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两汉的故事

两汉时期文化名人故事?

1、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2.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名人 两汉的故事

楚汉之争爆发之后,关中首当其冲,随后楚汉在荥阳僵持,男子几乎全部被发配到前线。

公元前205年,由于土地无人耕种,关中发生大面积饥荒,米价上涨到1万钱1斛,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

当时汉王刘邦占据关中,萧何命令老百姓迁居到巴蜀、汉中躲避饥荒。

宣曲任氏这时开始高价贩卖储存的粮食,许多世家大族争抢拿着金银珠宝去换粮食。

最后,这些金银珠宝全部落入了宣曲任氏之手。

后来,任氏成为汉朝初年首屈一指的大富豪,一连几代人蝉联首富宝座。

汉朝时期在杭州发生的故事?

汉朝时期杭州发生2个故事

故事一:西汉初年,首席宰相是在平定吕氏叛乱中立有大功的右丞相周勃,副宰相左丞相阵平与张良齐名的谋士。有一天,汉文帝在上朝时问周勃,每年国家判的案子有多少?钱粮收入有多少?周勃答不出,汉文帝转过头问陈平,陈平即说去问对应管事的,汉文帝说,既然每项工作都有具体负责人,那你作为宰相的工作又是什么呢,周勃说,宰相工作是统辖全局,不能事必躬亲人,因小失大,汉文帝听后连连称善。

故事二:西汉中期,当时的宰相邴吉出巡,对路旁因斗殴杀死的人看都不看,看到地里的牛喘气却关心不停,人们很不理解,死了人你不关心,却关心一头牛,邴吉回答,路边斗殴死人,是普通的刑事案件,会有官员处理就足够了,犯不着宰相出面,而牛喘卡人天气太热,本是不该热季节,说明天气反常,农时失调,要未雨绸缪,安排解决方案,这才是宰相应该关心的。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