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小故事程门立雪)历史人物故事程门立雪100字 2025-02-08 07:20:58 0 0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有位进士叫杨时,他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放弃了高官厚禄,专程跑到河南拜程颢为师,虚心求学。程颢去世后,杨时仍然立志求学,又想去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当他们到达程家时,刚好遇上程老先生坐着闭目养神。两人一心求学,便恭恭敬敬站在门外,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了。两人不言不动,等了大半天。当程颐醒来时,看到杨时和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你们两位还在这里没走?”这时候,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表情。程门立雪由此而来。 程门立雪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程门立雪的整个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程门立雪”是一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它反映的是啥? 第一部分(简介) “程门立雪”的故事见于《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其原文是:“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即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这个故事又见于《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杨时传》,原文为:“(杨时、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第二部分(张岱观点) “程门立雪”的故事流传很广,成为历代学界佳话。 但不少图画在表现这个故事时,一般把程颐画成坐在室中,弟子杨时、游酢则站在门外,杨、游二人身上都落上了雪花。 实际上,这是与事实不符的误解。 张岱年先生曾专门撰文《辨程门立雪》,指出《二程集》中记载明说“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显然二子侍立是在室内,并非在门外。 认为二子立于门外,实出误会。张先生还说“伊川瞑目而坐,是在作气功”。 应该说,张岱年先生指出的是正确的。 人们将“程门立雪”传为美谈,本意是在宣扬师道尊严。 只是“立雪”二字并不恰当,好像是立在雪中,其实是立于下雪之时。 让杨、游二人久久侍立,以至门外雪深一尺,恐亦非程伊川的本意。 伊川说“贤辈尚在此乎”,是他并不知二子尚未离去。 中国古来有尊师的传统,程门立雪,人们也以之为尊敬老师的典故,因此,后世以此作为尊师的典范来教育后代。如元虞集《道园学古录》中就有“将车昔念于聚星,就业常容于立雪”的句子。 第三部分(静的功夫) 由此,我们会想起另外一个故事。 当年,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前去拜见达摩祖师。 当时,达摩祖师正在静修,那夜,先是下起小雨,后来变成大雪,慧可顶着雨雪,冒着严寒,在山洞外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 达摩祖师见他心诚意坚,于是就把衣钵传给他。 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禅宗讲顿悟,要求参禅者心静,心中万念俱无。 慧可能入静,并且达到一定的境界,所以达摩传给他衣钵。 程朱一派理学家讲求圣王之学,自认为是儒家道统的中兴大师,注重静坐、静修、诚、敬的内心修养功夫。 尤其是程颐,他可能从慧可立雪中悟到一定的道理,认为如果用主敬的方法代替佛道主静的方法,便很容易达到对伦理纲常的敬畏心,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并能真心实意地去履行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达到慎独的精神境界,以虔诚的心理专一于天理。 程颐一生都是以此为目标的,如他65岁时,被遣涪州编管,在前往涪州途中横渡汉江时,水很急,行至中流,船几乎要翻了,船中人吓得号哭起来,唯独程颐“正襟安坐如常”。 同船父老问他时,他回答道“心存诚敬尔”。 “敬”是程朱理学的一种内心修养功夫,让自己的注意力时时集中于道德理性,一心想着天理,使内心不为外物所累,情感的发生都能符合天理; “诚”则是通过持敬所要达到的纯然天理的状态和境界,“诚”时,人们心中只有天理,就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累了,心中的邪念也就不复存在了。 程颐时时处处使自己处于一种涵养内心的状态,尤其喜欢静坐,静坐时使自己的内心关注于天理,并逐渐达到纯然天理的境界,通过这种静态式的功夫完成内心的道德修养。 面对“中流舟几覆”的险情会显出一副超然神态的程颐,忘却了当时的处境,长期的内圣功夫使他的心中“只有天理的存在”了。 程颐还特别要学生们练“静敬”的功夫。 杨时、游酢二人侍立时,程颐是早知道的,自己之所以瞑目很久,也许是有意考验二人是否领悟到了静敬之道。 杨时、游酢果然不负众望,尤其是杨时,程颐非常赏识他,当杨时南归后,杨时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都相当高,史称“东南学者唯杨时为程氏正宗”。 元朝的谢应芳在一首诗中谈到杨时说:“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载道归东南,统绪赖不绝。” 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是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 故事讲的是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有一天去拜见宋代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屋里打坐。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程颐醒来。这时,天空开始下起大雪,两人也没有离开,而是继续恭敬地等候。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厚,杨时和游酢也变成了两个“雪人”。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杨时尊师重道的精神,也用来形容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你还想了解其他成语故事吗? 程门立雪是寓言故事还是还是历史故事? 程门立雪是历史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侯子雅言》的作者侯仲良,是程颐的内弟,对谁是尊师重道立雪程门的第一人,应该是更清楚、更明确,所以他把游酢放在前面,这就是证明游酢是"程门立雪"第一人的最有力的依据.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建阳县人游酢求学的故事。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