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历史故事 周朝著名的历史故事 2024-08-30 00:02:13 0 0 一、周朝著名的历史故事周朝,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无法蓄养大量的常备军以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那你知道周朝著名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周朝著名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周朝著名的历史故事:周公东征周公东征是西周初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和向东开拓疆土的战争。东征之后,扫灭了殷商贵族残部与周朝宗室内部联合的顽固反抗武力,对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周公东征周武王死后,幼子周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旦摄政,武王的其他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等诸侯不满周公独掌大权,遂与纣王之子武庚纠合,宣扬周公将欲篡位,故起兵清君侧。史称三监之乱。周公以武力证清白,力劝召公支持东征,在召公支持下,周公“内弭(mǐ,安定)父兄,外抚诸侯”,出兵东征。东征历时3年之久,诛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将霍叔贬为庶人,平定了叛变,又挥兵继续东进,征服的国家有殷、东、徐、熊、盈、攸、商盖(奄)、九夷、丰、敷古(蒲姑)、淮夷和东夷诸国。《尚书大传》有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之说。为消除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建东都雒邑(成周),迁“殷顽民”于此。封降周的商宗室微子于商朝固有疆域建宋,封武王少弟康叔于殷建卫,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建鲁,分治殷遗民。周公东征在西周开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继武王伐纣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镇压了商朝贵族残余势力的反叛,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在作战指导上,周公旦团结内部、各个歼敌、军事攻势与政治争取并举的谋略,及先弱后强的作战指导,均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历史评价《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既没,成王幼孤。周公摄政,负扆据图。《毛诗正义》:武庚与淮夷叛而作乱,将危周室。周公东征而灭之,以救周室之乱也。朱熹:既破我斧,又阙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宋伯姬: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周朝著名的历史故事: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周武王实行第一次封建,原因有三:首先是为了安抚殷民,同时加以监视;其次是进行武装移民,借此扩展势力;还有就是笼络人心,以巩固周朝的统治。封邦建国及宗法制度第一次封建封建实际上是分封诸侯,即将土地分给诸侯去建立他们的管辖范围。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经过和内容,主要有以下数项:武王克殷后,自动退出殷都,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到那里,继续管理商的遗民;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目的是监视武庚,称为“三监”;武王定都于镐京后,又分封亲属和功臣为诸侯,这些封国大多数集中于黄河南岸。周公东征平乱西周建立四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年幼继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代理政事,这种做法称为“摄政”。三监不满,便散布谣言,说周公会对成王不利,又怂恿武庚共同起来叛乱,史称“三监及武庚之乱”。周公亲自领兵东征对付三监,用了三年的时间,把乱事平定下来。后来他在雒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并将其作为统治东部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又把参加武庚叛乱的“殷顽民”迁到那里,且派驻重兵加以监管。周公又制定礼乐制度,藉以维系国家和社会的秩序。