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历史故事,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

"焚书坑儒"被当作秦始皇暴政的重要方面之一,但历史上秦始皇真的"焚书坑儒"残暴不仁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底是怎么回事。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里这样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由此可见,秦始皇焚书焚的只是诗书,而不是所有的书籍,坑儒坑的大多是术士,不是儒生为主。而"焚书坑儒"是西汉之后的史学著作中出现的。

其实,秦始皇一开始是欢迎百家学说的,至少比商鞅变法后的历代秦国国君做得好。在商鞅变法之后,法家的统治思想在秦国确立下来,反对儒生和儒术,而且"焚诗、书而明法令",可见在秦始皇之前秦国就有焚诗书的事情,儒家荀子曾经对秦昭襄王鼓吹儒生的作用,说儒者在朝廷当官就会使朝廷更加完美,在下面当百姓就会使风俗完美。

秦昭襄王是何人,虽然表面上表示同意,实际上仍然认为儒生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秦君普遍轻视儒生儒术,由此可见一斑。秦始皇统一后,除了继续以法家为主外,也欢迎各家有真才实学的人为秦朝出谋划策,治理好秦朝,而之所以最后演变成"焚书坑儒",可以分以下六个方面来说:

其一,儒生以古非今,妄议朝政,是焚书的导火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下来,始皇三十年,秦始皇设宴庆贺,七十个博士为秦始皇祝贺,周青臣对秦始皇歌功颂德说:"以前秦国地不过千里,现在仰赖陛下圣明,统一天下,把割据的诸侯变成郡县,天下再无战争之患,这是传之万世的功业,自上古以来,没有一个帝王能比上陛下的威德。"

秦始皇听着正高兴呢,这时一个叫淳于越的齐人博士却向秦始皇进谏说:"臣听说商、周的王位能够传承一千多年,是因为把土地分封给了子弟和功臣,让他们共同辅佐朝廷。现在陛下统一天下,子弟们却是平常人,万一出现了像田常、六卿那样的臣子作乱,谁能辅佐相救呢?事情不取法古制而长久不败的,从未听说过,现在周青臣又当面谈陛下的过失,并非是忠臣。"

显然,他们两个人都是片面的,一个是一派称颂的拍马屁,一个是一味的胡乱指责。秦始皇对周青臣的称颂和淳于越的一味指责没有马上表明态度,而是让大臣们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秦始皇心中的怒火已经被淳于越等人点燃。

其二,以李斯为首的法家学派的挑拨,妄图秦朝独尊"法"术。

机灵的李斯一下就意识到这场讨论并非一般的讨论,将会直接影响秦朝的国策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地位,他抓住淳于越的"师古"大做文章:"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时变异也。""陛下创立伟业,建立万世不朽之功,本来就不是这些儒生所能理解的,他们只会说些虚无缥缈的三代之事,怎么去取法呢?

以前诸侯们割据一方,混战不已,如今全赖陛下之功天下安定,法令统一,百姓在家应该努力从事农工生产,士应该学习朝廷法令避讳禁令。可是现在这些儒生不师今而学古,以古非今,迷惑煽动百姓。"李斯紧紧把矛头对准儒生。

李斯的话明显比淳于越的话更加实际,更富有进取精神,有现实根据,也是对秦始皇政策的肯定,更能获得秦始皇的认可和重视。

李斯趁机进一步煽动说:"以前天下战乱,是国家不能统一、诸侯并立造成的,如今儒生却要重新回到分封割据时代,岂不是让天下重新动乱?儒生们'言必称尧舜',开口'诗曰',闭口'书云',而《诗》、《书》等'经典'正是儒生们'以古非今'的主要文献根据,丞相臣斯冒死进言,天下藏有《诗》、《书》、诸子百家著作者,将书上缴到郡县官吏处烧掉。"

李斯的建议,其实是文化思想上的专制论,妄图秦朝罢黜百家,只尊崇法家,这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样的道理。李斯的话,完全是火上浇油的行为,秦始皇心中的怒火被李斯煽的旺了起来。

其三,"焚书",焚的不是所有的书,本意是为了统一思想,安稳秦朝。

李斯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一定认同,但目的却不一样,秦始皇才不管法家还是其他的什么家,只要有利于王朝的统治,就是好的学说,他焚《诗》、《书》的本意是为了让"以古非今"的人失去根据,所焚的也只是流传在民间的书籍,而官府的藏书不在焚烧之列。

