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音频?《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31集 诸葛亮治蜀 音频(解说词)

一、《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31集 诸葛亮治蜀 音频(解说词)

第31集:诸葛亮治蜀

公元208年,在曹操百万大军的高压下,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江东,与孙吴联盟,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势初步形成。公元219年,刘备北伐,孙权偷袭关羽,刘备北伐失败,公元221年,刘备亲率数万大军讨伐孙吴,在夷陵僵持,第二年,刘备被孙权的军队连连击败,夷陵之战惨败,刘备忧愤成疾,弥留之际,刘备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随即病逝,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总理朝政。至此,举国重任落在诸葛亮一人身上。

这是一条使命之船,船上的主人,船上的主人叫邓芝,在蜀汉政权中担任尚书,蜀汉建兴元年十月,也就是夷陵之战的第二年,邓芝受诸葛亮的委派,前往东吴,孙权背盟,偷袭荆州,按一般常理,蜀汉应结下了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然而,这时的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策,再次与东吴结盟。这个时候的孙吴政权跟曹魏政权仍旧藕断丝连,是否接见邓芝,孙权心中犹豫不决,邓芝便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自己今天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蜀汉的利益,也是为了东吴的利益,孙权读到这句话受到触动,决定接见邓芝。见面后,邓芝依照诸葛亮的嘱托,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阐明了吴与蜀,唇亡齿寒的道理。很快,孙权与曹魏断绝了藩属关系,转而与蜀汉结为盟友。

沈伯俊:经过荆州之失,夷陵之败,蜀汉的疆域只剩下了一个益州,精兵良将折损过半,开国元勋逐步凋零,吴蜀同盟不复存在,就像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里边讲的,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而,就在所有人以为蜀汉和东吴从此将和平相处、再无战事的时候,一个震惊天下的消息突然从东吴传来,这一次,诸葛亮的外交策略,即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元229年,孙权经过多年的犹豫后决定称帝,为了让自己这个皇帝得到蜀汉的认可,孙权决定先将此事通报蜀汉,消息传到蜀汉,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群臣异常愤慨,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只有蜀汉才是天下正统,曹操窃国,必须伐而诛之,现在孙权也要称帝,更是大逆不道,蜀汉应有之绝交,并立即出兵讨伐。孙权称帝,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如果承认了孙权的这个皇帝,等于损害了蜀汉自身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如果不接受,那么两国将重新回到敌对状态,之前的努力将付之东流。然而,对于现在的蜀汉来说,根本无力承受任何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是诸葛亮总理朝政以来面临的最大的一次考验。

楼劲:在一个通达的政治家看起来,你的意识形态立场是要服从于现实的立场,这个时候他是为自我的生存着想,你要生存下去,你必须跟东吴政权正常保持一种联手的关系,否则你无法扛住北方的压力。

愤怒的群臣终于被诸葛亮说服了,随后诸葛亮派出使臣,祝贺孙权称帝,孙权闻讯大喜,随即决定与蜀汉升坛歃盟,对天发誓,戮力同心,同讨魏贼。这样的结果,是蜀汉和东吴都很渴求的,而对于蜀汉来说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当外部环境基本平稳之后,诸葛亮终于腾出手来,去解决一个令蜀汉头疼多年的问题,那就是南中叛乱。这里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这里居住着一支中国西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佤族。每逢重大的民族节日,佤族人都会敲起战鼓木鼓,挥舞着战刀,跳着世代传承下来的舞蹈,以此纪念祖先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三国时期,整个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都隶属于蜀汉政权,统称南中。南中地区世代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东汉末年,腐败政权对南中地区搜刮无度,很多民众不断反抗,一些豪强趁机煽动叛乱,企图割据称雄,刘备当政时本有所好转,但在他病逝之后,一些豪强再次趁机叛乱。北有曹魏政权重压,南有豪强叛乱,南中之乱不平,蜀汉将两面受敌,诸葛亮决定亲自征讨南方,蜀汉建兴三年春三月,几万蜀兵在诸葛亮的亲自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南中之地进发,然而,要想征服这片广袤的荒蛮之地,绝非易事,广大南中地区山高林密,危险重重,瘴疠之乡到处都有充满敌意的眼睛。佤族人历来骁勇善战,每一次战胜敌人,他们都会用一种特别的仪式来庆祝,然而,当诸葛亮进入南中之后,向来以凶悍著称的叛乱部队,却没有得到庆祝胜利的机会,他们在训练有素的蜀汉正规军面前一触即溃,蜀汉大军很快向叛军首领孟获展开攻击,并最终蒋孟获擒住。

