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历史名人故事_经典中国历史名人故事摘抄 2025-02-20 05:19:38 0 0 历史名人故事有哪些? 1、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官禄布村人,1851年1月11号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率众起义,国号称太平天国。 2、詹天佑--{1861--1919年},爱国铁路工程师,南海人,1873年考取第一批留学幼童生赴美学习。 3、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丹灶苏村人。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 4、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曾用中山憔笔名故雅称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翠亨村人。领导辛亥革命。 有关和的历史名言故事? 1.霍去病倒看北斗 古人早就发现,越往北走,北极星就升得越高,当然北斗星也会同样升得越高。他们想,如果再往北走,北斗星会不会高过头顶,向南偏去?这是完全可能的,也真有人看到过这种景象,下面我给朋友们讲一个“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 霍去病是西汉年间的一位大将,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另一位史称“不败将军”卫青的外甥。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对汉朝边境进行掠夺。霍去病18岁时,被派遣领兵北征匈奴,他率领800名骑兵冲入敌阵,一气斩杀匈奴兵两千多人,生擒匈奴单于的叔父,威名勇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两千五百户冠军侯。 几次胜仗后,匈奴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遥远的大沙漠以北地区。公元前120年的秋天,一万多匈奴骑兵又向南进犯,深入到右北平地区(今河北北部一带)烧杀抢掠,汉朝边民上千人死于匈奴铁骑之下。于是汉武帝决定远征漠北,彻底消灭匈奴军队。 这年,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以及步兵辎重队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霍去病率军从代郡(今山西代县),出发,在大沙漠地带纵横驰骋,行军两千多里,终于捕捉到敌军主力。于是霍去病指挥汉军发动猛攻,一场激战开始,长枪象稻草一样折断,莽莽草原,弃尸累累,山河变色,日月无光。几天血战之后,汉军终于胜利。这场战役,歼敌七万名,匈奴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去病率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德尔山或杭爱山)。为庆祝这次战役的胜利,霍去病率众在狼居胥山顶积土增山,举行祭天封礼。 晚上他在营外散步,抬头仰望北斗时,吃惊地发现,北斗七星已经越过天顶,偏向南方了。他第一次看到倒置的北斗七星图案,第一眼几乎都没认出来,他赶忙招呼将士们一同观看,大家都对这奇特的景象啧啧称奇,觉得天圆如盖,地方似棋,宇宙奥妙,不可尽言。随后,霍去病又在附近的姑衍山举行祭地禅礼,并登临北海(今贝加尔湖),刻了一块记功碑,埋在那里,然后凯旋还朝。这就是“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可惜霍去病回朝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年仅24岁。这位军事天才不讲享受,一生为戍边事业奋斗,他有两句名言流传至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贝加尔湖的纬度大约是北纬55_,北斗星上中天时就已转向南天了。这对于生长在中原地区的人们来说,确实算个稀奇事。唐代的刘商在《胡笳十八拍》诗中写道:“怪得春风不来久,胡中风土无花柳,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也是在感叹这种景象 历史名人忠诚事迹? 申包胥,事迹介绍: 春秋时代是“乱臣贼子”迭出的时代,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涌现出申包胥这样一个执着、忘我的爱国忠臣,正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个那个时代,更照亮了中国历史。 当好友伍子胥言“我必覆楚”时,申包胥则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申包胥没有阻止伍子胥实现他的“义”,而是去践行一个更大的“义”——对国家的忠诚。 在楚国国都陷落、昭王出奔,申包胥“不受命”就一个人来到秦国请求援助 “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蹠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秦哀公没有立即答应,于是“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终于打动了“素沉湎,不恤国事”的秦哀公。