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肢体语言表演历史故事)用肢体语言表演历史故事的好处

肢体语言的历史?

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指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姿势等非言语交流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态度的一种沟通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开始,与其他语言形式一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变。

以下是肢体语言发展的一些关键时期:

1. 远古时期:早期人类通过肢体动作、表情和手势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原始的肢体语言。这些肢体语言帮助古人类传达简单的信息,如食物、危险等。

2. 古代文明: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中,肢体语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古罗马剧场,演员们通过手势和姿势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图,这些手势称为“手势语”(cheironomy)。

3. 中世纪:在欧洲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宗教仪式和布道中使用了大量的肢体语言。例如,神职人员使用特定的手势来祝福、画十字架等。

4. 近代:随着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艺术的发展,肢体语言在舞台表演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此外,从19世纪开始,研究者们对肢体语言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5. 当代:到了20世纪,肢体语言成为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对象。研究者们发现,尽管不同文化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肢体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共性。如今,肢体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肢体语言作为一种原始的沟通方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中,肢体语言都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信息、表达情感和建立关系的作用。

王郎卧冰的典故?

“王朗卧冰”说的是有一个叫古时候有个叫王朗的年轻人,父亲病危,临死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喝一碗鱼汤,可正是寒冬腊月,天寒地冻的,河都冻住了,哪能捞到鱼啊,王朗听了就跑到河面的冰上,脱了衣服,用自己的身体硬把冰给焐化了,鱼儿跳出了水面,王朗就捞到了鱼。故事虽然夸张,但讲的是一个大孝子的故事。

人类是什么时候结束了用手身体来测量的历史?

 很早以前,人们以人体作为标准确定度量长度的单位。

      三千多年前,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公元前6世纪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长度单位1呎。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1000双步定为1哩。

      公元8世纪末,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把他一只脚长定为1呎。

      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呎。

(用肢体语言表演历史故事)用肢体语言表演历史故事的好处

        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海谢茵进行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2074督亚士(法国古尺).米尺采用十进制,长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年,17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尺,并用铂金做成长1020毫米,宽和高各为20毫米的X型标准尺,

        在尺的中间面的两端各刻三条线,在0摄氏度时,其中两条线的距离恰好为1米.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在变化,因此米尺也不够准确;另外,国际米

尺原型在刻画上也存在着缺陷,影响了米尺的准确性.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大会上,决议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波长的1650763.73倍作为米.这种光米.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如果用它来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误差不超过1。

        最初是以具体实物测量,如国王的手跨长、脚长等,所以英寸叫foot。在19世纪法国人制作了一把标准米尺,铂铱合金制成,以子午线长度的4千万分之一订为一米,但标准尺会有热胀冷缩现象,也会被腐蚀。故现在采用激光测距,科学上有游标卡尺、螺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