让孟获想不到的是,诸葛亮虽然擒住了他,却并没有伤害他的意思,而是请他观看汉军阵营,孟获不以为然,对诸葛亮说,如果能放他回去再聚一战,他一定可以打败诸葛亮,诸葛亮哈哈一笑,将孟获放走,约他择日再战。其实,在诸葛亮的心中,平定叛乱绝不是依靠武力杀伐这么简单,对于南中,诸葛亮有着一个更为长远的打算。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七纵孟获。最后,孟获输的心服口服,诸葛亮还要放他,孟获再也不敢回去了,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沈伯俊:诸葛亮在军事上发展非常顺利,因为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少数民族民众的欢迎,史书记载,建兴三年春,南征,其秋悉平,到了秋天就全部平定了。

收服孟获之后,南中各个部族纷纷归附,佤族人说,他们的祖先还与诸葛亮结下盟誓,生生世世镇守边关,永不叛乱。不过,结束叛乱只是平定南中的第一步,接下来,诸葛亮要真正开始实施自己对于南中的计划了。这里是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爬街村,1970年代,尼桑老人作为锡盟民族工作队队长,被派到这里帮助村民们发展农业生产。老人至今还记得,比他更老的老人们给他讲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尼桑:我主要是跟一个名字叫哎音的老人,死了可能是十多年吧,还有个叫艾桑的死了有五六年了,按照他们说的(佤族语),也就2000年以前,就在这个时候,因为产量很低,他(诸葛亮)就教如何工作,如何耕种,如何选种,把这个种子管好。

约一千八百年前,一些蜀汉的官员被诸葛亮派到这里,他们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教会了南中人民盖房子,种水稻,使用耕牛,植桑养蚕,纺纱织布,改变了这里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这里是云南省普洱市,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最主要的产地之一,相传,当年正是诸葛亮在这里大规模的推广茶叶种植,才有了后来的普洱茶。今天,普洱茶已经是中国人最日常的生活茶饮之一,为了纪念诸葛亮,与其它地方不同,这里的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像这样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广大的西南地区有很多,这些美丽的故事,宛若普洱茶的茶香,越是经历久远的年代,越是厚重、香醇。

沈伯俊: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提出了他的治理南中的原则,南抚夷越,既然是南抚夷越,那他的原则就是,但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

七擒孟获,南抚夷越,最终让这里的人们过上真正稳定的生活,这才是诸葛亮心中真正的对南中的平定,经过几年的努力,蜀汉政权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稳的环境,而此时,诸葛亮所推行的内政改革也已经全面展开。内政,第一位重要因素就是人才,诸葛亮选拔人才不拘资历,不拘地域,尤其注重德才兼备。张裔,益州太守,长以一周太少,在南中叛乱时期,被反叛首领抓获献给了孙权,在这之后数年,诸葛亮心中一直牵挂着这个才识过人的张裔。后来,在邓芝出使东吴期间,邓芝遵照诸葛亮的嘱托,向孙权提出,希望能够放张裔回蜀,适逢两国重新修好,孙权痛快的答应了邓芝的请求。然而,事后孙权很快发现,张裔是一位博学多才之士,十分后悔放虎归山,于是立即派人去追,而张裔早已连夜返回蜀地去了。张裔归来,诸葛亮立即委以重任,蜀汉又有了一位得力的官员,蒋琬、费依、董允、王连、陈震、张裔、费诗、秦宓等等,像这样被诸葛亮发现,并任用的官员数不胜数。巴蜀地区有才能的人才,争相为国家效劳。

