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李集历史故事-睢宁李集名人

徐州市睢宁县李集镇有什么古代历史吗?

秦以前,李集周围方圆百里尽为湖泽,秦时因开挖“潼河”泄洪,始称“潼泽”,西汉时改为“潼滤”,安史之乱时,山西曲沃人迁陡至此,且王姓人众,于唐乾元三年更名为“王集”。元初经商潘姓势力渐盛,改称“潘王集”。明嘉靖年间,山西洪洞县李氏三兄弟携巨资至此经商发家成旺族,遂改为“大李集”并延用至今。民国17年(1928年)改称三山市。商业活动盛极一时,扬名南北,素有“小上海”、“小南京”之誉。民国33年前后,泗灵睢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置李集区、李集市。1949年仍为李集区,1957年撤区并乡为李集乡。1958年改为李集人民公社,1983年复称李集乡,1987年改为李集镇。

睢宁县李集历史故事-睢宁李集名人

为了争夺集名和市面,三家明争暗斗,姓王的和姓潘的联合起来对付姓李的,以便继续维护“潘王”集名,保护自己的财势。

当时姓王的便准备了些银两和土特产来到姓潘家里密谋,要姓潘的到县里打点打点。这天晚上,天漆黑一团,姓潘的一行人刚出集镇几里,见路旁的坟堆边闪动着不少青面獠牙的小鬼,而且都在唠叨着“明天赶李集”、“明天赶李集”,几个人不禁心惊胆战,再往前走,仍然是如此,一连走了十几里路都是小鬼们说着“赶李集”。姓潘的人一想,连小鬼都承认是李集,我们还告、还送有什么用?这是天意。便吓得屁滚尿流地跑回家了。原来,这是姓李的派人装扮成鬼,先从心理上攻破对方。

姓王的倒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天下哪里有鬼,这事关今后子孙万代,怎可不争?便又依着势力和钱财,到县里打官司。幸好县官还算不是糊涂,于是第二天穿着青衣青帽,前往当时街市进行微服私访。

这一天风和日丽,正是一年一度阴历正月初九地庵庙会,由于这是李集镇最大的庙会,盛况空前。离集镇十余里的路上都是赶庙会的人,有的是挑担做生意的商人,有的是坐车骑马的公子、老爷,而更多的还是要饭的穷人和治病求神的贫困百姓。县令一路问人:“大家到何处去?”都说:“咱们赶大李集的庙会,怎么你还不知道?”说赶“潘王集”的仅十有一、二,而且那些有钱人对这位穿便衣的县官理也不理。这样一来,县官在心里有了谱。

后来县官到了庙会上,又问大家:“你们知道这是潘王集还是大李集?”“是大李集”,叫大李集的喊声响成一片。潘、王两家哪里知道是姓李的已经拢络了“花头”(要饭的领头人)来带头干的,故而拥护叫大李集的喊声响成一片。

于是县官在衙役们的引领下,走向庙会搭的戏台,当场宣布:“根据民心民意,此地集市就叫‘大李集’吧。”台下呼声一片,拍手叫好。

后来姓潘的迁走了很远很远,姓王的被迫住在李集镇的四周,以待时机,从四面围攻。故此有了李集镇而无姓潘的村庄,只有围绕四周的一里王、二里王、三里王、四里王、五里王、王点、王址、王铺、王柳圩等王姓村庄。

李集在清朝中后期,随着集市贸易的不断繁荣昌盛,睢人又称之为大李集并美誉为小南京,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之地。有一首民谣就是人们想往大李集的真实写照:“小红孩,挎竹篮。挎的什么?挎的红鸡蛋哩!你怎么不吃呢?没有柴火烧啊!你不能爬树折吗?怕戳毁大红袄哩!不能叫你媳妇补吗?媳妇死啦。死在哪儿啦?死在锅门前啦。埋在哪儿啦?埋在山后坡啦。黑牛角黄牛角,一直哭到太阳落。黑牛蹄黄牛蹄,一直哭到大李集。”

徐州市睢宁县李集中学?

简介:江苏省睢宁县李集中学,江苏省省级重点中学。2012年4月,李集中学顺利通过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评审。该校创办于1 952年,坐落在素有”小南京”美誉的江苏省睢宁县李集镇,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学校占地140余亩,现有6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0余人,教职工近30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120余人。 学校环境舒适典雅,教育教学设施臻于一流。校园柏松夹道、小桥流水、长廊古亭,假山喷泉、绿地花圃,古朴靓丽。雄伟教学楼、壮观实验楼,曲廊相连,遥相呼应;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服务区,区区分明,错落有致;图书馆、标准化实验室、校园网络中心雄踞其间。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睢宁邱集的位置?

邱集镇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距睢宁县城13公里,镇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8′,北纬33°48′。东接睢宁县凌城镇,南与安徽泗县交界,西与官山镇毗邻,北靠高作镇。


邱集镇位于睢宁县南大门,交通便利。宁徐一级公路横穿镇域北部,官凌路横穿镇域东南,高邱路、睢骆路自北向南贯通镇域。官凌路、高邱路、睢骆路经过邱集镇区,使镇区对外交通联系极其便利。睢骆路南至安徽骆庙镇,北通睢宁县城,高邱路向北直达宁徐一级公路。


徐沙河从镇域北侧穿过,镇域内另有老龙河、新龙河、小睢河和西渭河四条河流。

睢宁县2016年至2019年李集高中校长叫啥名字?

只说重点: 睢宁县李集高中2016年至2019年校长, 是郭同芳。

可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以学校的说法为准。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