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十大著名历史故事_听十大著名历史故事的感受 2025-02-10 12:08:52 0 0 最值得听的历史故事?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十大真实的历史故事?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齐愍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郑州十大历史故事有哪些? 五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袁绍成为雄居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他自恃地广人众,兵多粮足,于建安四年,亲率步兵10万,骑兵2万,南下攻打许都。曹操被迫以两万的劣势兵力在郑州中牟的官渡与之相拒,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官渡之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先民们在郑州这块土地上争战杀伐,悲壮惨烈, 已经融汇进历史的长河中,叠藏在文典史籍里,也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在民间演绎。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眭多,以弱胜强的三大著名战例机(宫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之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袁绍击败了孔融公孙瓒等人,逐渐拥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雄居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他自恃地广人众,兵多粮足,意欲统一全国。遂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亲率步兵十万,骑兵两万南下,欲攻许昌。曹操兵少粮缺,被迫以两万兵力的绝对劣势在中牟官渡与之相拒。 面对实力对比十分悬殊的不利局面,曹操审时度势,充分吸纳部下的正确意见,利用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等有利因素,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于次年(公元200年)和袁军展开激战。曹军声东击西,救白马之围,设伏南坡,诛颜良、斩文丑,夜袭鸟巢,两次偷袭袁军后方,截其粮车,焚其粮。 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势全线出击,一举歼灭了袁军主力。袁绍仅率八百余骑逃回河北。此役曹操大获全胜,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一千多年的沧桑变化,官渡古战场的许多遗迹已被湮没,但至今仍有曹公垒、草场、汉井等留存。 六 潘岳轶事 “潘岳轶事”讲述的就是这位郑州美男子的轶闻趣事。“貌似潘安、才如子建”的潘安的故里在今郑州中牟县。 潘岳也叫潘安,字安仁,西晋人。民间喜欢称之为潘安而不是“安仁”,这里头有地方风俗的原因。中原人起名有不少单名名末尾用一个“安”字或一个“顺”宇,念的时候一定念作“安儿”、“顺儿”,舌尖往里一翘,加个儿话音,就显得格外的亲切,任你多高的身份,被这么一叫,立刻成为大家的宝贝。 潘安是个在西晋文学史上有名的人,与《文赋》作者陆机齐名,史称“潘陆”。梁钟嵘《诗品》将潘岳作品列为上品,并有“潘才如江”的赞语。潘岳此人可称“才貌双全”,而民间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貌。“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比宋玉,貌似潘安”。才华出众者可举出不同的例子,可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而天下第一美男子则非潘安莫属,如此舆论一律,足见我们这位郑州老乡的美名多么深入人心。郑州本来是盛产美女的,《诗经•郑风》有诗句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这里的姑娘像彩云那样绵连不绝,美丽多姿。这2500年前的郑州民歌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已经让我们兴奋不已,当我们又认识到潘安的价值时更是太长志气大长威风:郑州的小伙儿更漂亮!这是我们旅游界可以借题发挥大肆炒作的一个好题目、好素材。地方旅游部门的基本任务可以简单表述为两句话:一是当好警察,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一是当好导演,不断策划编导新的剧目,塑造地区整体形象,营造城市浪漫氛围,增强旅游吸引力,我们这些有导演职责的天下第一美男子的乡亲们如果不拿潘安做文章,把郑州搞得很浪漫很妙曼,却造成这一贵重资源的浪费流失,岂不被人数落?谁当郑州市旅游局局长不“启用”潘安,那他一定会被人讥笑为傻瓜蛋儿! 潘安到底多美?《晋书》没有详细的描写,但有比详细描写更高明的表现方法:“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这就是“掷果盈车”的故事,不堆砌辞藻,不乱戴桂冠,却十分到位地凸现了这位“大众情人”的民间地位、容貌标准和受欢迎的程度。潘安貌美,却不利用这个个人优势胡来,用情专一,与夫人杨氏感情很好,杨氏去世,潘安悲痛欲绝,做悼亡诗文,不经意之间成为名制,这些故事,对他当时在妇女界树立美好的形象得到一致认同一定起到了关键作用。也许以庙堂的观点和话语很难对潘安这个历史人物有什么不得了的评价,但是从江湖、从街巷、从民间的观点来看,潘安是一个应当认真回哞端详重新描摹图绘的形象。 七 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讲述了禅宗始祖达摩,云游四海,择嵩山而创立禅宗,足以说明郑州的魅力。