沈伯俊:他善于发现人才,诸葛亮本人就是刘备慧眼识才,才走上政治舞台,诸葛亮怎么识才,怎么衡量一个人才,他始终坚持德才兼备。

内政建设,除了需要得力的人才,更需要建立一套制度、完善的法律体系,诸葛亮亲自主持制定了蜀汉的国家法律《蜀科》,以法治蜀,从严治国。公元228年这一天,蜀汉的刑场周围挤满了文武群臣和围观的百姓,行刑时间将至,只见一个人缓缓来到刑场。这个人,正是诸葛亮最疼爱的谋士—马谡,马谡因为违反军令,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兵败失守之后,马谡又临阵逃脱,论罪当斩,临刑前,马谡给诸葛亮写信,信中他视诸葛亮为自己的父亲,并将一家老小托付给诸葛亮,围观的百姓无不动容流泪,群臣纷纷向诸葛亮求情。然而,此时的马谡却十分清楚,自己罪无可赦,丞相绝不会姑息,马谡被斩首后,诸葛亮伤心痛绝,久久难以平复。在在诸葛亮惩处的人里面,即有亲贵,也有功臣,无论是什么人,一旦触犯法律,诸葛亮一律严办,绝不袒护。然而,诸葛亮依法治蜀,绝不是靠简单的严刑酷法,而是建立在教化的基础上,并充满了人文关怀。同为先帝托孤的大臣李严,因为弄权而贻误军机被诸葛亮弹劾流放,在这之后,诸葛亮给李严的儿子李丰,写了一封信,信中诸葛亮诚恳地说明了流放的理由,并希望李丰能够说服自己的父亲,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李严得知后,十分感动。多年以后,当李严在流放地听到诸葛亮逝世的消息,一时悲愤,发病而死。

诸葛亮的法治,饱含了劝善惩恶的一片赤诚,上至王宫大臣夏至黎民百姓,无不对他畏威怀德,心悦诚服。百姓怨声载道,沸反盈天,这是法治的最低层次,百姓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这是法治的次低层次,百姓口无怨言,依法守法,这是法治的最高层次。心有服意,受罚者刑之而不怨,诛之而不怒,这是先秦法家实践不可能达到的层次。

梁满仓:诸葛亮他这个治理国家,其实我说是儒法融合,融合是有机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沈伯俊: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教化为先,法治为后,执法严明,公正守信。

招揽贤才,依法治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政通人和,吏风廉洁,巴蜀大地开始呈现一派崭新的气象。现在,正是到了大刀阔斧进行经济治理的时候了,都江堰,这个由秦国李冰父子开凿建设的水利工程。2000多年来,无论是岷江出现洪峰还是枯水,它都忠实地把农业所需要的水量,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成就天府之国的富庶。

张开勇,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副局张开勇和他所在地,是都江堰管理局,主要工作就是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以保证对成都平原超过1000万亩的农田的灌溉。

张开勇:李冰在整个三大布局,三大工程布局是非常伟大科学的设计,但是并不是说他把所有的问题都全部解决了,正因为历朝历代都重视水利、重视都江堰,对都江堰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注入新的材料、新的技术,然后不断的完善。

这一年,有一队1200人的士兵突然进驻在这里,这些士兵是诸葛亮派来专门保护和维护都江堰的,作为水利工程,都江堰需要不断地进行维护,诸葛亮深知这一点。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杩搓和竹篾的结合,杩搓呢,古代修建水利工程,没有现在的钢筋水泥,要以竹篾为兜,内装鹅卵石的,逐层累叠而堤坝,这样的建筑材料,要是遇上特大洪峰,就有决堤的危险,多年的战乱,都江堰已经年久失修,为此,诸葛亮专设堰官,对都江堰加强管理,1200人既是士兵,又是并修护和维护的河工,他们常年驻守日夜巡视,对都江堰进行保护和疏浚。

沈伯俊:诸葛亮的这一举措呢,又被后来的历代王朝仿效、沿袭,这才使都江堰能够2000年来持续发挥功效,所以我们可以说,都江堰这个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李冰有开创之功,诸葛亮维护之功。

在诸葛亮的呵护之下,都江堰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诸葛亮所首设的堰官制度,则一直被沿袭了下来。水利是农业之本,而农业是立国之本,经过几年的发展,蜀汉农业生产欣欣向荣,粮食连年丰收。晋人左思,在他的《蜀都赋》中,对当时成都平原稻黍千重的景象,有着这样的描述,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

梁满仓:本来四川就是个天府之国,它有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又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这么它的农业很快就会发展起来。

巴蜀地区历来物产丰富,井盐是巴蜀地区最主要的物产之一,东汉末年以来,井盐的生产管理一度混乱,生产效率低下,诸葛亮决定强化食盐官卖政策,增加井盐数量,同时对生产技术加以改进。井盐是只通过挖井汲取地下水熬制而成,传统的熬制方法,用所谓的家火熬制。诸葛亮大力改进和推广火井煮盐的技术,火井就是指天然气井,史料记载,巴蜀地区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火井的地方。一直以来,火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诸葛亮对火井的井口进行了改进,使得火井煮盐的效率大大提高,产盐量是家火煮盐的一倍以上,直到今天,四川的火井依然使用火井煮盐。

