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历史故事?
粽子的由来,大家都知道和纪念屈原有关,爱国诗人屈原投河殉身,人们十分怀念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生怕屈原的尸身在江里被鱼儿吃,于是就向江水中撒米,目的就是不让屈原尸身遭到破坏,人们想有米,鱼儿就不会去吃屈原的尸身,这样就很好地保护了屈原尸身的完整性。
粽子的传说故事?
根据民间的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后屈原遭遇陷害,被贬黜。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
周赧王十六年(前299),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听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三年后客死于秦国。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将白起攻楚都郢城,楚国避秦军威势,迁都于陈,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听到郢城攻破的消息后,万念俱灰,投入汩罗江。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此后,每年五月初五,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屈原,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就这样历经千年流传下来。
在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一天吃粽子。在这一天,人们都会通过吃粽子来祭奠屈原。
屈原和粽子的渊源和典故?
屈原与粽子的故事是: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百姓们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慢慢的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是什么?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因不满当朝政权的腐败而愤恨投入泊罗江,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不被河妖吞吃屈原的身体,纷纷抛下粽子让河妖吞吃粽子而不吃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