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实说话的历史故事)用事实说话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2025-02-15 09:01:04 0 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两个事实论据? 1.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败给了吴王夫差。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打败了吴国。相反吴王夫差生活安逸,沉迷于酒肉与美色中,最终亡国。(正反例子) 2.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遭受了宫刑之辱,写出了《史记》 。(正面例子) 3.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不向命运低头,扼制命运的咽喉,成为不朽的音乐家。(正面例子) 4.海伦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又聋又哑,但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正面例子) 5.刘备的儿子刘禅继承王位后,不思进取,整天过着安逸的生活,最后被魏国灭亡。最可悲的是被俘虏以后乐不思蜀,忘记了亡国之痛。(反面例子) 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例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事例: 一、孟母三迁 代孟子之所以成大器,这是与孟母给其创造的环境、条件有直接关系。孟母择邻而居,三次搬家的故事可能我们都记着吧,孟轲在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相依为命。起初,家离一处公墓不远,小孟轲看了一些送葬人的情景,自己就模仿起来,成天在沙地上埋棺筑墓。 孟母看到这样环境对孩子不利,就迁之到了一个集镇。小孟轲又学着小商贩的叫卖吆喝声,孟母只好搬家,搬之一个学校附近。孟轲模仿了学校孩子们礼貌待人等文雅礼仪,孟母放心地说:“这里才是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 孟轲上学后,有点贪玩,学习长进不大,孟母知道后,拿剪刀就剪断了织机上的线,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机上的线,布就织不成了一样,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有成为供人使唤的下人”。孟轲从此发奋苦读,并拜孔子、孙子的学生为师,后来成为儒家的一代宗师。 历史上有哪些学以致用的例子? 一、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 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二、福州大中寺有名老和尚,他有三位弟子。三个僧徒都到外面去行脚修行,现在回来了。一徒在都城习得诗文,一徒从诸长者学得经论,只有神赞什么也没学到。于是神赞遭老僧嫌弃,使为杂役。 一天,神赞在澡堂帮老师擦背,边说,“庙虽好,可庙里的佛不行。”老师回过头来,神赞又说,“佛虽然不行,可是还有光。” 有一日,老师在窗下默诵经文,一只野蜂想飞出去,没头没脑地乱撞纸窗。神赞见此情形,便说:“房子这么打,有门洞开,不从空处出,偏撞纸窗,白费力气。”并作一偈道:“不肯出空门,投窗是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时才出头。” 于是老师说:“你小子所言,另有一番气度,一定逢得名师,快快道来。”神赞于是把在百丈和尚门下修行悟道的经历讲了一遍。僧师心生羞愧,乞教于神赞,面流喜泪:“老僧到这般年岁才识到禅宗真诀。”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三、齐国有一个名叫田仲的人,自命清高,不愿与达官贵人为伍而隐居乡间,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 宋国有个叫屈谷的人至田仲那里去见他,对他说:“我是个庄稼人,没有什么别的本事,只会干农活,特别是在种葫芦很有方法。现在,我有一个大葫芦。它不仅坚硬得像石头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至于葫芦里面没有空隙。这是我特意留下来的一只大葫芦,我想把它送给您。” 田仲听后,对屈谷说:“葫芦嫩的时候可以吃,老了不吃的时候,它最大的的用途就是盛放东西。现在你的这个葫芦虽然很大,然而它不仅皮厚,没有空隙,而且坚硬得不能剖开,像这样的葫芦既不能装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么用处呢?” 屈谷说:“先生说得对极了,我马上把它扔掉。不过先生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您虽然是不仰仗别人而活着,但是您隐居在此,空有满脑子的学问和浑身的本领,却对国家没有一点用处,您同我刚才说的那个葫芦不是一样吗?” 如果一个人不将自己的本领贡献给国家、社会,仅仅只是在那笑傲山林,就算他有高洁的名声,但实质上这种处世之道并不明智 。到头来,他的智慧与贡献还远不及那位种田的农夫屈谷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