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历史故事?成都的历史故事有什么

一、成都的历史故事有什么

1、龟化城

传说一: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

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当时镇守成都的张仪、司马错着手修筑成都城墙。传说张仪筑城时屡筑屡垮,后来“有大龟浮于江”,张仪根据巫师的指点,沿着龟爬行的路线筑城,果然成功,所以成都又叫龟城。出自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三“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

传说二:张仪修筑成都城墙时,最初是按照秦咸阳城来修的,但屡筑屡垮,后来有大龟浮于江中,张仪受到乌龟龟背上的图案的启示重修设计成都的城墙,后来就没有垮过了。

龟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是四灵之一,四神中的玄武也有龟的形象。虽然被某地网痞曲解了意思,不过反而暴露出某地部分网友集体性的无知,当然,故意的曲解也和个人素质挂钩。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你们所不能及的。——出自《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一·鳞介部三·龟~4272~《华阳国志》

2、蓥华寺

相传彭县蓥华山有一个学佛的人,心极慈悲,乘驴行而不施鞭策。成正果后,善男信女为他立庙,号“蓥华祖师”。成都亦立了庙,在东较场附近。清末,该庙被军队占为兵营,哥老会众又在外东三官堂街购地新建一庙,石柱为楹,以为奉祀。成城中学创办时,租其殿为礼堂,至今如故,这就是现在的成都第十九中学。——出自《什邡县志.人物》

3、花牌坊

相传明朝朱元璋为振邦兴国开科取士罗织人才。居住在成都市西门一条街上的秀才花如春上县、府应考,均名落孙山,便灰心丧气。一日他在茶铺吃闲茶,见一叫化婆伸手行乞,心生怜悯之心,遂将身上仅有的五文钱送与她买馒头。

叫化婆随即谢过他,说,你是将相之才,可要努力考取功名。花如春受到叫化婆的激励,便重拾书卷,日夜攻读。

一天夜里,他读书困倦在几案上趴着睡着了,梦中见叫化婆点化他,到了京考,花如春一看试卷,试题果在《春秋》范围内,便提笔挥就一篇恤民安国的锦绣政论类文章,深得主考官大悦,呈上朱元璋,钦点花如春状元,并批示花如春打马游街,以显示皇恩浩荡。

花如春在省亲期间,深入百姓之中,了解百姓疾苦,上奏减轻赋税徭役,劝导农耕惜民等治国安邦之策,深得朱元璋嘉许并施行之,取得非凡效绩。于花如春功劳赫然,成都府尹上奏朱元璋修建一花姓牌坊,彰显花如春。朱元璋准奏,因而得名。——出自《毕节县志》

二、宇文成都的历史原型是谁

宇文成都的历史原型,究竟是谁的影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宇文成都这个角色并非源自于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位虚构英雄。他之所以诞生,是为了丰富隋末乱世的戏剧性,为那个时代的故事增添一抹独特的色彩。

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这两位历史上的人物,虽然由于历史的偶然,成为了隋炀帝的终结者,但他们的人格和能力,并非小说家创作宇文成都时的灵感源泉。实际上,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被归因于命运的捉弄和时局的动荡,而非个人英勇或智谋。

然而,在小说的世界里,为了赋予故事更深层次的冲突和戏剧性,宇文成都被赋予了“天下第二”的名号和坚贞的忠诚。他是宇文化及称帝野心背后的有力支柱,象征着力量和军力的象征。然而,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他被李元霸这个无敌的存在秒杀的结局,以此展现强者的对决和英雄的陨落。

李元霸,这个角色的设定更是奇特。在现实历史中,李世民的英勇无人能及,但在小说中,他却被描绘成手无缚鸡之力的仁慈王爷。为了增强故事的张力,作者创造了李元霸,一个拥有毁灭性力量的“人形自走核武器”,与李存孝的形象如出一辙,成为对抗传统英雄模式的另类存在。

总的来说,宇文成都并非有明确的历史原型,而是作家们精心构造的艺术产物,他承载着作者的想象,以及对那个动荡时代的独特解读。他的故事,既是历史的微缩,也是文学创作的杰作。