而且焚书令第三条明确规定: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所说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包含了《汉书·艺文志》里的方技、数术、农书三大类,如医药学领域的《黄帝内经》、《本草经》,天文方面的《甘石星经》,历谱方面的《夏殷周鲁历》,工业技术方面的《考工记》,关于地理学和地图方面的《山海经》,农家的《神农》,数术占类的《神农教田相土耕种》,介绍光学、力学、几何学、逻辑学等各方面科学知识的《墨经》等等,这些实用书籍都没有被焚毁,被允许保存下来。

可见,秦始皇焚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与统一思想无关的书籍,尤其是以上各种实用类的书籍,并没有被焚烧。秦始皇虽然心有怒火,但还是知道克制的。

其四,儒生的诽谤攻击,方士的欺骗愚弄是导致"坑儒"悲剧的直接原因。

秦始皇封禅泰山时,因不懂如何进行,招来当地儒生询问,儒生却故弄玄虚说一些根本办不到的事情,秦始皇感到受到了捉弄和讽刺,而淳于越等人以古非今,诽谤攻击秦始皇建立的新制度,更是让秦始皇心中燃起了对儒生的怒火。

自古以来皇帝都想长生不老,秦始皇也不例外,这就使得方士们趁机捉弄欺骗秦始皇,竭尽全力从秦始皇那里骗吃骗喝骗钱财。看到针对儒生的焚书令,使那些玩弄骗术的方士卢生等人感到担心,知道长此下去秦始皇是不会饶恕自己的。卢生和另外一个方士侯生商议,背后议论抨击了一番秦始皇的暴政,为了给自己子虚乌有成仙之药的骗局开脱,攻击挖苦秦朝制度,一阵痛骂之后逃之夭夭。

秦始皇听说后大怒:"我前些时候没收天下没用的书籍烧掉,招致很多文学方术之士,想要谋求国家的太平,这些方士骗我说炼丹求药,如今韩众一去不复返,徐福等人浪费大量的钱财找不到长生之药,却每天说些营求好利的无用之言。卢生等人我平常厚待他们,并给他们厚重的赏赐,如今逃走了还诽谤我,对我不仁,我派人去察问,有些则专门制造妖言,迷惑百姓。"

秦始皇下令把在咸阳的读书人抓起来审问追查那些诽谤自己的人。儒生方士们大都是呈口舌之辩的人,哪经得起这种严刑审问,这时候哪还顾得上他们所说的仁义道德和君子之行,只顾得开脱自己而互相告发,一时间大量儒生牵扯其中,当然,这些儒生中难免会有些是被冤枉的。

秦始皇便在这些儒生方士中亲笔圈定了四百六十人,以"妖言"、"诽谤"的罪名下令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坑儒"事件。可见,秦始皇"坑儒"坑杀的只是一些欺骗自己的方士和部分诽谤自己的儒生,而不是反对所有儒生。

试想想,如果是你,花费了巨大的财富来豢养着像卢生和侯生这样的不会办实事、只会呈口舌之辩的方士,结果被他们愚弄来愚弄去,骗取了你大量钱财,背后还把你嘲笑痛骂一番,然后逃之夭夭,你能容忍吗?

其五,秦朝的过快灭亡,使后世儒生夸大秦始皇的过失,掩饰他的功绩和不得已。

秦朝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北筑长城,内修驰道,本来件件都是万世不朽功绩,却因为大规模工程短时间内的集中开展,民力不堪重负揭竿而起最终推翻秦朝,秦朝时间过短,二世而亡,秦始皇的很多功绩因为秦朝的迅速灭亡而被人有意掩饰,"焚书坑儒"也被当作秦始皇的暴政之一,而"焚书坑儒"背后的不得已,方士和部分儒生的欺骗诽谤,却很少被人理解。所谓成王败寇,用在这里来形容,也有一定道理。

其六,后世儒生把秦的灭亡和秦朝不尊儒术联系起来,证明儒术的重要性。

后世儒生大肆宣扬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总结成秦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当时不重用儒生儒术导致的,以秦的"焚书坑儒"进行思想上的"要挟",让统治者重视儒术,重用儒生,也就是重用自己。所以,后世读书人为了让当朝统治者重视自己,也有意夸大秦始皇的过失,片面宣传"焚书坑儒"。

