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哲理,历史人物故事哲理故事

历史上著名人生哲理?

莫欺少年一时穷

话说东魏的权臣高欢,年轻的时候家里非常贫困。可是一位叫段长的将领十分看重他,觉得高欢有康济时世的才能,这辈子不会白活。并且还对高欢说,希望你日后发达了照顾下我的儿孙。

没想到这几句小小的鼓励,高欢铭记了一生,后来掌握了东魏的大权,不仅追赠段长为司空,而且还提拔段长的儿子段宁为官。段长的确慧眼识珠,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一时穷,少年人只要肯努力,总有发达的那天。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只是一句小小的鼓励,正是那句毫不起眼的温暖,方才支撑起了我们后来的英雄梦,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无论多苦多难都不曾忘记初心忘记梦想,于是多年后才有了苦尽甘来才有了梦想成真的那天。

如果刚开始高欢就被所有的声音质疑、打压,我想中国历史上就不大可能再有后来的那位东魏渤海王了。我觉得,让梦想照进现实的,除了自身的能力本身,还有身边人的鼓励和信任。

从寓言小故事看马哲原理?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则故事,说宋国有个喜欢养猴子的人,他常常省下自己的口粮喂猴子,不久家里的粮食所剩无几,他试图较少给猴子的食物供应,便于猴子商量道:”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好不好?“猴子们听了都站起来,十分生气。过了一会他改口说:”给你们旳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行吗?”猴子们听了个个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哪些原理呢?

  ☀

  第一,这个故事中养猴子的人减少口粮喂猴子,显然是数量上的一种变化,我们哲学里称之为量变。量变会促成质变,减少口粮能让猴子和这个人生活的更久。

  ☀

  第二,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第三,这个故事中,不仅仅是数量变化的量变,还体现了一种次序变动的量变促成的事物的质变。宋国的人和猴子商量说早上喂栗子三个,晚上四个的时候猴子不乐意了,于是改口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于是猴子非常高兴。显然这次改口就是对次序安排上的变化,量变导致质变。

  分析出质量变互变的原理不难,但是分析出次序的变动也是一种量变往往是小伙伴们容易忽视的问题。

你能列举一个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例子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通过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历朝历代这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数不胜数,朝代建立初期,开国之君都是生于忧患,比如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等等,有忧患意识奋发图强,可到了每个朝代的末期,比比皆是是死于安乐的例子,夏桀,商纣,周幽王,隋炀帝等等。

大到朝代更迭,小到个人生涯,无处不透露出孟子这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