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故事 作为初中历史涉及到哪些历史故事

一、初中生学习历史过程中有哪些快速记忆年代的好方法

初中生学习历史过程中,有很多快速记忆年代的好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口诀记忆法:将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信息编成口诀,可以帮助记忆。例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可以编成“秦灭六国,始皇称帝”。

2.谐音趣味记忆法:将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信息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例如,“公元前476年,孔子出生”,可以用“孔子出生,鲁国强盛”来记忆。

3.时间轴记忆法: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在一张图上,可以帮助记忆。例如,可以将中国历史按照朝代排列在一张图上。

4.关系图记忆法: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可以帮助记忆。例如,可以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战役用关系图表示出来。

5.故事记忆法:将历史事件编成故事来帮助记忆。例如,可以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二、初中历史课本外的著名历史事件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不允许文武大臣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决定回师。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二线部队出身的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洪都保卫战,是一场元朝末年发生在江西南昌地区的著名战役,对阵双方为朱元璋军和陈友谅军,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双方围绕洪都城(今江西南昌)展开了激烈的攻夺,最终以朱军坚守85天,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宣告结束。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发动兵变,逼迫女帝武则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复辟的事件。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力图拥立李显为君,故称武则天的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长生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于太子。第四天,李显正式即位,是为唐中宗。二月初四甲寅(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

后来,唐中宗打击五大功臣的时候,先封他们为郡王,削夺他们的宰相权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所以这场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1]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2]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橚[3],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榑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2]

建文帝以为准备妥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2]

建文帝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2]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4]。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2]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2]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太宗,嘉靖时期改为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三、作为初中历史涉及到哪些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涉及到很多故事我在这只说两个

1.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2.(1)故事要有生动的情节,对学生有吸引力。故事比起苍白的叙述更有趣味,主要就是因为故事有生动的情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老师的课在趣味性上做到位,他的课成功就有了基础。

(2)《吕氏春秋》中《楚庄王伐陈》的故事:

楚庄王想讨伐陈国,先派人一探虚实,探子回报:“陈国城墙建得很高,护城河挖得很深,又储备了充足的粮食,整个国家看起来很安稳,所以不宜讨伐。”

而楚庄王的看法却恰恰相反:“陈国这么小,却能积蓄这么多粮食,说明老百姓赋税很重;城墙建得高、河沟挖得深,说明过度的使用民力。这样国家的国君,老百姓一定非常痛恨。可见,陈国完全可以讨伐。”于是楚庄王出兵伐陈,果然轻而易举灭了陈国。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