在四川的长宁、自贡等地,依然有很多古代留下来的盐井遗址,在诸葛亮治蜀期间,蜀地盐井遍地开花,盐,成为了蜀地的重要物产之一,而盐税因此也成了蜀汉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后世称诸葛亮此举为以盐立国。在古代,可以与盐相提并论的,那就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铁,如果说蜀汉政权是以盐立国,那么还可以说蜀汉政权是以铁强国。三国时期,中国的冶铁技术得到充分的发展,百炼钢、灌钢、淬火法等新的冶炼技术,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史书记载,诸葛亮任命精于冶炼的巧匠浦元在汉中铸造宝刀,浦元对淬火用的水要求极高,专用蜀水淬火,一次,他命人从成都取蜀水回来,浦元一试,说里面掺杂了八升涪水,不能用,取之者大惊,立即叩头谢罪,承认因路上不小心,洒掉了一部分蜀水,而参进了八升涪水。浦元用精湛的淬火技术,打造的刀具锋利无比,被誉为神刀,他命人往竹筒里装满铁珠,以刀切之,竹筒应声而断,而他打造的甲胄则异常坚固。

据《南史》记载,浦元为诸葛亮打造的铜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据说,以此甲胄技术,结合南中地区的藤甲,能造出一种既坚固又轻便的盔甲,这种盔甲,就是传说中国软猬甲的原型。沈伯俊:冶炼业它不仅可以制造兵器,更多的它是制造农具,它就促使铁器的运用和推广,所以蜀汉的不仅兵器有名,农具也做得很好。

蜀汉生产的铁器,更多地用于农业生产,这些质地优良的铁质农具,使用起来省心省力,便于精耕细作,有力推动了蜀汉的农业发展。盐业和铁业,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蜀汉经济的重要基础。然而,在蜀汉还有一样更为特殊的物产,这种物产堪称稀世珍品,它不仅是王宫贵族们竞相收藏的瑰宝,皇帝更是拿它作为赏赐臣子的重要赐物,它就是蜀锦。巴蜀之地自古就有养蚕造丝的传统,而蜀地所养成的蚕丝制成的锦,因其工艺精湛、质地坚韧、色彩华美而闻名天下,故名蜀锦。诸葛亮曾经说过,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为了鼓励农桑,诸葛亮亲自垂范,种桑八百株,从事养蚕和织锦生产。为了提高蜀锦的产量,诸葛亮设置了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蜀锦的生产,这样的官员,叫做锦官,正是从诸葛亮开始,蜀锦的生产变成规模化的国家行为,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锦生产在规模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说,蜀汉境内桑园遍地,城内大街小巷,家家机杼之声相和,织锦人家千户万户,花纹装饰的织锦斐然成章,经过江水洗濯的织锦色泽分外鲜艳,蜀锦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出口产品,史书记载,曹操一家祖孙三代,都十分喜欢蜀锦,曾经多次秘密派人来到西蜀购锦,孙权经常用蜀锦来奖励手下的大臣。不仅如此,蜀锦还远销至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伊朗、中东和欧洲地区。蜀锦成为诸葛亮闭关息农,养育民物政策的最重要经济保障。

沈伯俊:当时工匠们集中居住生产的地方叫做锦里,衙门所在地就叫做锦官城,于是乎锦里、锦官城、锦城,变成了成都的别名,今天还在使用。有司盐校尉、有司金中郎将,有锦官,这几个专门官职的设置,再加上前面的堰官,可见诸葛亮是何等的重视巴蜀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方面做好了,就起到什么作用,富国安民,蜀中大治。