第二次封建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实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三:分化殷地遗民,防止殷民再次起来叛变;巩固周朝的统治,作为王室的屏藩;扩大统治范围,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第二次封建的情况周初第二次封建的内容主要包括:把殷人旧地分封为宋、卫二国,以方便统治;大封亲属和功臣,作为王室的屏藩;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国向东移,部分更远至东方海边,借此扩大统治范围,并将殷人的封国包围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乱。其中如将姜尚之子吕伋封在山东的齐,召公奭之子于燕,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分封诸侯的作用周武王和周公总共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姓姬的诸侯占了五十三个,可见周初两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诸侯多数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称为“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分封诸侯的作用,就是要他们作为中央的屏藩。此外,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徐智认为:“西周的封建自是因周室征服中国,分遣其人众一控御四方,但封建制度的建立,并不与生产工具的改变相伴随。……是以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宗法制度西周还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配合和维系封建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规定天子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两种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周朝的统治。猜你感兴趣: 1.周朝历史故事有哪些 2.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 3.周朝的历史故事 4.周朝重要的历史典故 5.关于周朝的故事二、西周历史故事 1.西周有什么历史故事 1、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2、宠幸褒姒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非常宠爱。后来,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褒姒生下儿子姬伯服后,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最终周幽王竟然废黜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后来周幽王立她为王后,故称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因周幽王太过宠幸褒姒,认为祸患已经形成,谁也无法改变,西周必会灭亡。最终西周果然灭亡。 3、昭穆嬉游昭穆嬉游的昭穆指的是周朝时期的两位君主,周昭王和周穆王二人。这二人喜欢游山玩水,到全国各地去游玩,传说周穆王曾经还到了昆仑山西王母国,受到西王母的隆重接待。由于这两人在位期间不理朝政,导致周朝国力衰落。 4、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国人起义、道路以目、厉王奔彘,是公元前841年(一说公元前842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这里的“国人”在此为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相当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 5、昭王南征昭王南征,指的是周朝时期,周昭王对楚或荆发动的战争。见于文献记载,并得到青铜器铭文的验证。西周早期,在江汉地区的虎方和荆楚始于周人分庭抗礼,公元前980年,(昭王十六年),周天子一怒之下,率领大军,涉黄河,渡汉水,跨过长江南征取得了一系列战果,打击了楚国的东进势头。昭王十九年下半年,昭王再次南征伐楚,但由于轻敌等原因,周昭王在战争中溺死,周国核心武力“六师”也全军覆没。战后,周王室失去对汉江地区的控制,继位的周穆王吸取教训,将国防的重心转向南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周 2.西周时期的历史小故事300字褒姒的故事褒姒,西周周幽王王后,著名烽火戏诸侯女主角.褒姒,周幽王的宠妃,褒人所献,姓姒,故称为褒姒.夏朝末年,帝桀在位时,有一天有两条龙在院子里,说:“我们是褒国的先君.”夏桀赶紧让太史占卜,法师说要霸龙的唾液收藏起来,保存龙的精气.后来,夏桀就把唾液装在了匣子里,一代又一代的传到了周朝.历经数代,都把这个匣子视为禁忌,没有人敢打开.转眼间,800多年过去了,到了周厉王即位.有一天,他闲着没事,就让宫女的匣子打开.从匣子里钻出了一条虫子,这条虫子钻进了宫女的肚子里.这个宫女肚子莫名大了起来,周厉王责怪他没有丈夫而怀孕,把她关进了禁宫,一关就是40年,而这个宫女的肚子也大了四十年,到了周宣王即位的时候,宫女才产下一个女婴.