可见,申包胥对于国家的忠诚是执着而又热烈的,到了完全不顾自己生死的地步。 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兴楚成功后,申包胥简单的以“非为身、非为名、非卖勇”婉拒昭王的赏赐并退隐。从申包胥先前的作为来看,断不会贪图名利,且楚昭王是一个较为贤明仁善的君王,申包胥功成身退,可知不是出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原因,而是出于真心。这表明申包胥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尽自己的一份职责,是出于对祖国的真心的忠诚。而在时隔近三十年后,又不辞劳苦出使越国,为越国灭吴做出了贡献。 在那个“礼乐崩坏”,臣弑君、子弑父的时代,在那个各国人才为了自己的恩怨或者施展抱负纷纷游走他国的年代,申包胥始终尽忠于自己的祖国——楚国,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忠”的涵义,为后世确立了一个忠臣的典范。 10个笑到抽筋的笑话古代文人故事? 1、曹操家宴,两个小妾为争宠打了起来,曹操大怒:你们同归于尽吧!突然一将兵闪了出来:末将于禁,多谢丞相赏赐。 2、武官在城中巡夜。有个人犯了宵禁,被武官捉住。这人自称是书生,与同学研习功课,因此回来晚了。武官说:“你既说自己是书生,我且考你一考。”书生:“您请出题。”武官开始思考。时间过了很久。武官:“哼,便宜了你,今天恰好没题。” 3、书生租了一间僧房来读书。结果每天都出去游玩,一玩就是一整天。终于有一天,书生喊书童:“取书来!”书童去找僧人借了一本《昭明文选》。 书生看了看:“太低太低!” 书童又拿来《汉书》。 书生:“低!” 书童又拿来《史记》。 书生:“还是低!” 僧人惊诧不已,前来问他:“此三部书学问甚高,熟读其一,足称饱学。足下俱都嫌低,真乃大才啊!”书生:“你说啥呢?我要睡觉,取书作枕头。” 4、北宋大词人秦少游常常以自己的胡须多而美引以自豪。 有一次,他特意借用《论语·子罕》中的一句话,向苏东坡炫耀说:“君子多乎(胡)哉?” 苏东坡立即应声回答说:“小人樊(繁)须也!”正好借用了《论语·子路》中的原话。 这一问一答,令当时在座的人个个笑得不亦乐乎。 5、有一个员外宴请家教书先生,搞的全是素菜,仅一盘豆腐好点,先生也只吃豆腐。 员外问:“你怎么不吃其它菜?”先生:“豆腐是我的命。”员外牢记在心。没多久,员外又宴请先生,搞的全是大鱼大肉,仅一盘豆腐是素菜,放在先生面前。可先生只吃鱼和肉,就是不动豆腐一筷子。员外问:“先生,豆腐是你的命,你怎么不吃呢?” 先生:“今天见到大鱼大肉,我不要命了。” 6、洪稚存因为说话得罪权贵,被朝廷判处死刑。斩首前,亲友们纷纷到狱中探望、哀哭,洪稚存倒反过来竭力安慰他们,还随口吟咏一首七绝,末后两句是:“丈夫自信头颅好,须为朝廷吃一刀。” 7、包青天夫人难产,包大人和展护卫急匆匆赶到医院。 医生问:“你是保大人还是。。。。” 展护卫忙说:“这当然是包大人了!” 医生点点头,然后问包大人:“你保证吗?” 包大人连连点头:“我包拯!” 于是,包青天自此后继无人。 8、话说刘,关,张,在桃园结拜为异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刚说完,张飞突发心脏病猝死,刘备和关羽愣了一会,关羽问:大哥,三弟呢?刘备说:三弟?谁是三弟?不一直是咱们俩吗? 9、临别之际师父送我一枚锦囊,并嘱咐我紧要关头再打开。隔年,大军压境,城内人心涣散。麻爪的我突然想起师傅曾赐我锦囊。将其打开只见上书八个大字:“你现在一定很着急”。我惊声叹道:“准!” 讲述历史人物故事? 1、破瓮救友: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2、诚信卖马 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有肺病。司马光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这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 管家笑了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呀?我们卖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说出来!”司马光可不认同管家这种看法,对他说:“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得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管家听后惭愧极了。 3、藏书故实 司马光家藏书富,居洛阳时,买田20亩,建“独乐园”,藏文史书籍万余卷。又置“读书堂”,辟精善之本5000卷,又得神宗赐书2400卷,以资著述。 善保护图书,每年二伏至重阳间,在天气晴朗之日,设案以曝书籍。桌案洁净,铺以茵缛,然户端坐看书。阅书时,不以空手捧书,唯恐手汗渍湿。藏书几十年,其书仍新如手未触一样。 4、入木三分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5、书成换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 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