公元234年,早春时节,蜀地还未从漫长的寒冷中完全苏醒过来,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再次率军北伐,这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此时,距离刘备托孤已经十一年,这十一年,诸葛亮倾尽全力治理蜀汉,蜀汉的国力已经全面恢复。这十一年,蜀汉经历了一次南征,四次北伐,抵御了一次魏国的侵略。前四次北伐,蜀军都没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现在,诸葛亮即将再次踏上征程,北伐曹魏。难道这位著名的军事家,真的可以消灭人口和军队数量已经五倍于自己的曹魏政权,从而复兴心目中的大汉王朝吗。早在第一次出征之前,诸葛亮曾经上疏后主刘禅,表达新址,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其存亡之秋,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边,并加以阻止,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深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楼劲:这个时候他《隆中对》当时的那种理想,应该说已经离它实现,是越来越远,已经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我就是能够延长它的运作而已,不可能再实现我的预定目标,但他依然坚定地走到了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蜀汉建兴十二年二年二月。诸葛亮举全国之力,亲率十万大军,由斜谷口向北进军,早已得知消息的魏军统帅司马懿,在渭水之滨五丈原率领大军严阵以待,汉军与魏军对峙于五丈原,跟前几次交战一样,司马懿依然采取严防死守的战术,只是死守,决不出战,任由诸葛亮派人到魏军阵前百般辱骂,魏军将士个个愤恨,人人引以为奇耻大辱,司马懿就是坚决不战。汉魏两军在渭水之滨相持数月,最终诸葛亮无计可施,进退两难,终于一病不起。重病中的诸葛亮知道,自己命数已定,北伐难成,弥留之际,专程成成都赶来的尚书仆射李福问诸葛亮,百年之后谁可继任,诸葛亮说蒋琬再任,李福又问,蒋琬之后有谁可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任,李福第三次问话后,诸葛亮再也没有说话。此时的五丈原正值深夜,传说中诸葛亮病逝之际时,一颗流星划破长空,从东北落向西南,由大而小,落在了诸葛亮的军营之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和贤臣诸葛亮,怀着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未竟之志,离开了这个纷乱的世界。

梁满仓:他是生于乱世,他亲眼看到乱世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他所追求的兴复汉朝,不是东汉末期的、桓帝、灵帝的、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汉朝,他是追求的是光武帝刘秀初建东汉的,那种统一蓬勃的,欣欣向荣的汉朝。

楼劲:这就是为理想而死,为信念而死,为承诺而死,这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从普通老百姓、还是大政治家这个角度来说,都是最为可贵的品质。

自诸葛亮逝世以来,千百篇诗文讴歌他,无数的百姓颂扬他,遍布各地的文物古迹,死而后已。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一批批仁人志士,沿着他的足迹,继承他的遗志,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沈伯俊:诸葛亮的品格,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一是忠贞,这个忠是忠于理想、忠于事业,加以升华就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而是智慧,这种智慧是大智慧,这种智慧还包括军事智慧、科技智慧以及更深刻的人生智慧。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忠诚、敬业、自强、公正、廉明、勤政、淡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贤臣的所有美德集于诸葛亮一身,成就了诸葛亮的伟大人格和精神魅力,成为所有时代衡量为官者贤愚忠奸的标尺。虽然诸葛亮的肉体生命早已不在,但他的精神生命光耀千秋,诸葛亮的名字,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深深影响着今天,乃至明天的中国社会。

二、评书的起源及历史

“评书”之评是什么意思呢?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里说:“评者,论也,以古事而今说,再加以评论,谓之评书。”评书因地区不同而名称各异。北方叫做评书;江浙一带以及福州叫做评话;湖北、四川等地仍叫做评书。

评书是古老的艺术,历史渊源流长。据《墨子·耕柱》篇载云:“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

这里说“说书”并不是指说唱艺术,不便作为评书的源头。

优孟、优旃、淳于髡等古代“俳优”的劝谏活动,其中就有说故事的,可以看做构成“说话”艺术的重要因素。

隋代笑话大王侯白所说的故事,明显地孕育着评书的因素。

到了明代,北方评书已臻于成熟。从那时起,评书的发展过程出现了四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在明末清初。那时,评书名家辈出,柳敬亭是其中的佼佼者。关于他的生平经历,沈龙翔《柳敬亭传》载云:

“敬亭名逢春,字敬亭,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本姓曹,泰州曹家庄人也。李公三才开府泰州,缉地方不法,长吏以逢春应,时年十七八岁一恶少耳。开府轻其罪,乃出亡,云泰兴,佣于某,久之意不乐,遂去。游四方,至宁国,醉卧敬亭山下,垂柳拂其身,遂慨然曰:‘吾今姓柳矣,即号敬亭可乎?’于是名逢春,号敬亭焉。偶闻市中说弹词,心好之,辄习其说,遂以说闻。”