因为周宣王怀疑这个宫女妖言惑众,所以把孩子扔进了河里,一对逃难的夫妻捡到了这个小女婴,很开心,边收养了他.后来这对夫妇一路逃到褒国,给孩子取名褒姒.姓姒是追溯到夏朝褒国二君化龙吐涎,夏朝国姓为姒;取名为褒是为了纪念她在褒国保住了性命.(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参考书籍《中国皇后全传》,。 3.夏商西周历史故事(5个) 1、夏:时日曷丧,予汝偕亡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任天子,接班的时候,夏王朝已经山河日下,快不行了。但夏桀不甘心沉沦下去,打算重振辉煌,即位后马上拿山东滕县地区的“有施国”开刀。当时,很多诸侯已经不再服从夏王族的领导地位,开始面离心叛。其中有施国从前对夏桀挑鼻子竖眼,正好被夏桀抓为现行。为了杀一儆百,夏桀亲自坐上战车,调集了上万军队集结在有施国几百米长的小城之外,耀武扬威。有施国在大兵压境面前失去勇气,下城请罪,表示愿意臣服纳贡。夏桀不许投降,一定要灭掉他的封国,杀鸡儆猴,给各家诸侯做个样子。有施氏急了,只好选了一个美女“妹喜”进献给夏桀。夏桀立刻魂魄全无,于是再也不说灭有施氏了,急不可待罢兵回朝。夏桀收了妹喜,放了有施国,不但没有重建在诸侯中的声威,反倒令诸侯更小看了他。妹喜被接到夏都巩义,看见夏桀的王宫已是多年陈旧。夏桀赶紧下令在附近的洛阳地区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很漂亮的新宫殿,修得很高,从地面往上看,有将要倾倒的感觉,所以取名倾宫。在倾宫里又用美玉、石头砌出琼室、瑶台。修好了以后,夏桀就挽着妹喜跑来浪漫。当时***规定,一人发五十亩地,十分之一粮食上交王族。但是夏桀不理睬这个标准,敛收无度,宫里粮食多得吃不了,就把它们都酿成美酒。夏桀挖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巨大的酒池装酒,酒池里面能够行船,乐师和歌女站在船上,鼓手安置在岸边。酿这一大池子的酒,剩下的酒糟堆积成丘,连绵十里,从丘顶可以远望七里。一通鼓响,有三千人从殿外嘻嘻哈哈奔跑而入,你强我夺,蹲在池旁争地方,象牛饮水一样趴在池沿猛吸起来。好多人喝醉了以至于掉入酒池淹死。乐师和歌女则给大伙伴奏以靡靡之音。在一旁欣赏着这出闹剧的妹喜嘻嘻而笑,引为乐事。大臣“关龙逄”,看见夏桀这番胡闹,实在忍不住了,就手捧着黄图,上边绘制着祖先们的丰功伟绩,包括大禹治水的图像,跑来给夏桀看。关龙逄说:“希望您看了以后,能效法先王,善待民众,停止胡作非为。象大禹一样节俭衣食、爱惜民力,才能得天下诸侯的拥戴,久享国运。若是继续挥霍无度,任意杀人,亡国功日子就不远了。”夏桀听不进去,说:“我是太阳,我居天下之上,永远存在。我这太阳灭了,天下就没了,人们谁敢反我?”“您知道吗,人们一听见您的太阳学说就头疼,天天指着太阳咒骂:‘时日曷丧,予汝偕亡’——说您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啊,我们都盼着呐,宁可我们也不活了,愿意与您同归于尽!”夏桀大怒,下令将黄图焚毁,对关龙逄说:“你最好少干预我的事,否则你会死得很难看。”关龙逄还是喋喋不休,站在朝堂上轰也不走,夏桀只好请他住进监狱。关龙逄在监狱里还是闹哄,寻死觅活,不依不饶。夏桀被他气坏了,只好将他斩首了事,然后警告朝臣们说:“今后有再象关龙逄这样的人来散布妖言,祸乱人心,一律杀头。”于是言路断塞,贤臣绝迹。 2、商:盘庚迁殷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3、周:周公定周礼周人的军队,在镐京和洛邑各有八个师和六个师,合计四万多人的常备军,这也是周王朝所有的国家常备军。依靠这样区区几万军队,对付分散盘踞在周控地区以外的上千个诸侯,当然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周公费尽心思,创出了一种保家卫国的绝技,那就是“周礼”!周礼规定了人们起坐卧行、吃饭上朝、哭丧穿衣以及等级尊卑的秩序。按照《周礼》要求,不同等级的人,见到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要有十数种不同的磕头方式。不光磕头有分教,连走路说话都有章法:你在尊贵者或长辈面前经过时要“趋”(急走、小跑),而不能平稳地迈着方步过去。在登上堂的时候,从东边上的话先迈右脚,从西阶上的话先迈左脚,每登一级都要稍停一下,让两足都在同一阶之后再登。登堂以后,由于堂空间比较狭小,所以不必趋,而要“接武”,“武”指足迹,“接武”就是后一步要踩在前一步的足迹之半的地方。如果手里拿着贵重的礼玉,那无论在堂上或是在堂下庭院,都不必趋,因为怕跌倒摔坏了玉。好,我们把整套行走的动作连贯一下,请大圣人孔子给我们示范:进入鲁国国君的宫院大门时,孔子作出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似的,到处躲躲闪闪。孔子经过的时候,不敢经过门的中央,走过门的时候,不踩门槛。孔子提起衣襟往堂上走的时候,十分。 4.夏商西周历史故事(5个) 1、夏:时日曷丧,予汝偕亡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任天子,接班的时候,夏王朝已经山河日下,快不行了。但夏桀不甘心沉沦下去,打算重振辉煌,即位后马上拿山东滕县地区的“有施国”开刀。当时,很多诸侯已经不再服从夏王族的领导地位,开始面离心叛。其中有施国从前对夏桀挑鼻子竖眼,正好被夏桀抓为现行。为了杀一儆百,夏桀亲自坐上战车,调集了上万军队集结在有施国几百米长的小城之外,耀武扬威。有施国在大兵压境面前失去勇气,下城请罪,表示愿意臣服纳贡。