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故事及历史功绩(玄奘西行故事及历史功绩概括) 2024-11-19 19:32:53 0 0 唐玄奘的历史功绩? 中国佛教史上最博学的翻译家,法相宗创始人。 因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而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他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和尚,人称“唐僧”。俗姓陈,河南人。幼年因家贫随兄住洛阳净土寺,十三岁正式出家,二十三岁在成都受具足戒,研究佛教经论。由于深感当时诸家师说不一,甚至经典也互有出入,于是萌生了到佛祖的家乡印度留学的念头。他先向朝廷申请,说是欲继东晋名僧法显西行求法的故事,前往印度取经,但未获批准。 公元629年,长安一带发生严重饥荒,朝廷允许僧俗四出自行谋生。玄奘乘此机会偷越国境,涉流沙,过雪山,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终于来到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戒贤大师学法。不久,玄奘就名声大振,仅次于戒贤。当时,在那烂陀寺有僧众四千多人,加上客居及求学的僧俗,总数超过万人,但精通五十部经论的“三藏法师”只有十人,玄奘便是其中之一。五年后,玄奘遍游印度数十国。戒日王(北印度国王,诗人)特为他在京城设“无遮大会”(一种以布施为中心的法会),到会的有印度的十八个国王及僧俗数十万人,盛况空前。玄奘登坛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极大成功。据说,他曾将所著之论书写在场门,并按当时惯例表示,若有能破一偈者,他就“截舌而谢之”。但经十八天会终,竟无一人能提出改动一字。从此,玄奘便成为全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大师之一。 公元645年,玄奘婉谢印度国王和僧俗的一再挽留,带着六百五十多部佛经,回到阔别了十七年的长安。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举,轰动了朝野,唐太宗当即召见了他,特行嘉奖。此后二十年间,玄奘都在长安大慈恩寺埋头翻译他所带回的梵语佛经,前后共译出七十五部。数量之多,译艺之精,不但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在中国佛教翻译史上堪称巨匠。全国各地以及朝鲜、日本等国的僧人都慕名前来求学,长安也就成了当时亚洲佛教的中心。在弟子窥基的协助下,玄奘还根据印度瑜伽行派的思想理论,创立了法相唯识宗。 玄奘引进的教义,都是印度“原版”,正因为如此,有许多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所以三传就告沉寂。但是,玄奘孤行十七载、身行五万里、历经百余国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却在民间慢慢流传开来,而且越传越神,最后的结果就是世界文学宝库中又增加了一部名叫《西游记》的神话小说。 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秦州(甘肃天水北)、兰州,西抵凉州。当他来到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时,长安官府下令捉拿玄奘。玄奘不但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时时躲避官方的追捕,差一点在烽台哨卡下中箭身亡。一天乘马忽然走上岔道,不肯直行。玄奘信马由缰,发现多亩青草,玄奘死里逃生,终于走出流沙,到达西域门户伊吾国。 在伊吾,玄奘遇上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的使者。使者将玄奘的消息报告给国王麹文泰。麹文泰是个虔诚的佛教徒,闻讯后照会伊吾国王要求派遣玄奘西来高昌,并立刻派人去迎接。玄奘本来准备从伊吾国经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沿天山北麓西行,但终究推辞不过,只好前往。 麹文泰对玄奘法师十分崇敬,让他在王宫的佛堂里讲经弘法,想请玄奘终身留在高昌国,但玄奘决心西行,誓死不从,一连四天不吃不喝才被放行。临行前,麹文泰和大臣、僧侣及百姓倾城而出,依依惜别,还为玄奘派遣沙弥5人,随从20人,马30匹和金、银、绫绢、衣物若干。 他还特别修书送往沿途各国,每封信附礼物大绫一匹,并准备了两车水果给西突厥叶护可汗,让他们照应玄奘一行。高昌王的帮助极大地改善了玄奘的旅行条件。玄奘一行沿天山南麓银山道到达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后,住了一夜。此后,他们涉过孔雀河与渭干河,到达屈支国(即龟兹,今新疆库车),在这里参加了长达15天的浴佛节。 两个月后,玄奘又启程西行,经跋禄迦国(今阿克苏一带,也有可能是拜城),沿阿克苏河、库玛力克河,到达天山南麓凌山山口。好不容易惊险万分地越过了气候极度恶劣的高原雪山,玄奘一行人抵达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随后沿大清池来到素叶城(即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在这里遇到了西突厥的叶护可汗。可汗出帐迎接,还派使臣给各附属国带信,通知玄奘路过事宜。玄奘一行经过中亚名城赭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渡过药杀水(今阿姆河),又登上帕米尔高原,最后来到天竺(今印度) 玄奘主要有哪些贡献?玄奘主要有哪些贡献? 2、带回大乘佛法。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筴佛典特别多,共526筴(cè,指夹子)、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3、翻译续写佛教经典。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 玄奘西行故事概括?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 玄奘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玄奘法师是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以下是他取经、游学的简要过程、影响和成就: 玄奘法师于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并在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唐太宗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举盛大的欢迎仪式。 玄奘法师带回经像舍利等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唐太宗极钦重玄奘法师,尊从他“阐扬遗法”之志,助其译经工作,建立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 玄奘法师组织译经,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19年,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除了佛经,还翻译了古印度的其他学术著作。 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多用直译,笔法严谨,准确。 玄奘法师建立了译经的新规则,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后代译经家常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他们称玄奘以前的僧人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 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和学术著作,将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都传到中国了,不但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还为古印度佛教和学术文化保存了珍贵典籍。 玄奘法师通过翻译经、论,创立了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宗派——“唯识宗”。此宗学术极为精深。在中国近代,有些学者主张弘扬唯识学说,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 玄奘法师回国后,应唐太宗想了解西域国家的要求,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都有极高价值,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印度的古代历史也是靠这本书才得以重建的。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