这里的“说弹词”其实就是说书,因此,柳敬亭后来被誉为大说书家。他从师莫后光,颇得真传,擅长说《水浒》、《三国演义》、《精忠岳传》等,技艺卓绝,炉火纯青。周容《春酒堂文集·杂忆七传柳敬亭》载云:“癸巳借敬亭于虞山,听其说数目,见汉壮缪,见唐李郭,见宋鄂、蕲二王,剑戟刀槊,钲鼓起伏,髑髅模糊,跳掷绕座,四壁阴风旋不已,予发肃然指,几欲下拜,不见敬亭。”

在观众眼前,但见说书人物,不见说书艺人,像莫后光说的:“听者倘然若有见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说书说到这般境界,可谓出神入化。

敬亭之后,虽无敬亭,却有他培植的桃李,其中应该一提的是承前启后的评书名家王鸿兴。据传,王鸿兴之后有所谓“三臣、五亮、九茂、十八奎”之说。

第二次高潮在清末民初。代表人物有号称评书大王的双厚坪。

双厚坪,生年不可考,卒于1926年,满族人,艺名双文星。与戏界大王谭鑫培、鼓界大王刘宝全并称“三绝”。

双厚坪所会书目甚多,最拿手的是《隋唐》、《水浒》、《封神榜》、《济公传》。他的艺术风格细腻、风趣、透僻、生动,最善于描绘细节,于细微处显神奇。尤以刻画人物见长。他说《隋唐》,说到秦琼发配到北平,遇见姑母,把他们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艺术功底极为深厚。

第三次高潮,30~40年代。代表人物有王杰魁、连阔如、陈士和等。

王杰魁(1874~1960),青年时代就开始在北京说评书,渐渐享名。他最拿手的书目是《七侠五义》。如果说,评书以细腻为艺术风格特色,那么,王杰魁则是细中又细。他说书,吐字慢,像在拉长音,娓娓说来,别具艺术魅力。又善于使用“变口”,用不同的方音刻画人物。

连阔如(1902~1971),满族人,早年从师李杰恩学说《西汉》,后来又向张诚斌学说《东流》。抗日战争前即以《东汉》享名。《三请姚期》、《马武大闹武科场》、《战昆明》等片断最为精彩。他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特别是吸取京剧的表演技巧,丰富了评书的表现力。他的说功、做功、打功都有独到之处,尤其是摹拟马跑、马嘶,堪称一绝。

第四次高潮,是50年代以来。这时,涌现了一批技艺精湛、深受欢迎的评书演员,如陈荫荣、袁阔成、李鑫茌、姜存瑞、田连元等。他们各有特色,陈荫荣表演细腻、逼真,尤擅运用典故,李鑫茌艺术功力深厚,表演细腻、平和,而袁阔成则是热闹火炽、幽默风趣。

评书艺术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一劫,中断达十年之久。粉碎“四人帮”之后,刘兰芳的《岳飞传》一炮打响,先后有数十家电台竞相转播,形成了风靡全国的“岳飞传热”。刘兰芳嗓音洪亮,吐字清楚,语言流畅,气势雄浑,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以刘兰芳《岳飞传》为突破口,评书艺术得以迅速复苏。不论传统评书,还是新编评书,都获得空前的发展,评书园地呈现了百花吐艳的动人风貌。

下面再谈一谈评书的艺术结构内容。评书的艺术结构十分丰富,这里只说说“梁子”、“扣子”以及剪裁艺术。

所谓“梁子”,就是旧时评书艺人手里类似提纲的底本。根据“梁子”说书,曲艺术语叫“匝”或“跑梁子”。新编评书大抵是先有文学脚本,然后排练演出。虽不排斥即兴式的“现挂”,但文学脚本与实际演出内容出入不大。旧时说评书的情形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由师承关系口传心授得来的,曲艺术语叫做“道儿活”;另一类型是由文学著作发展而成的,曲艺术语叫做“墨刻儿”。不论“道儿活”还是“墨刻儿”,都可能有“梁子”,即专门供艺人说书时使用的提纲式的底本。

随着时代变迁和评书艺术的发展,新编评书大抵都有了文学脚本,“梁子”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跑“梁子”所体现的“匝”的功夫却仍有一定的现实作用。不论文学脚本多么严谨和完备,评书表演中的即兴发挥仍是不可缺少的。它反映了口头文学艺术的变异性,如果一位评书演员熟谙跑“梁子”的技巧,将大有裨益。