结语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不是后世儒生口中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发生跟淳于越等儒生的一味攻击指责、李斯等法家学派的煽动、方士的欺骗愚弄有很大的关系,而事实上的"焚书"并不是烧掉所有的书籍,只是把没有实用价值民间流传的思想类书籍焚毁,"坑儒"只是把在咸阳诽谤攻击朝政的儒生方术之士坑杀。

二、秦始皇东巡求不老神药的故事

秦始皇在登基后,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曾多次进行东巡。关于秦始皇东巡求不老神药的故事,至今仍流传甚广。以下是根据历史记载整理的秦始皇东巡求药的经过。

首先,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便开始追求起长生不老的仙药来。据《史记》记载,他派遣徐福带领童男童女,以及大量的金银珠宝,前往东海寻找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希望能找到不老神药。

徐福首次东渡归来时,并未带回不老仙药,而是向秦始皇报告说,神仙要求必须提供更多的童男童女和珠宝才能换取仙药。秦始皇为了得到不老神药,不惜一切代价,命令搜集珍宝和食物,并从西南夷的部落中选出童男童女交给徐福。

徐福第二次出海,数年后依旧无果。他借口遭遇巨大鲛鱼,无法前行,要求秦始皇派射手对付鲛鱼。随后,徐福再次出海,从此再无音讯。

秦始皇东巡的次数,历史上记载并不统一,有的说三次,有的说五次,但较为可靠的说法是五次。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后,便开始了东巡。第一次东巡主要是为了视察,范围并不远;第二次东巡则到达了泰山,进行了封禅仪式,并开始追求长生不老;第三次东巡因遇刺客而匆忙结束;第四次东巡到达了碣石;第五次东巡则是有去无回,秦始皇在回程途中病逝。

至于秦始皇的帽子,即古代帝王的冕,是体现皇权威严的重要服饰。冕是用绳带系在下巴上的礼帽,样式为黑面红里,顶部有一块名为“綖板”的长板,前圆后方,代表“天圆地方”的寓意。冕两侧有孔,用于插玉簪固定,玉簪两端绕过下巴系红色丝带,称为纮。纮在耳朵位置有两颗玉珠,称为瑱,寓意不让帝王听信谗言。

以上便是秦始皇东巡求不老神药的故事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三、秦始皇简介:历史对于秦始皇的父亲为何难以弄清楚

秦始皇简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生平故事: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一生功绩卓著。秦始皇一生谜团无数,最早的谜要数其身世之谜。要破解秦始皇的身世之谜,就得从吕不韦开始说起。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本为阳翟的巨富,是远近闻名的大商人。他的聪明和智慧使他不仅仅满足拥有万贯家私的地位和生活,而且对王权垂涎三尺。

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集3000门客“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此书26卷,160篇,又名《吕览》。内容驳杂,以儒道为主,兼取名家,语言简洁生动,极富逻辑性。

他认为,扶立一个国君,不仅自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还可以泽及子孙后代。因此他将眼光放在了当时被当做人质的秦昭王的孙子子楚身上。子楚当时在赵国,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商人起家且聪明的吕不韦深知这个子楚奇货可居,他想好了计策,便打点行装,到了赵国的邯郸。找到子楚后,他讲了自己的想法。子楚当然是很开心了。

于是吕不韦倾尽家财帮助子楚成为秦昭王宠妃华阳夫人的义子,并出钱让他结交权贵,提高自己的声望。就这样,在吕不韦的策划下,子楚转瞬之间就被立为嫡嗣,当上了皇太孙。秦昭王死后,不久安国君(孝文王)也去世,于是,子楚登上王位,成为秦国国君,即历史上的秦庄襄王。庄襄王自然对吕不韦感恩戴德,封吕不韦为丞相,又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权倾一时。

在这之前,也就是庄襄王子楚尚在赵国的时候,有一次子楚与吕不韦一起欣赏歌舞。吕不韦手下有一宠姬名叫赵姬。这个女子能歌善舞并且容貌秀丽。子楚看到她后立刻被她吸引。酒席中,子楚向吕不韦祝酒并希望能把赵姬送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是转念一想,自己能够舍尽家财不就是为了这个子楚吗?所以他忍痛割爱,将赵姬当做政治投资而送给了子楚。

秦始皇的父亲是吕不韦吗?

