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在线阅读?中国历史经典故事

一、中国历史经典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故事有烽火戏诸侯、卧薪尝胆、焚书坑儒、三顾茅庐、杯酒释兵权等。

这些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变迁,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这些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小故事 5个

一、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及其收复台湾

当农民军在西南进行艰苦抗清斗争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也在郑成功的领导下进行抗清活动.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他们父子都在唐王政府为官,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则继续抗清.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据点,曾先后围攻福州,攻克台州.清朝派人招降,遭到他的严词拒绝.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历十三年),郑成功联合浙江张煌言等发动了一次大反攻,从海道溯长江,直达南京近郊,占领了镇江、芜湖等四川三府二十四县.他们的行动与李定国的起义军遥相呼应,使清廷大为震动.但由于战略上的错误,郑成功在南京被清兵所击败.为了建立根据地,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历十五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在台湾设置承天府,建立行政机构,奉南明永历正朔,招徕大陆难民,屯田垦荒,又派遣汉族“农师”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康熙十二年(1673年,永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将领吴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后起兵反清,这就是所谓的“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云南,尚之信起兵广东,耿精忠起兵福建,郑成功子郑经也乘势攻占了泉、漳、温州等地.吴三桂等三人都是汉民族的败类,他们起兵的目的是为了与清朝分割土地,因而他们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三藩的叛乱历时八年,为清兵所平息,而郑经也退回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清朝政府派台湾降将施琅大举进攻台湾,郑成功孙郑克塽战败投降,坚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装斗争至此结束.

二、 1840年6月28日- 1842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胜利.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根本原因:英殖民主义为了开辟殖民地市场,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业原料.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民族英雄林则徐画像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到1828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动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1838年十一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1839年3月抵达广州,随即开展禁烟,严查烟贩,整顿水师,晓谕外商呈交鸦片.同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万余箱(200多万斤)鸦片他把鸦片集中于虎门的海滩,于高处筑起围栏,挖下长宽各15丈的两个大坑,灌入海水并倒进生石灰,待水沸腾后投下鸦片,使之彻底销毁.中国的禁烟措施,遭遇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1840年6月,由四十八艘舰船和陆军4000人海军2000多海军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清军武备废弛、敌情不明、指挥紊乱,因此屡战屡败.至1842年,英殖民主义军队攻陷镇江,清政府已无力再战.1842年7月24日,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从未受过如此巨大屈辱.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是年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获胜,得以调出较多的兵力转向中国.俄国则因战败,企图用侵略中国来弥补损失.美国积极向外扩张,采取与英、法勾结侵略中国的政策.影响:1、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2、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3、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五、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三、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有哪些

聂政。

他是战国时期的人。因为杀了人,带着母亲和姐姐逃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勉强度日。若无意外,应该会平淡地了此一生。

韩国大夫严仲子与国相侠累有仇,两人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严仲子害怕被杀,于是出逃,四处寻找可以为自己刺杀侠累的人。

终于,他在齐国听说有一个叫聂政的屠夫,勇武过人,便主动上门为聂政的母亲祝寿。席间,严仲子又奉上黄金百镒,聂政拒绝了严仲子的好意,也看出了他有事相求,严仲子便和盘托出。但是聂政没有帮严仲子的忙,他的理由是母亲尚在,不可以再做这样凶险的事。事情虽然没有谈成,严仲子还是想把礼金留下,当然,聂政依旧是拒绝了。

过了很多年,聂政的母亲去世了,于是他决定去帮严仲子。

太史公记载聂政的想法是:严仲子身居高位,却愿意屈尊来结交我这样的市井之徒,还认定我是个有能力,信得过的人,愿意用百金为我的母亲祝寿,说明他虽不曾认识我,但却真正地了解我。

见面之后,聂政说明来意,严仲子告诉他,仇人就是韩相侠累,还问他需要多少帮手。聂政却说,人多容易暴露,一旦暴露,韩国上上下下都会恨严仲子,得不偿失。

于是,精彩的部分来了。

聂政孤身一人来到韩国,而韩相侠累坐在堂上,身边站满了护卫。

史书记载了四个字:聂政直入。

结果是侠累当场毙命,聂政手刃数十人。

到这一步已经很了不起了,但真正让这个人成为英雄的是下面这个举动。

聂政用剑划烂了自己的脸,挖出了双眼,剖开了肚皮。聂政死了。

我想那些还活着的侍卫一定都吓傻了。这个人前一秒如天神下凡一般冲进屋内,杀死了侠累,下一秒又用如此残忍的方式自杀了。他是想好的,他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自己的背景,他不想给严仲子惹来仇恨,更不想连累远在齐国,已嫁作人妇的姐姐。

故事还没完。

国相死了,韩国举国震惊,悬赏千金,要知道聂政的身份。聂政被暴尸街头,但却没有任何人认得出这具面目全非的尸体。

远在齐国的聂政的姐姐聂嫈听说了这个消息,认为这具尸体可能是自己的弟弟。

于是她放弃一切,来到韩国,见到了弟弟的尸体。周围的人问她,这个人是整个韩国的仇人,你怎么还敢来认尸?聂嫈却大喊,这是聂政,这是我的弟弟聂政!他划烂自己的脸,是怕连累我,我又怎么能怕死,不站出来让他的名声流传下去?

聂嫈成功了,聂政这个名字跨越了两千多年,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但是聂嫈也因为悲痛过度,死在了聂政的身旁。

聂政划烂自己的脸,聂嫈大喊着弟弟的名字,姐弟俩何其相像,都是为了对方,都没打算回去。

难以想象,那位在齐国逝去的老母亲,得是一位多么伟大的女性,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一双儿女。

易中天先生说过,春秋战国就是中华民族的青春期。我深以为然。

以聂政、聂嫈为代表的战国人,经常做出一些让我们匪夷所思的举动。我想,这就是文明发展的初期,那种简单而强烈的价值观吧。就像是一个少年,血气方刚,行事莽撞,却有着自己不移的信念。

我们今天当然不必做得这么决绝,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思想文化却没跟上的时候,回顾一下那颗赤子之心,一定不是坏事。

什么是赤子之心?大概就是简单的逻辑,却坚决地贯彻。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

而聂政、聂嫈,大概就是中国人小时候吧。

四、中国历史故事有哪些

中国历史故事如下:

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2、《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3、《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4、《纸上谈兵》: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5、《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