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小故事短一些)古代历史故事短一些东施效颦 2025-02-21 15:18:46 0 0 关于人和的故事简短历史? 人和,作为中国的一个古代部落,他们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神话传说。以下是一个关于人和的简短历史。 人和,也被称为女娲氏,生活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这个部落因崇拜女娲神而命名,女娲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神。 传说,女娲创造了人类,她用泥土捏出了第一个男人和女人,然后使用绳子沾上泥浆,将它挥动,创造出了成千上万的人类。因此,人和部落认为女娲是他们的始祖。 在这个部落里,人们过着狩猎、采集和农耕相结合的生活。他们居住在洞穴、草屋或者树屋里,穿着兽皮和树叶制成的衣服。人和部落以氏族为单位,由酋长和巫师领导。 人和部落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崇拜自然和祖先,认为万物有灵。女娲神是他们最重要的神祇,他们通过祭祀、舞蹈和歌曲来表达对神的敬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和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与其他部落交流融合,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族。华夏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主要居民,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人和部落的故事已经距今久远,但这些传说和神话仍然在华夏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时至今日,女娲造人的故事仍然被人们所传颂,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创造力。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一、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 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二、指鹿为马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使用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三、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四、背水一战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绵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五、负荆请罪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劳苦功高,为赵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他命车夫把车驾到路中,丝毫不给蔺相如空隙,蔺相如却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 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 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中国古代历史搞笑小故事两三分钟? 踏扁葫芦的故事! 这个踏扁葫芦的故事也是非常的好笑,话说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家酒店当时这家酒店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叫做凡是来买酒吃酒的人,只要说他的酒是酸的,那么就会被他绑在木柱上接受惩罚,这一天有一个道士背着一个大葫芦前来买酒,当他看见绑在柱子上的一个人后就非常的不解,于是他就向店家打听故事的缘由,店家把这个事情的缘由给他讲清楚之后,这个道士就说:请给我一杯尝一下,最后这个店家就给这个道士拿上了一瓶酒,这个道士只喝了一口就撒腿便跑,这个店家看见这个道士没有说他的酒酸,于是就非常的高兴,没事就对着这个道士大喊:你忘了你的葫芦了!只听见这个道士边跑边说“我不要了,你留着踏扁它,做醋的招牌吧!” 1948年11月4日,南京的蒋某人亲自下令第七兵团所属第100军开赴海州,与原驻那里的第44军一起,统归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指挥,固守海州及连云港地区。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命令,因为第44军就算孤悬一隅,穷途末路时也完全可以通过连云港从海上逃跑,增援毫无意义。 (川军王瓒绪) 离谱的事继续发生,结果第二天朝令夕改,通知第100军停止前进,同时命令第九绥靖区和第44军放弃海州,从陆路向徐州收缩,其结果就是,把原本不在粟裕歼敌计划中的一个军也送到华野嘴边。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等待这个军的到来,黄百韬在新安镇整整呆了两天,也是足以致命的两天。 第100军就是原来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时任军长黄埔四期周至道,济南战役使其战力大损。而第44军则是逐渐“中央化”的川军,抗战期间先后隶属于第五和第九战区,1946年改称为整编第44师,隶属于李延年绥区担负警备任务。1948年9月恢复军级番号,时任军长王泽浚,特别注意,这家伙有些来头,是四川军阀王瓒绪的次子。妥妥的军阀二代。 (黄百韬) 本来黄兵团只辖第25、第63和第64等三个军,第100军被调入后也无碍大局,因为这四个军距离兵团部所在地新安镇均不过2、30里路,一声令下就可以向徐州开拔。然而第九绥靖区和第44军的“转进”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他们的姗姗来迟活活拖死了第七兵团,成为“因小失大”的典型范例。 因为李延年所部的撤退根本不算是一次军事行动,而完全是一座城市的“搬迁”!根据撤离计划,除财政、盐务部门等少数人员乘船直接去上海外,其它所有行政单位、学校、地方武装、绥靖区司令部机关,全体需要步行跟随第44军西撤,队伍浩浩荡荡,行军慢慢腾腾,而几十公里外的黄百韬则是望眼欲穿。 (第九绥靖区李延年) 关于第44军也划归七兵团指挥,并且跟随黄百韬一起撤往徐州的命令,是由刘峙转达的。本来,黄百韬在徐州参加完军事会议后,11月4日的深夜就赶回新安镇,紧急部署各军西撤,到11月5日的晚上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只待命令到达就开始跑路,然而就在这个晚上,刘峙不让走的电话来了。 黄百韬情绪一度失控,兵贵神速是基本的道理,他在电话里大声质问总司令刘峙:“第九绥靖区究竟何时到达新安镇?本兵团究竟何时才能撤退”?刘峙哼哼叽叽给不出具体时间,只是一味要求等待,黄百韬气得摔了电话,可是又不敢不等。作为杂牌将领,黄百韬深知抗命的后果,否则后患无穷。 (第44军王泽浚) 整个11月6日黄百韬都是在抓狂和不安中度过的,他搞不明白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军害得整个兵团傻等,到11月7日天快亮时,允许第七兵团西撤的命令仍然没有到达,黄百韬决定不再等了,下令非战斗人员凌晨6时乘车出发。然后,这位兵团司令官开始在指挥部里大喊大叫,不停地询问第44军到了哪里,还有多久能到达新安镇?参谋和副官们面面相觑。 终于在11月7日中午,黄百韬等来了祖宗一般的王泽浚44军,于是第七兵团大逃亡一般撒丫子向徐州跑路,当天下午赶到运河东岸,各军乱七八糟开始过河,11月8日兵团部到达运河西岸的碾庄圩,一个晴天霹雳传来:拂晓时分断后的第63军已经遭到攻击,华野来了!次日,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占领曹八集,那是撤往徐州的必经之路,从这一刻起,黄百韬兵团的下场就已经注定了。 (黄百韬) 让我们看看这两天的时间有多么的惊险:华东野战军主力11月6日起开始南下(淮海战役开始日),11月8日上午第三绥靖区张、何两位将军起义,因此华野各纵队得以迅速从正面通过贾汪、台儿庄防区,经过一昼夜强行军和紧急部署,至11月9日完成对敌黄百韬兵团的拦截与合围。而如果黄百韬11月5日能够出发,11月9日将会到达徐州东郊,那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战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而这一切的发生,源于蒋军“因小失大”的习惯性作风,源于11月5日晚刘峙那道荒诞的命令,十几天后,黄百韬毙命前的“三不解”第一条就是:“我为什么要在新安镇等44军两天”?而他辛辛苦苦等来的第44军,也很快全军覆灭,中将军长王泽浚被华野生俘。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形势图)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