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养蚕的历史故事)巴蜀养蚕的历史故事简介

四川养蚕历史?

汉代出期四川就开始养蚕了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亦谓:“始,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曰玉室,在城南。永初后,堂遇火,太守陈留高眹更修立,又增造二石室。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工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由此可见,汉初蜀中已经有了主管织锦的官员,其丝织业之盛可见一斑。

到唐宋时期,丝织业水平已经发展到高峰。宋元之际,由于战乱,蜀中人口锐减,蚕桑业也受到波及,直到明代才有所恢复。清代植桑业在蜀中更为普及,清末民初川丝开始成批向国外出口,但在解放前川丝已成颓废趋势。新中国建立后,蚕桑业在四川有了进一步发展。

蜀中自古为桑蚕之乡,丝绸锦缎早已闻名于世,其所产丝织品除供应蜀人消费之外,还远销外省乃至国外。其中经成都向南方远销一途,惯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或西南丝绸之路。

四川养蚕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南充。

南充是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十五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是四川最大的丝绸工业中心,丝绸工业在南充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西汉时期,南充蚕丝就成为贡品,缫丝织绸遍布城乡。唐宋时,丝织品饮誉京城,畅销丝绸之路。果州之绫东渡扶桑,被日本天皇珍藏为国宝。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南充丝绸获金奖。40年代世界最大的缫丝厂、当代中国西南最大的织绸厂均产生于南充。南充还是国内蚕桑基地县最多的地区。

巴蜀古国发源地?

四川古称巴蜀,“巴”指川东,“蜀”特指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今天的四川简称蜀,“蜀”是象形文字。《说文解字》称“蜀,葵中虫也。”说它是桑树中的虫,也就是蚕,这些象形字中有很多都像是长着大大眼睛的蚕。

传说中第一代蜀王名叫蚕丛,最大的功绩就是教民种桑养蚕,正因为这样,后人爱戴他、崇拜他、敬仰他,尊奉他为蚕桑纺织业的鼻祖之一。

求“蚕丛鸟道”的解释?

“蚕丛及鱼凫”的典故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意思是: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蚕丛(cán cóng),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今四川茂县北叠溪)中。

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

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捕鱼”。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