达摩面壁十年,时间物化了影像,清晰地留在石壁上,那是身影,也是心影。至今达摩面壁的石洞仍在。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约3米,深约有,米。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洞前有一块紧凑的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达摩来到这里,就把这个天然石洞作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入定后,洞内静若无人,飞乌竟要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来。什么叫做“入定”呢? “入定”是指坐禅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难念,外界的一切,对他都没有于扰,这是形容高僧修禅的高度造诣。‘‘开定’’后,他就站起身来,活动一下四肢,锻炼一下身体,待倦怠恢复后继续坐禅。那时达摩的生活内容是:‘‘上班坐禅,困倦打拳,饥饿吃饭”。就这样,入定,开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面壁了l0年(或9年),后来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达摩在石洞里面壁l0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始至今日,遗址犹存。达摩面壁lo年的事迹,为历代人民所敬佩。寺僧们将影石开凿下来,放在寺内,瞻礼供养。明万历年间,人们在面壁洞外边建立了一座双柱单孔的石碑坊,前额刻‘‘默玄处”,后额刻“东来肇迹”。 清顾嗣立《面壁石》诗云: 一石独亭亭,中藏初祖形。千年神气在,何用著丹青。清道光年间,元吉在少林寺看罢达摩面壁影石以后,深有所感,随挥笔写了一首《面壁石赞》: 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 分明是个人,分明是个石。 石何石?面壁石。 人何人?面壁佛。 王孙面壁九年经,九年面壁祖佛成。 祖佛成,空全身。 全身精入石,灵石肖全形。 少林万古统宗门。 八 十三棍僧救唐王 在民间,还流传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唐嵩岳少林寺碑”有专门记载;电影《少林寺》名扬海外, 中国功夫走向世界,都得益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各霸一方,战乱连年不休。王世充霸占洛阳后,自立皇位,定国号为“郑”,封其侄儿王{二则为领兵大元帅。这叔侄二人终日东杀西战,民不聊生。那时候,洛阳城郊十五里的柏谷庄,有少林寺干亩田地,住着十三个有武艺的和尚,专管种田护园。一日,饲养牲口的和尚智守,听见有人在谷草垛后嘀嘀咕咕说,原来他们是青泥沱人,听说唐王那里年景好,在闯潼关逃荒要饭时,拾到上书“秦王之印”玉印一个。丢印的是一个被抓的郎中。智守 听完以后,把这夫妇带进庄院,让他俩把经过又说了—•遍。寺主僧志操,留下玉印,打发逃荒夫妇走后,十三武僧议论起来。说郎中可能是李世民。都说唐壬李渊父子办事顺天理和人情,关内五谷丰登,军队秋毫无犯。王世充自称皇帝,祸国殃民,实属蟊贼,要设法搭救那个郎中才是。最后上座僧善护决定,搭救李世民立即奔洛阳,十三人扮成挑柴汉子,混 在人群里。 来到“禁地”洛阳监狱那里,在距监狱门口不远的地方,正好碰上一个巡逻禁卒走来。普胜来个猛虎跳涧势,飞上去卡住了禁卒的喉咙,像提小鸡一样,毫无声息的将那个禁卒提到僻静之处,昙宗得到钥匙,又将那总管捆了手脚,嘴里填上东西,推到墙角暗处,昙宗开了监门,背起李世民跑出内监,智守、普胜紧紧跟上,三人一起离开了“禁地”。他们当即拿定主意:一不做,二不休.于脆兵分两路,一路护送李世民出城,到洛阳桥头相等;一路人去捉贼子王仁则。在善扩带领下,昙宗、明嵩、善护等五人,穿过伊洛街口, 见星光下三四个郑兵在一座高楼前游荡,便抓住其中一个让他领到王仁则院前,又想办法打开了房门。屋内的王/二则正*淫—女子,忽见有人进屋,劈头就是一剑,昙宗来个金沙飞掌,拨过来剑,闪进屋中,两人就在屋内相斗起来。几个回合。昙宗伸手抓起一泡菜缸上的石磨照着王仁则砸去,只听“啊呀”一声,王{二则倒在地上。昙宗一脚踏在王仁则身上,让姑娘开门、点灯。明嵩进到屋里.用绳子将王仁则—绑,昙宗像扛粮食袋子似的,往肩头一放,五个僧人一同赶往洛阳桥。再说志操他们,在官马棚牵了十四匹战马,把李世民扶上马,破门来到洛阳桥头等候。昙宗扛着王仁则来到桥头,翻身上马,用胳膊夹着王仁则,十四匹战马直向西而去。不远遇见了李世民的唐营兵将,十三个少林和尚,把俘虏到的郑将王仁则和那块玉印,一并交给了李世民,便得胜回柏谷庄去了。唐王李世民当了大唐皇帝之后,便封昙宗为大将军,其他十二个和尚因不愿做官,各自云游四方去了。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九 武则天封嵩山 近几年的影视制作,演义则天女皇的故事成了一种时髦。古代帝王登山朝拜大多数去的是泰山,惟独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武则天封嵩山”的故事,记述了她和嵩山的难解之缘。她年近八旬时,又登嵩山,在那里向上苍投下除罪金简一通,祈求神灵宽恕自己的过错,流露出一位杰出而复杂的女人的内心恐惧。这通金简现在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中国的历代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等多达七十二个帝王。登山封禅去的都是泰山。惟独唐代女皇武则天独树一 帜,登山封禅不封泰山而封嵩山。 女皇武则天曾10次登嵩山。唐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5年)武则天登嵩山,改嵩山为神岳,封其为天中王,配有天灵妃。武后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她在嵩山峻极峰建筑登封坛,次年,又登嵩山峻极峰,加封中岳封天中王为天中皇帝,天灵妃为天中皇后并在峻极峰的东南边立碑一通。