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11-历史故事111

11岁历史故事?

公元465年,文成帝驾崩,年仅11岁的献文帝以皇太子身份,顺利继承皇位,成为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

文成帝的皇后冯氏就是著名的冯太后,她因为深得文成帝宠爱而立为皇后,文成帝死后,被献文帝尊为皇太后,她负责承担起为献文帝在政治上保驾护航的责任,尽管献文帝不是她的亲生儿子,只是她的嫡子。在嫡母冯太后的辅助下,献文帝在政治上一路顺风顺水。

原本冯太后和献文帝这对母子一路配合得很顺利,这样的好景持续了好几年,但是随着献文帝年龄的增长,他与冯太后的意见有了越来越多分歧,他不满冯太后过于决断朝政,因此有了退位当太上皇帝的想法,但因为心腹大臣反对而作罢。

公元471年,献文帝下定决心退位,把皇位传给年仅4岁的长子拓跋宏,拓跋宏就是大名鼎鼎的孝文帝,后世称呼他“汉化大师”,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舍弃了多数鲜卑人落后的文化和习俗,学习了汉人先进的制度,促进了中国南北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甚大,这是后话了。

历史故事11-历史故事111

高举轻放的历史典故?

高举轻放本意是指货物搬运过程中需要抬高位置移动并轻轻放下,避免损伤。高高的举起,轻轻的放下。形容开始轰轰烈烈,结局却没有消息。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现代故事,既不“较真”也不“叫板”,而是奉行“好人主义”,对一些违规违纪干部的处理,存在明显“板子”“高举轻放”,搞“变相保护”的问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泪满襟相关的历史典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自唐朝杜甫的诗《蜀相》,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诸葛亮一生始终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志望,所以他曾经六出祁山,以图统一天下。然而,事情不幸的是,当他在后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最后一次出师,占据五功县的五丈原,和司马懿相拒于渭水时,竟然病逝军中。“哲人云亡”,“将是遽陨”,成为遗恨千古令人“痛心酸鼻”的莫大憾事! “未捷”,是指可望奏凯而尚未奏凯,“身先死”,是说竟把“兴汉讨贼”的艰难事业,丢在身后。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