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并在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他们批判专制和特权,宣扬自由和平等,提倡法治、人民主权和三权分立,使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3.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的君主专制。

(2)曲折的历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接着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

内容: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宣布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治原则,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意义:它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既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又树立了资本主义原则。

1791年9月,制宪会议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它以《人 权宣言》为前言,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3.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之前颁布了《拿破仑法典》

内容:宣布保护私有制度;规定一切人都享有民事权利;规定了一系列保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契约的条款。

意义: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也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4.1814年,第一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

5.1830年7月,法国发生七月革命,奥尔良公爵建立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

6.1848年,法国发生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路易•波拿巴任总统。

7.1852年,路易•波拿巴恢复帝制,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8.1870年,普法战争中,路易•波拿巴被俘,第二帝国垮台,共和派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注:第一、第二共和国时期,政治斗争你死我活,政局难以稳定。1814年后的三个王朝都实行某种程度的代议制,但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导致一次次革命。第三共和国建立后也历经曲折,其梯也尔政府因与普鲁士签订卖国投降条约,并镇压人民革命而被巴黎公社起义推翻,后来巴黎公社被镇压后,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与帝制展开了激烈斗争,国民议会甚至无法制定一部完整的宪法,只能逐条讨论表决。直到1875年,议会才陆续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9.1875年,国民议会最终通过了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制。

内容①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必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特点:依照宪法,第三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在实践中,由于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除第一年外,总统再也没有行使解散议会的权力。法国实际上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3)共和制巩固

1.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启蒙思想的不断传播,城市居民普遍接受共和思想,农民的皇权思想也逐渐消退。

③共和派和人民群众为维护和发展共和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2.表现①议会对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将《马赛曲》定为国歌,7月14日定为国庆日。还有一条修正案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赌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②第三共和国存在了70年,直到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二战后,法国继续实行共和制。

3.作用: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二、德意志帝国的体制

(1)德国的统一

1.背景①自14世纪以来,德意志就陷入封建割据状态。全国分为40多个邦和自由市。

②德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这既要求统一也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法国大革命对德意志产生极大的震憾,德意志爱国人士发出要求统一的呼声。

2.完成者:普鲁士。原因:普鲁士推行了立宪改革,颁布了宪法,设立了议会(最早建立君主立宪制),鼓励工商业发展,到19世纪中期,普鲁士成为德意志最强大的邦国之一。

3.领导人:普鲁士首相俾斯麦。

4.经过: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发动对丹麦的战争,夺取了原隶属于丹麦王国的两个德意志邦。

1866年:俾斯麦策动了普奥战争,凭借普鲁士军队先进的武器和高明的军事指挥,在萨多瓦战役中击败了奥地利。吞并了德意志大多数邦国。

1870年:俾斯麦策动了普法战争,击败法国后,迫使南德意志的小邦国臣服了普鲁士。

1871年1月: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布成立。

5.影响①结束了德意志长期的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②法国和奥地利受到扼制,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③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欲望强烈。

(2)统一后德国的政治体制——《德意志帝国宪法》

1.时间:1871年4月

2.内容①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而军事、外交、海关、货币、民

法、刑法等权力归中央政府。

②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并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③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首相是帝国唯一的大臣,首相之下不设立各部。

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有权提出法案并行使预算审查权。但帝国国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

3.结果:德意志帝国建立起联邦制的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原因:a.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资产阶级力量较弱。b.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4.评价:积极: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消极:但帝国的专横统治也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一战的灾难。

5.特点: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注: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

相同点: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都是通过法律手段建立,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

不同点:

项 目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民选 由议会选举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权力 没有实权 掌握实权 掌握行政权 掌握实权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总统 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 首相组阁 总统任命 由总统任命 由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和首相

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对议会

负责

总统为首的政府与议会是分权制衡的关系

政府对议会

负责

政府对皇帝而不是对议会发展

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① 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② 议会议决事项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

③ 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④ 现代国家大都实行政党政治,实现政治上的制衡,更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实行。

2.作用① 否定封建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的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实行,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② 巩固了国家统一,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③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