夏桀不许投降,一定要灭掉他的封国,杀鸡儆猴,给各家诸侯做个样子。有施氏急了,只好选了一个美女“妹喜”进献给夏桀。夏桀立刻魂魄全无,于是再也不说灭有施氏了,急不可待罢兵回朝。夏桀收了妹喜,放了有施国,不但没有重建在诸侯中的声威,反倒令诸侯更小看了他。妹喜被接到夏都巩义,看见夏桀的王宫已是多年陈旧。夏桀赶紧下令在附近的洛阳地区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很漂亮的新宫殿,修得很高,从地面往上看,有将要倾倒的感觉,所以取名倾宫。在倾宫里又用美玉、石头砌出琼室、瑶台。修好了以后,夏桀就挽着妹喜跑来浪漫。当时***规定,一人发五十亩地,十分之一粮食上交王族。但是夏桀不理睬这个标准,敛收无度,宫里粮食多得吃不了,就把它们都酿成美酒。夏桀挖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巨大的酒池装酒,酒池里面能够行船,乐师和歌女站在船上,鼓手安置在岸边。酿这一大池子的酒,剩下的酒糟堆积成丘,连绵十里,从丘顶可以远望七里。一通鼓响,有三千人从殿外嘻嘻哈哈奔跑而入,你强我夺,蹲在池旁争地方,象牛饮水一样趴在池沿猛吸起来。好多人喝醉了以至于掉入酒池淹死。乐师和歌女则给大伙伴奏以靡靡之音。在一旁欣赏着这出闹剧的妹喜嘻嘻而笑,引为乐事。大臣“关龙逄”,看见夏桀这番胡闹,实在忍不住了,就手捧着黄图,上边绘制着祖先们的丰功伟绩,包括大禹治水的图像,跑来给夏桀看。关龙逄说:“希望您看了以后,能效法先王,善待民众,停止胡作非为。象大禹一样节俭衣食、爱惜民力,才能得天下诸侯的拥戴,久享国运。若是继续挥霍无度,任意杀人,亡国功日子就不远了。”夏桀听不进去,说:“我是太阳,我居天下之上,永远存在。我这太阳灭了,天下就没了,人们谁敢反我?”“您知道吗,人们一听见您的太阳学说就头疼,天天指着太阳咒骂:‘时日曷丧,予汝偕亡’——说您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啊,我们都盼着呐,宁可我们也不活了,愿意与您同归于尽!”夏桀大怒,下令将黄图焚毁,对关龙逄说:“你最好少干预我的事,否则你会死得很难看。”关龙逄还是喋喋不休,站在朝堂上轰也不走,夏桀只好请他住进监狱。关龙逄在监狱里还是闹哄,寻死觅活,不依不饶。夏桀被他气坏了,只好将他斩首了事,然后警告朝臣们说:“今后有再象关龙逄这样的人来散布妖言,祸乱人心,一律杀头。”于是言路断塞,贤臣绝迹。 2、商:盘庚迁殷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3、周:周公定周礼周人的军队,在镐京和洛邑各有八个师和六个师,合计四万多人的常备军,这也是周王朝所有的国家常备军。依靠这样区区几万军队,对付分散盘踞在周控地区以外的上千个诸侯,当然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周公费尽心思,创出了一种保家卫国的绝技,那就是“周礼”!周礼规定了人们起坐卧行、吃饭上朝、哭丧穿衣以及等级尊卑的秩序。按照《周礼》要求,不同等级的人,见到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要有十数种不同的磕头方式。不光磕头有分教,连走路说话都有章法:你在尊贵者或长辈面前经过时要“趋”(急走、小跑),而不能平稳地迈着方步过去。在登上堂的时候,从东边上的话先迈右脚,从西阶上的话先迈左脚,每登一级都要稍停一下,让两足都在同一阶之后再登。登堂以后,由于堂空间比较狭小,所以不必趋,而要“接武”,“武”指足迹,“接武”就是后一步要踩在前一步的足迹之半的地方。如果手里拿着贵重的礼玉,那无论在堂上或是在堂下庭院,都不必趋,因为怕跌倒摔坏了玉。好,我们把整套行走的动作连贯一下,请大圣人孔子给我们示范:进入鲁国国君的宫院大门时,孔子作出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似的,到处躲躲闪闪。孔子经过的时候,不敢经过门的中央,走过门的时候,不踩门槛。孔子提起衣襟往堂上。 5.周朝历史小故事 300字晏子使楚的故事东周春秋时期,齐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晏婴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守门人按照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道:“这是狗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6.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叛乱,非常高兴,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庄王下信群臣可以尽情畅饮。到傍晚,酒兴还都未尽。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庄王看到群臣们这样高兴,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这进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后来,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住,正在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宽宏大量,三国曹植的《求自试表》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绝缨、盗马之臣赦,而楚、赵以济其难。” 7.