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华美德故事,古代中华美德故事大全

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国学经典故事?

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起读书,成为好朋友,他们学成归家后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再次相聚。两年后的中秋,张劭杀鸡备饭,家人们都说,都这么久了,他不会来的。张劭不以为意,到了中秋节,范式果然千里迢迢赶来,两人把酒言欢。

在中国古代,传颂着许多这样的故事和人物,每每想起他们,都会心里一暖。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故。

程门立雪

北宋时,杨时、游酢两人一起去向老师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休息,他们不忍打扰,于是静静等待老师醒来。不一会儿,屋外下起大雪,天气寒冷,等程颐一觉醒来,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而“程门立雪”也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苏武牧羊

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想招降苏武,多次威胁利诱,还将他流放至遥远偏僻的北海牧羊。苏武拄着代表汉朝的符节,一刻不离身,岁月流逝,节竿上缀的三层牦牛尾都落尽了。虽然历尽艰辛,他也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

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但两人依然是好朋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这也是“一诺千金”成语的由来,形容人重然诺、守诚信。

赵柔卖犁

赵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卖犁,有个人要买赵柔的犁,赵柔要价二十匹绢。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赵柔却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有利可图便动心呢?还是把犁卖给了原来的那个人。

缇萦救父

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处肉刑,并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表示肉刑令刑犯不得改过自新,愿意进宫为奴婢,以抵父亲的罪名。汉文帝非常感动,废除了肉刑,而“缇萦救父”也成为著名孝顺的典故。

扬震拒金

菏泽有一名大臣叫做杨震,为官清廉,常向朝廷举荐人才。一天晚上,受他举荐为官的王密去拜会杨震,王密捧出金子要送给杨震,杨震拒绝了他。王密坚持道:“在夜里,没人会知道。”杨震却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崔枢还珠

崔枢是唐代人,他赶考时曾和一个商人住在一起。后来商人得了重病去世,送给他一颗价值万贯的宝珠。崔枢埋葬了商人,却没有收下宝珠,而是将其一同葬进坟墓。他的不贪钱财后来传为美谈。

缇萦救父

荀巨伯舍身救友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一次他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兵攻城。他不肯扔下朋友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都得救了。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来自云南某地的特使缅伯高奉命向唐太宗进献天鹅。在路上,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缅伯高仍然千里迢迢把礼物送到,并说:“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此后,“千里送鹅毛”被用以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许衡不食梨

许衡是元代理学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边有一棵梨树,别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独自端坐。旁边人劝他,这棵梨树现在没有主人,你何必介意。他回道:“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却有主人。拿别人丢失的东西,我不能接受。”

荀巨伯探友

晏子拒赏

秦秋时,齐国国相晏子上朝用着弊车驽马,十分简陋。齐景公多次派人送给他豪华大车,他都谢绝了,认为自己管理百官,应该从自己做起、勤俭节约,为百官和百姓做出表率。

囊萤映雪

晋代有两个家境贫穷却勤学上进的人。一个叫李胤,在夏天以小口袋装萤火虫照明读书,另一个叫孙康,在冬天利用雪的反光读书。于是,人们以囊萤映雪形容刻苦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张良虽奇怪老人的举动,但出于尊敬老人,还是照做了。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书,正是军事典籍《太公兵法》。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典故。

囊萤映雪

李士谦乐善好施

北朝的李士谦家境富裕,有一年他把几千石粮食借给乡亲,但当年灾荒,借粮的人无力偿还,他便将借契全部烧掉。第二年庄稼丰收,借粮的人来还粮,他仍然坚决拒收。这也成为乐于助人的典范。

范仲淹心系天下

范仲淹是北宋爱国名臣。他听说有的地方修盖官第豪宅,砍毁珍贵林木,便极力谏言反对;知道江淮出现旱灾蝗灾,又劝皇帝开仓赈灾。而他抒发抱负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在后世广为流传。

历史上的中华美德故事,古代中华美德故事大全

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同住在太学里读书,是很好的朋友。学成离别时,两人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在张劭家再见。两年后中秋节,张劭杀鸡备饭,家人都说,过了这么久,朋友一定不会来的。没想到,到了这一天,范式果然从千里之外赶来。两人守约重诺的典故也由此流传。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故事有哪些?

1、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向左转|向右转

2、子路负米

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后遂用“负米、负米百里”等表示奉养父母或为奉养父母在外谋求禄米。

向左转|向右转

3、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向左转|向右转

4、黄香温席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向左转|向右转

5、卧冰求鲤

王祥,晋朝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性至孝。其母早亡,继母朱氏,生子王览。朱氏偏爱亲生儿子,常令王祥干重活、吃糙饭。但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日夜照顾,汤药必先尝后进。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

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继母。继母死后,王祥悲痛,依礼安葬。王祥对其弟王览,十分爱护,王览对兄长特别尊敬,兄友弟恭,远近闻名,时人把他们的居处称作“孝悌里”。

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美德小故事呢三十字左右?

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子路负米。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后遂用“负米、负米百里”等表示奉养父母或为奉养父母在外谋求禄米。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