评书的情节由大大小小的单元组成。曲艺术语称大的单元为“坨子”,如《水浒》里有关武松、宋江等几个十回书,俗称“武十回”、“宋十回”,就属于“坨子”。小单元称作“回目”,即演员说的“当日书”,如“赤壁之战”里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阚泽下书”、“庞统献计”、“孔明看病”、“借东风”、“华容道”等。有时一个“回目”也不见得当天说完,其中又可以包括若干小的“回目”。如“武十回”里的大“回目”“杀嫂”又包括“武二回家”、“武大显魂”、“告状”、“杀嫂”、“怨兄”等几个小“回目”。“回目”之间*扣子连接。譬如《朱元璋演义》五十一回《逛滁州太量探军情,布阵迷元帅攻心术》里说到脱脱看练把式,觉得此人真有本事,顿生爱将之意,正待上前,结尾处拴了“扣子”:

脱脱一看,正是个好机会,我去跟他们爷儿俩商量商量,脱脱想罢,刚要往把式场里边走,忽然身后有人往前一挤,说了声:“慢走!”他回头一看,惊叫道:“哎呀,不好!”欲知后面来者何人,且看下回。

脱脱大声惊叫,说明来者不善,逗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只好“且看下回”,可是,“他扭头一看,原来是刚才在当铺门口把算卦先生带走的那个老头”。“扣子”解开,就接着往下说。

“扣子”有大有小,每个“回目”里“扣子”常常不止一个。大“扣子”可以贯穿到底,小“扣子”俯拾皆是。评书《王者》的大“扣子”是60万两饷银的下落和巡抚、州佐的命运,贯穿着整段评书。其中较为重要的“扣子”有庙里失银,巡抚限期追回银子,进山见到王者,持函复命,再次寻找王者,巡抚丧命。每一个“扣子”都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又环环相扣,步步发展,构成曲折多变,摇曳多姿的情节。有些“扣子”并非出自情节,也可以*语言叙述引起悬念。

评书讲究剪裁艺术。什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张嘴难说两家话”,“剪断接说”,“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无巧不成书”,“说时迟,那时快”,这此些评书术语都是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的概括。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张嘴难说两家话”,都属于处理头绪和线索的剪裁方法。评书里的人物、情节、线索常常不止一个,为了便于叙述,必须分清先后顺序,轻重缓急,用这类剪裁方法加以处理。“各表一枝”的“枝”应当是大情节的枝杈,至少两个,多则不限,说完一个,再说一个,可以解决头绪纷繁的问题,而从积极意义看,则解决了时间错落和空间转移的问题。

“剪断接说”,又称“剪短截说”、“简短捷说”,属于省略的剪裁手法。“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的“话”,不是“说话”的意思,而是“故事”的意思。“一路无话”,“一夜无话”的“无话”就是“没有故事”的意思,也是省略的剪裁手法。如评书《向杲》里的一段:

波斯一听向晟兄弟是那么知理,心里自然格外的喜欢,当天就规定好了迎娶的日子,其实一千两银子哪行?波斯把自己积下来的钱,全都加在一块儿,这才够了身价的数目。银子交给了领家妈妈之后,又拿出了若干钱给跟人、唱手、伙计的,就这么一说哇,波斯光光彩彩,欢欢喜喜的离开*院了。简短捷说吧,波斯成了向晟的妻子,已经有两三个月了。

《岳飞传》第六回《枪挑小梁王》说到小梁王柴桂在武科场耀武扬威,有这么一段:

杨再兴这一败走,科场的举子更议论了:“这小子使的是宝刀,削铜剁铁,切金断玉,一般兵器不行。”你捅我,我捅你,都自己掂量自己,不行,别给人家凑数。另外,柴桂现在玩命了,叫他伤了白伤。

剪断截说,小梁王柴桂连胜五杰,威震科场。等他再叫阵,科场上鸦雀无声,没人答言。

这两处“剪断接说”虽然都是省略手法,但也略有不同,前者着重于时间的跳跃性,在向晟与波斯结婚后的两三个月里,没有什么事可讲,因而一笔带过。后者则着重于情节的跳跃性。小梁王打败杨再兴之后,武科场里并非没什么事,而是发生了“小梁王柴桂连败五杰”的故事,如果一一写来,艺术上雷同,索然无味,不如省略。有故事之处多说,没有故事之处尽量节省笔墨,是这一剪截手法的要领。