《史记》中写道,吕不韦早已经占有了赵姬,而赵姬此时已经怀有身孕。赵姬也是聪明的,她对深深爱上自己的子楚隐瞒了自己的身孕。不久,赵姬生下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嬴政。母以子贵,赵姬后亦成为太后。根据这样一段记载,嬴政无疑是吕不韦的儿子。

庄襄王在位3年后死掉,嬴政被立为王。嬴政尊称吕不韦为相国,号为“仲父”。嬴政还小的时候,太后即从前的赵姬还时常与吕不韦私通。这个时候的吕不韦已经家僮万人,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至此,吕不韦的权力梦想完全实现了。

但是,也有人认为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是没有根据的。他们引证说,成书早于《史记》的《战国策》就没有吕不韦献赵姬的这段记载。而从《战国策》的编写情况看,这本书是非常喜欢收集个人隐私的。既然喜欢收集个人隐私的书都没有记载这件事情,那么显然可以表明这段传闻在当时是没有的。进而他们认为,完成于汉朝的《史记》其宗旨之一就是探讨秦朝灭亡汉朝兴起并强盛的原因。

那么对于民间传说(或是在汉代才兴起的传闻)的秦始皇乃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一事,当然要书写出来。这样一来,汉代取代秦朝,似乎就更加是大行天道伸张正义了,因为不仅仅秦朝的暴政弄得天怨人怒,而且秦朝王公内部也是这样的污秽不堪。

司马迁本人对于秦始皇的一统大业是非常赞赏的,为了“为尊者讳”,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没有提到上面的传闻,只是说“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然而在《吕不韦列传》则书写了这一传闻,由此可见司马迁的目的。

认为秦始皇不是吕不韦的儿子的人还发现了《史记》对秦始皇记载的破绽。《史记》中写道:“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所谓大期,是指十二个月之后分娩。按照常理,女子发现“有身”,要到孕后一两个月间。

那么赵姬归于子楚后居然还能是十二个月后分娩,这实在是违反生育规律的事情!从赵姬的出身看,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也有很多的疑点。《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道:“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在《吕不韦列传》中,当赵国要杀子楚妻子(即赵姬)时,又说:“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由此明显可以看出赵姬是出身豪门的。

既然她出身豪门,又怎么可能先做吕不韦的姬妾,再被献作子楚的妻子呢?如果赵姬是“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她又哪儿来的那么多仇家?这个相互矛盾之处,表明了关于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的传闻存在着明显的漏洞。一些历史学家还认为,从史料的记载看,秦始皇并没有把吕不韦当做他自己的亲人。

子楚死后嬴政继位,当时嬴政年龄还小,而吕不韦则权倾一时,国家大权几乎都掌握在太后和吕不韦的手中。加上后来的的加入,更让秦始皇日渐将包括吕不韦在内的这些人视为隐患。后来嬴政一天天长大,对母亲与吕不韦和的淫乱关系更加深恶痛绝。后来,秦始皇杀掉嫪毐的与母亲生的孩子,赵太后则被车裂,吕不韦也受到了牵连。

秦始皇对吕不韦的处理是很讲策略的。他知道自己能登上王位,与吕不韦有很大关系,并且吕本人的威望很高。于是他写信质问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却封你在河南洛阳,食十万户;你和秦国有何亲?却被秦国号为仲父。”实际上秦始皇的这句话中已足见吕、嬴之间是没有任何父子之情的。最后吕不韦被迫徙蜀又被迫服毒自杀。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魏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时光倒回2000年,中国有王而无帝;岁月逝去2000年,嬴政统一天下,德高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其后2000年,后人纷纷效仿称皇帝。千百年历史长河而来,秦始皇其人,妇孺皆知,老幼都晓,但其身世却不明,扑朔迷离,其父是吕不韦,抑或他人?太史公司马迁为此而浩叹,终未理清,遂成永久悬案!

对《史记》的怀疑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虽然司马迁的记载中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但是他的著史风格相当严谨,所以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史记》关于秦始皇身世记载错误的时候,就不能随便怀疑《史记》的记载。这样,关于秦始皇身世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也就仍然没有定论。到底秦始皇是谁的儿子?这仍然是一个谜。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