碑文的内容是武则天的自我歌功颂德,名日“大周井中述志碑”,并在县城以西万羊岗建筑祭坛,举行祭祀少室典礼,同年又在嵩阳书院前建筑坛,封中岳后在这里接受群臣的朝贺。一番庆典之后又到阳城游乐揽胜。为了纪念封中岳这一盛大典礼,当年,武则天令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当年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元年”,后又改为“万岁通天元年”。到了公元700年.武则天再次携群臣在嵩山峻极峰投金简一通,内容为:“上言大周国主武望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名塑罪名。”之后,又携文武百官到石淙河欢宴。现石淙河已是旅游胜地。1982年5月,登封一采药农民捡到武则天当年投下的金简,这为研究武则天封嵩山提供了“黄金佐证”。金简现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十 郭守敬测天 元代的大科学家郭守敬,在三年里研制出13种天文仪器。“郭守敬测天”讲述的是郭守敬在郑州登封告成筑观星台测天象的故事。他制作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比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布的“格里高利历”早三百年。郭守敬计算出的回归年是365.2425,合今天是365天5时49分12秒。与今天人类所知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 元朝的郭守敬(1231年一一1316年)字若思,河北邢台人。自幼“巧思绝人”,一生之中勇于实践和革新,在水利学、天文学和数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兼任知太史院事(官名)的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奏本,建议修订历法,他还说道:“修订历法的根本方法,在于做广泛的天文气象测验。” 元世祖令他和王恂等主持历法改革工作。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为此,他用3年时间制作出十余件天文仪器,并向监候官们说明天文观测的目的、方法和要求,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7个天象观测站,为编制新的历法而搜集着各种天文气象资料。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郭守敬招募匠工,按照他的建台设计方案,率众在“周公测景台”旁,动工建造自己的“观星台”。工匠们夜以继日,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建成了。与此同时,郭守敬还呕心沥血地研制和革新天文仪器。先后制造了简仪、仰仪、候极仪、高表、悬正仪等观测天象的仪器,除了自己应用外,并推广到全国各站去。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郭守敬的《授时历》颁行天下,各地司农官积极推广,农民群众使用后拍手叫好。据《元史•天文志》上说,“从此,八十年间,司天文官遵而用之”,没有发生过差错。《授时历》竟准确到这种程度,实在令人敬佩!他们计算的以365.2425日为一年,合今天是365日5时49分12秒,经现代天文学家鉴定,它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授时历》与当今世界各国通用的阳历(即格里高利历)完全一致,但“格历”比它却晚了300年。 关于司马懿的历史典故? 1、装病拒曹 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司马懿得知消息后,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不愿意屈节侍奉他。 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秘密派人在夜间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 夜静更深时,那人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 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 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 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 司马懿还在做曹操的谋臣时,曹操对他极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为是马超一家便杀了马超的父亲。 司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马,而“槽”谐音“曹”,“三马同槽”正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曹操感到这是一个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来,对他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做人臣的人,将来必定会干预我们的朝政家事。” 但曹丕后来十分信任司马懿,并没有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后来,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马氏父子三人相继专嬗曹魏朝政。 3、老妻拒食 司马懿晚年宠爱柏夫人,连张春华都很难有机会见到司马懿。司马懿生病卧床,张春华前去探望病情。 司马懿说:“老东西真讨厌,哪用得着烦劳你出来呢!”张春华因此羞惭怨恨,于是拒绝进食,想要自杀,她的几个孩子也都不吃饭。 司马懿惊恐而赔礼道歉,张春华才停止绝食。司马懿出来后对别人说:“老东西不值得可惜,只是担心苦了我的好儿子们罢了。”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