三、三国时期跟成都有关的故事

好不容易弄到了

诸葛亮在蜀十四年,文治武功业绩显赫,至今仍为后人景慕推崇。不少人总爱打听,诸葛亮在成都住在哪里,在哪里办公,现在还有他的遗迹吗?诸葛亮在成都处理公务地点,先后有“左将军府”、“丞相府”两处。具体方位,史籍上没有记载,但可依据史料线索及成都城位置大体确定。刘备入川前,领左将军衔,后任荆州牧,夺取西川后,兼领益州牧。入川后住进原益州牧刘璋的州牧署(现人民南路展览馆位置),未建造新衙门,就在牧置处理军机大事。由于左将军头衔比州牧高,所以州牧置改称左将军府。公元214年,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即处理刘备的日常事务。可见,诸葛亮在成都的第一个办公地点是在现人民南路展览馆所在位置。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兼“录尚书事”。刘备采纳诸葛亮意见,未修王宫,就以左将军府为皇城和王宫。“尚书”是皇帝的最高机要秘书,必然在宫内办公,所以诸葛亮担任丞相,但并未修建府第。《蜀志·诸葛亮传》说:“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后主刘禅封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侯是爵位,不是官名,“治事”只能用丞相名义发号施令。从这则史料可见诸葛亮入蜀整整十年,才“开府”,即有了自己的丞相府。这时尚书令先是刘备临终时任命了李严(未在成都)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推荐了郭攸之、费韦、董允等人管理宫中之事,所以诸葛亮才未在宫内办公而“开府召事”了。那么,丞相府在哪里呢?史料虽未指明具体位置,根据封建礼制,相府应距皇宫不远,并在皇宫之南,所以大致可推定在御河外面不远处,即今人民东、西路或东、西御街处。诸葛亮本人崇尚俭约,丞相府修得不大,故他北伐曹魏时,“留府长史(相当秘书长)”只有蒋琬一人。由于北伐事务繁忙,诸葛亮很少住在成都,故可能也未新修益州牧署。诸葛亮在蜀共十四年,前十年住在皇宫办公,后四年领兵北伐,回朝议事办公,住丞相府,但他在蜀期间,戎马倥偬,大部分时间是“貔貅刁斗阵前过,虎帐中军练夜营”,在军营度过的。让我们再探讨一下诸葛亮的住所。历代稗官野史、游记散文都记成都有诸葛亮宅,有鼻有眼地载明地点有好几处。其实,“宅”是后人加的名称。两汉[三国]时,大官的住处叫“第”,侯爵的住处叫“家”,无官无爵者的住处才叫“宅”。诸葛亮入川后已担任了刘备的军师,领将军衔,他的住处应该叫“军师将军第”,后任丞相,住处应叫“丞相第”。封武乡侯后,应叫“武乡侯家”。这些住处应该在什么位置呢?有人说在武侯祠东边。晋人常璩《华阳国志》指出“亮居城南田畴”。“城南”可解释为城内之南,也可说是城外之南,但既有田畴,不会是城内,只能是城外。[三国]时出成都南门是锦江,锦江到武侯祠一带是锦官城,其西是车管城。这些地方织锦造车,是工业区,不宜居住。过了武侯祠倒是一望无际的田畴,但距城又太远。因此,前人推断诸葛亮的住处,可能在武侯祠以东,即过南门大桥直走,不远是田野,由此到广都县(现双流县)一带,尽是茂林修竹的田园风光,这里建屋符合诸葛亮躬耕的志向。因此,诸葛亮建屋,很可能在这一带(即现浆洗街附近)。又据宋代记载,诸葛亮在住处修了读书台,“以集诸儒,兼待四方贤士”到唐代,崇奉道教,竟传说孔明女儿在读书台“白日飞升”。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西川节度使姓章仇名兼琼的人在读书台故址修了个道教寺庙——乘烟观。宋代对乘烟观几经培修,又修了“葛女庙”。明末,观、庙尽毁于战火,但从明、清时诗句中,也可推断出位置大致在下南门大桥往前不远处。有人说在双流县。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广都县(现双流县)南一十九里有武侯宅”。确切地点已不可考,也许是个别墅。又有人说在北较场。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宋成都府衙(在今正府街)西北二里有诸葛亮故宅”并说诸葛亮的读书台和唐修的乘烟观都在故宅附近.清代人附和这个说法,并明确指出故宅就在城西北角的北较场。这个说法根据不足。第一,诸葛亮不可能违反礼制,在皇城北面建住处,第二,从古蜀到唐代,北较场一带是墓葬区,(唐禧宗时高骈扩大城区,北较场才划进城内变成街道)诸葛亮怎么会在墓葬区居住呢?还有人说在正府街。清代一直流传的说法是刘备、诸葛亮在成都的办公地点是在现正府街的成都府衙(辛亥革命后已拆除,衙址避为人民中路),其住宅也在其内,分别筑有观星台以观天象。清代一些怀古诗词,也大写特写正府街的观星台。其实完全是附会。因古蜀、两汉、[三国]、晋、唐、[五代]时的帝王宫殿和驻蜀最高长官官衙均在皇城(现人民南路展览馆一带)。唐末宋初,皇城被焚,宋代的成都府衙才在现正府街修建,明、清两代府衙也设在这里,于是就被后人误认。考证史料时,除了剔除封建迷信、荒诞无稽的传说外,还要注意历史真伪,避免以讹传讹。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