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子讲三个历史故事-给儿子讲三个历史故事视频

适合孩子听的有趣的历史故事人物?

张献忠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后两句才是核心,并不是道济和尚为自己吃肉喝酒找的借口。

但这句话还有个背后的故事。也是关于张献忠的。在张献忠攻打渝城的时候,他在一个破旧的寺庙里抓住了一群僧人,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他想到了一个侮辱僧人的方式。因为僧人都是受戒条吃素的,所以他就想让这些和尚破戒吃肉喝酒,对于僧人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件非常为难的事情,有些僧人更是宁死也不破戒,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叫做破山的僧人对张献忠说:“要我吃肉喝酒可以,但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放过其他人,也不要去屠城。"张献忠觉得和尚吃肉喝酒很有意思,于是就答应了他的条件。于是边吃肉喝酒,一边说出了那句非常经典的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10岁孩子必听历史故事?

凿壁借光

从前有个叫匡衡的人,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没钱上学,跟亲戚学会了认字看书。 长大后,匡衡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只能利用晚上来看书。可是他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邻居家的灯光就透过来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最终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十三个儿子的神话故事?

古时候有个姓杨的老翁,人们都尊称他为“杨公”。他有十三个儿子,十三个儿子个个如狼似虎,雄壮有力,且又家财万贯,财源滚滚,可谓春风得意,人财两旺。但是,杨公这个人过于高傲,做事粗莽,而且口无遮拦,说话随便,没事爱乱开玩笑。

因为他的儿子特别多,已经超过了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了,所以,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说狂话:“我有十三个儿子,就算是每月死一个的话,还能剩下一个跟我过大年哩。”

神仙无时无处不在,处处都有天庭的“眼线”,杨公这番狂妄放肆的话,偏巧被一位到人间巡查的神仙听了,随即就赶到天宫把这事报告给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一听当即勃然大怒,没想到杨公这人竟敢如此肆无忌惮,口出狂言,实在可恨,便传令下去,让老杨家每月死一个儿子,正月十三死一个,二月十一死一个,以后每月以此类推。偏巧那年润七月,一年下来,老杨家死光了所有儿子。

从此人们就把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等等这些日子看做是很不吉利的日子,专有名词就叫“杨公忌”。

关于父母陪孩子玩的的历史故事?

1、孟母三迁2、岳母刺字 3、曹操教子4、司马光教子 5、画荻教子等等

古代伟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

1、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2、岳母刺字

岳飞,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

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

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3、曹操教子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

魏武帝曹操次子。

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

为了激励孩子发愤学习,他曾颁布《诸儿令》:“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

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意思是说,儿子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说到做到。

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公正,唯才是举,最有才能的人,才配当我的接班人。

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跟曹操重视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4、司马光教子

司马康,字公休,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司马光大哥司马旦之子,后来过继给司马光为子。

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着,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

给儿子讲三个历史故事-给儿子讲三个历史故事视频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

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他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

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他历任校书郎、着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5、画荻教子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

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

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可想而知。

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

这便是著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

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于是奋发图强,学习成绩优异,他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进士。

古代溺爱孩子10大事例?

1. 执念于保护子女安全:古代父母通常会为了孩子的安全而过分担心,比如不让孩子外出玩耍或参加一些潜在危险的活动。

2. 鸡娃教育:古代父母可能会过分培养孩子的学业能力,强迫他们长时间学习或参加各种补习班,以期望他们能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3. 不让孩子分担家务:古代父母通常会为孩子提供一切生活所需,不让他们参与家务,从而培养出依赖性强的个性。

4. 对孩子的一切要求无条件满足:父母可能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从而使孩子缺乏对自己的需求进行适当管理的能力。

5. 为孩子撒谎:为了保护孩子的幼稚不成熟,古代父母可能会隐瞒一些事实或撒谎,不让他们面对现实。

6. 不让孩子面对困难:父母可能会试图为孩子排除一切困难和挑战,不让他们面对失败或挫折,从而剥夺了他们发展自我解决问题和适应能力的机会。

7. 过度溺爱:对于孩子的一切决策,父母可能会无条件支持和同意,不让孩子学会做决策、承担责任和面对后果。

8. 不允许孩子独立成长:父母可能会长期为孩子做一切事情,不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自主生活和解决问题。

9. 随时满足孩子的需求: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情感的需求,父母可能会随时满足孩子,不让他们学会延迟满足和适应不同的情况。

10. 对孩子过度包容:在孩子的错误和不当行为面前,父母可能会过度包容和纵容,不给予合适的惩罚或教育,从而让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