西周的故事夏:阳翟(音「敌」,今河南禹县);商:商都城的变更不过,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洛阳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士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不思改变,不缉揣光废叱肚癸莎含极听忠谏,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纣王才组织力量,仓促应战。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为武王的军队开道。帝辛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西周:宗周(今陕西省西安。三、与周朝有关的几个典故观古往今来,历史故事一直是承接历史展望未来的桥梁。那么与周朝有关的典故你看过的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与周朝有关的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与周朝有关的典故篇一:宣王中兴宣王中兴是指周宣王即位后,消除厉王暴虐政治的影响,缓和国内外不安定书面,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顿朝政,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大大提高了王室的威信,遂使周势复振,诸侯又重新来朝。史称“宣王中兴”。宣王即位后,吸取父亲厉王的教训,在周公、召公的辅佐下,革除厉王时的弊政,恢复文、武、成、康时期的政策,使得原有些衰败的周朝又恢复了活力。在内政方面,首先是改革政治,以周公、召公二相为辅,又任用尹吉甫、钟山甫等贤臣,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政治遗风。宣王广开言路,积极听取下属的意见。又警告官员不得贪污赋税,鱼肉乡里。同时加强纪律,要求官员各自约束,不得纵酒闹事。宣布“不藉千亩”。宣王之前,每年春耕时节,天子都要举行藉田礼,到宣王时,先前集体耕种公田之法已难以继续,藉田礼名存实亡,于是宣王宣布废除此藉田典礼。这一措施显然具有表示放宽对山林川泽的控制之意义。经过一番励精图治的治理,国内形势开始转好,诸侯们也纷纷前来朝见,周室的威信又恢复起来了。对外方面,周宣王即位后,针对(犭严)狁不断侵扰,掠夺财物,杀害人民这一严重情况,周宣王一方面派南仲驻兵朔方,加强防守力量,同时又派尹吉甫领兵北伐,追至太原(泛指陕北,晋北一带的黄土高原),(犭严)狁兵败北逃,其他戎狄部落也复臣服于周。宣王在战胜之后,又派方叔带兵南征荆楚,也取得一些胜利。派尹吉甫用武力压服南淮夷,南淮夷进献贡物,暂时控制了东南地区,恢复了对南方的影响。在宗周以南,以秦仲为大夫,命他西征西戎,结果秦仲为西戎所杀,又召秦仲之子庄公兄弟5人,带兵7000人,再伐西戎,结果取得胜利。经济方面,取消籍田之礼。因为宣王对土地私有的承认,使得人民提高了劳动积极性,也使得在厉王时期受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开始恢复。也正是如此,才能令宣王有北伐狁、西戎,南征淮夷、荆蛮的实力本钱,从而出现宣王中兴的局面。但宣王顺应形势的举动并不为守旧的贵族所理解。宣王在千亩之役中的大败,便有人归罪于不籍千亩。由于千亩之役的失败,南国之师尽丧,宣王便决定“料民于太原”。料民,意即统计人口。宣王的料民之举受到贵族的反对,仲山甫就认为,自古以来,不用统计人口就知道人口的多少。因为司民负责登记生死;司商负责赐族受姓;司寇则负责处决罪犯;而各行各业也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所管理的人口数量。宣王并没有听取他的劝谏,仍然进行了人口的统计。宣王的这番举措增加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也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与周朝有关的典故篇二:西周的都城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继奴隶制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朝代,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西周有两个都城,起初武王定都镐京。但是武王感觉离中原太远。便想在夏商故都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都。但是不久武王去世了愿望没有实现。成王造东都洛邑。便将都城迁往洛邑。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四代君王均都洛阳地区。宝鸡出土的何遵上有记载:唯王初迁宅于成周(今洛阳),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汉族的前身。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西周国野之制最为典型,到春秋时期国野之制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与周朝有关的典故篇三:西周墓葬西周墓葬的大量发现和发掘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50年代以来发现的重要西周墓地有西安附近丰镐遗址中的张家坡西周墓地,周原遗址中的西周墓,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北京的琉璃河燕国墓地和白浮西周墓,以及安徽屯溪西周墓和江苏句容、溧水、金坛等地的西周墓等。