“无巧不成书”,此属误会手法。就是把具有偶然性的因素编织在一起,构成富于变化,饶有情趣的情节。如评书《向杲》里的一段:

向晟就在这个地方来回地遛:由北头遛到南头,再由南头转回来往北遛,每天就这在这地方转着。等走到庄公子住的胡同儿,自己就微微的探身往里看看,走到这儿就掉脸往里瞧瞧。他是每天如此,说话,可就有这么四五天的功夫了。

事有凑巧,这天向晟在胡同口儿外来回遛着,正赶上庄公子的管家买好,这小子也不知出去买什么去了,提着一包东西从外边回来。刚要进胡同啊,一眼就瞧见向晟了。

向晟在庄公子住的胡同外边来回遛,是一件事情;庄公子的管家买好从外面回来,是另外一件事情。两件事情碰到一起,庄公子管家买好就瞧见了向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寓必然于偶然,就是“无巧不成书”的“巧”。只有偶然性而没有必然性,则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只有必然性而没有偶然性,平铺直叙而已。俗语说的“哪壶不开提哪壶”,当然蕴含着一个“巧”字;其实,“哪壶开了提哪壶”,也蕴含着一个“巧”字。正确地把握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就能充分发挥“无巧不成书”的效用。

“说时迟,那时快。”评书《头请姚期》里说到邳彤跟姚期交手有那么一段:

只见邳彤催马拧枪奔了姚期,抖枪就扎,枪尖直奔姚期的哽嗓咽喉,姚期也不躲不闪,“蹲裆骑马式”往那儿一蹲,左胳膊往前一伸,左手握拳,右手的鞭搭在左胳膊腕上,使了个“霸王亮甲式”。刘秀在旁边儿这份儿着急啊!心说:“糟了!这是什么把式?‘狗熊耍扁担——挨揍的把式’啊!甭说邳彤用枪扎啊,就是人家用马一冲一撞也受不了啊!完了!姚皇兄非丧命在邳彤的枪下不可!”说时迟,那时快,眼瞧着邳彤的枪真扎来了,刘秀“哎哟”一声:“姚皇兄性命休矣!”一闭眼,准知道这回姚期完了。邳彤手中枪扎过来也藏着招哪,姚期要是让扎,那他就真扎呗;要是不让,那就抽枪变招。可是,姚期他真不躲不闪,那邳彤还真不扎,扎枪恶狠狠地奔了姚期,眼瞧着就要扎上了,姚期不躲是不躲,稳如泰山;要躲,急如风,快如电,“唰”的一声,两条腿就并到一处啦,往右边稍微一躲,邳彤的枪就扎空了!

邳彤大枪一扎,姚期巧妙一闪,间不容发,“那时快”嘛。但演员说到这儿,必须拉长时间,慢慢地把事情说个一清二楚,“说时迟”嘛!只有如此,才有助于渲染紧张气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听历史哪个软件好

推荐软件:喜马拉雅。

一、软件简介

喜马拉雅是一款深受用户喜爱的音频分享平台,涵盖了众多领域的音频内容,包括历史方面的音频节目。它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讲座、历史事件解读和历史人物传记等,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学习历史知识的途径。

二、历史内容质量高

喜马拉雅上的历史内容质量很高,很多节目都是由知名历史学者精心制作。用户可以通过收听这些节目,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背后的故事。此外,平台上还推出了很多原创历史作品,满足了用户对于高质量历史学习的需求。

三、用户体验良好

喜马拉雅的界面设计简洁明了,用户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想要收听的历史内容。同时,平台还提供了个性化的推荐功能,根据用户的收听历史和喜好,推荐相应的历史节目。此外,用户还可以设置定时关闭功能,方便在睡前或其他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收听历史内容。

四、跨平台使用便捷

喜马拉雅支持多种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用户可以在不同设备上随时随地收听历史内容。此外,它还支持离线下载功能,用户可以在有网络的时候下载需要的内容,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能收听。

综上所述,喜马拉雅是一款非常适合听历史的软件,其高质量的历史内容、良好的用户体验以及跨平台使用的便捷性,都使得它成为众多历史爱好者的首选。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