中原地区的西周墓盛行土坑竖穴墓。小型墓有墓室而无墓道。大型墓都有1条或2条墓道,但尚未发现商代王陵那样的有4条墓道的陵墓。在浚县辛村和北京琉璃河都曾发现过有 2条墓道的大型土坑竖穴墓。这类墓都有宽大的墓室,墓室的南北两端各有1条墓道,南墓道较长,都是斜坡状的,北墓道略短,也有筑成台阶的。辛村1号墓墓室长10.6米,宽9米,连墓道通长56.9米。墓主大概是诸侯一类的人物。大型墓中级别略低的只有1条墓道,洛阳东郊和宝鸡茹家庄都有发现。洛阳东郊发现的大型墓,墓道作曲尺形,在西周墓中是很少见的,宝鸡茹家庄的两座单墓道的大型墓,根据出土青铜礼器上的铭文,可以确认墓主人是?伯和他的夫人井姬。中小型墓则以墓室的大小以及随葬器物的多寡来区分。不少西周墓在墓底中央都挖1个“腰坑”,坑内埋1条狗。葬具大都为木质棺椁。木椁一般都在墓底架两根枕木,再在枕木上纵铺方木构成椁底,椁室四壁用榫卯结构的方木垒成,其上横铺方木为椁盖,棺木置于椁室之中。大型墓往往有数重棺椁,中型墓多为1棺1椁,小型墓多为有棺无椁,也有少数小型墓不见棺木痕迹。长江下游地区的土墩墓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屯溪的土墩墓,系先在平地上用河卵石铺出与墓室相当的范围,其上放置各式随葬器物,然后堆筑封土。句容、金坛、溧水发现的土墩墓,多数不用卵石铺垫,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墓室范围。有的一墩一墓,有的一墩多墓,墓内都没有发现葬具和尸骨的痕迹。葬俗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也有俯身葬,极个别的为屈肢葬。头向不固定。除宝鸡茹家庄的?伯墓外,绝大多数是单人葬。西周墓葬往往以人殉葬,少者1人,多至7人。殉葬人大都放在二层台上,有的还有葬具。北京琉璃河的大型墓中没有发现殉葬人,而在多座中型墓中则发现有殉葬人。可见是否用人殉葬并不完全取决于墓的大小或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在张家坡已发掘的三、四百座中、小型墓葬中,发现有殉葬人的约占7%,都是西周早期墓葬,而这里的西周晚期墓中却不见有用人殉葬的现象,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随葬品西周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玉石装饰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随葬品很丰富,有制作精致的成套青铜礼器,器形有鼎、鬲、甗、?、?、觚、爵、觯、尊、卣、壶、蓥、盘、匜等。其组合以鼎为核心,用鼎的多寡标志着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下。早期的铜礼器在器形和纹饰上同商代晚期没有多大差别,西周晚期酒器类大大减少,食器类数量增加,鼎、?的器形和纹饰也有较大的变化。长安普渡村发现的穆王时期的墓葬中还发现有3枚一套的编钟。小型墓则多随葬陶器,器形有鬲、罐、簋、尊、壶、豆、盂等。西周早晚期墓葬在随葬陶器的组合与器形上都有较明显的区别。南方土墩墓中的青铜礼器,往往富有地方特征,如鼎的三足外撇呈尖锥状,器物也往往两两成对。此外,还有一些用途不明的器形,如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一对角形器和屯溪出土的一对五柱形器。这一地区的墓中通常随葬较多的原始瓷器,器类、器形变化也较多。中原地区的西周墓中虽也有随葬原始瓷器的,但数量很少,器形也较单一,多为豆形器。出土的玉石装饰品有壁、琮、圭、璋、柄形饰以及鱼、龙、鸟、兽等动物雕像,还有玛瑙、琉璃串珠等饰物。在琉璃河等地还出土有西周时代的漆器,但大都朽没,仅存痕迹,可以复原器形的有豆、觚、俎、罍等。车马坑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往往附有车马坑、一般是在主墓的附近另行挖坑埋葬车马,少者1车2马,多者可达十多辆车和数十匹马。埋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整车埋葬,驭马卧于车辕两侧,另一种是将车子拆卸成零部件散放在坑内,马的排列也不整齐。也有将车拆散放在主墓内,而另行挖坑葬入马匹的。车马坑内多有车马饰物,有的车马坑保存较好,痕迹清楚。因此,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复原西周时期车马的形制和辔饰。分期和年代西周墓葬,包括灭商以前的周人墓葬,大体上可划分为3个时期:第一期是灭商前的周墓,即所谓先周墓葬。现已发掘的这种墓葬都是小型墓,大都随葬1件陶鬲,或1鬲1罐,极少有青铜礼器。鬲多作高领袋足,这种鬲被认为是先周时期的典型器物。第二期为西周早期,所出的青铜礼器器形和商代晚期的相似。随葬陶器的组合主要为鬲、簋、罐。年代上起自西周初年,下限约在穆王时期。第三期为西周晚期,所出青铜礼器如鼎、?在器形、花纹上有显著的变化,觚、爵、尊、卣等酒器几乎绝迹,出现?、壶、盘、匜等新的器形。随葬陶器组合为鬲、豆、盂、罐。盂是典型的晚期器物,其他如鬲、罐、豆在器形上也有所变化。年代约自穆王以后到西周末年。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