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历史故事-我军历史故事简介

十大历史人物短篇故事?

历史故事一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历史故事二

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历史故事三

王侯将相:

秦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为了修筑北方的长城,募集许多劳工。陈涉、吴广等因为大雨延误行程,按律当斩,他们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揭竿而起,其他豪杰也蜂拥而起,起义军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历史故事四

脸上打草稿

北宋时有个叫陆东的,在苏州做官。

某次断案,他判一个犯人流放,当时流放是要在脸上刺字的。

陆东让人在犯人脸上刺上“特刺配某州牢城”几个字。

刺完了,手下一个幕僚说,大人不对啊,不能用“特”这个字。但凡用这个字的都是朝廷一时旨意,这个犯人只是流放罪不能用这个字。

陆东一听,赶紧叫人把那犯人又拉回来,把“特刺”二字划掉,改成“准条”,重新刺字。

估计这犯人得是有一张高晓松式是大脸,不然恐怕刺不下这么多字。陆东给犯人刺字刺两回这事在当时广为流传,没少被人笑话。

后来有人向上推荐陆东,说这个人有才干,应该升官。

上面人说,哦,这人啊。我知道,不就是那个在人脸上打草稿的家伙吗。

历史故事五

杯酒杀三人

南朝梁人张缵,有才学且颇为自负。某次邵陵王萧纶请他喝酒,当时萧纶手下有个名士叫吴规,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人物。

这张缵不知道怎么了,就看吴规不顺眼,看见酒席上吴规也在座就不服。举杯就说:“吴规,这杯酒敬你,祝贺你也够资格在今天这宴上喝酒。”

把吴规气的够呛,吴规的儿子吴翁孺看父亲被人这么奚落更生气,当晚就气死了。

吴规又恨张缵讽刺自己又心疼儿子的死,悲愤交加,也死了。

吴规的老婆看老公和儿子相继去世,也悲伤过度,跟着就去了。

时人皆称:“张缵一杯酒,杀吴氏三人。”

历史故事六

抬旗与出旗

抬旗是清朝一项褒奖政策,对于立功的人,如果是汉人包衣,可升为汉八旗。

若是汉八旗,可变为满八旗。

若是下五旗,也有可能提为上三旗。

就是将身份提高一级,这叫做“抬旗”。

而“出旗”这项“福利”措施则是只针对于汉八旗的。

乾隆七年曾发布一条诏令,允许汉八旗的旗人“自愿”出旗为民,因为旗人是不许自己出去找工作,只能白吃皇粮的,怕耽误了有学问有手艺的汉人发家致富迈向成功,所以允许他们出旗。

诏书写的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不想再白养着这些人吃干饭,让他们“出旗”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乾隆七年发布的这条允许出旗的诏令还算比较委婉的。

过了十几年,到了乾隆二十三年,又发布了一条诏令,这次可就不那么客气了。直接昭告:“八旗汉军年老残疾不能当差,以及差使平常不堪教养者,俱令为民。”

上次还允许“自愿”,这回连“自愿”都不行了,直接采取强制性措施。大批汉八旗自此被扫地出门,自谋职业发家致富迈向成功去喽。

历史故事七

妒妇津

传说,晋朝时有一人叫刘伯玉,他老婆段式善妒。

刘伯玉喜欢吟诵《洛神赋》,某天随口说了一句:要能娶到这样的女子就好了。他老婆听了很生气,说既然你喜欢水神不喜欢我,那我也死后做水神。当晚段式就投水自杀了,七天后托梦给刘伯玉,刘伯玉此后再不敢渡水。从那以后,凡是在那条河渡水的女子都得把妆卸了,打扮漂亮的女子必然遭风浪袭击,后人便将此地称为“妒妇津”。而这个故事里最让我感概的是这句话:

丑妇虽妆饬而渡,其神亦不妒也。

长得丑你就连被妒忌的资格都没有,好心疼这样安全的女子。

历史故事八

罗钳吉网

李林甫掌权时期,为了打击异己,曾任用过两位酷吏:罗希奭、吉温。这两个人就是李林甫的爪牙,只要落到他俩手里必然凶多吉少,就像被钳子夹住或是落进网里一样,故时人称之为“罗钳吉网”。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指酷吏朋比为奸,陷害无辜。

历史故事九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历史故事十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关于岳飞的历史故事?

北宋年间,岳飞出生在相州汤阴的一户农民家庭,仔细分析他们家的成分可以知道:他们家不是地主也应该算个富农,所以小时候岳飞的生活过得相当滋润。

  年少时期,岳飞沉默寡言,但他从小时便立下了报效祖国的志向。除了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外,他还特别喜欢看课外书《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

岳飞的故事

  由于出生在一个战乱年代,岳飞19岁时便准备投军抗辽。为了激励自己的儿子,正值更年期的岳母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不仅感叹,这还真是亲妈!

  靖康二年,岳飞挥动手中的双节棍,打得敌军屁股尿流,也因此,他顺利的成为了宗泽的部下。不久金兵大举南侵,把兵微将寡的宗泽直接打趴下了,顺便还把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抓了回去,北宋就这样直接完蛋了。

  一心想做皇帝的赵构瞄准机会,在应天府做了皇帝。赵构采取黄潜善等人避战南迁的政策,准备退避到扬州等地。这时候,25岁的芝麻官岳飞上书朝廷出兵抗击金。赵构一想,这岳飞算个什么东西,直接让他卷铺盖回了老家。

岳飞的故事

  被迫辞职的岳飞到处找关系,经人介绍终于投到了抗金招抚使张所的麾下,黄潜善等人看张所不顺眼,直接整死了他,岳飞也因此成为了无家可归的孤儿。一心主战的宗泽到处联络民间抗金武装,岳飞知道消息后又主动跑了回去。没过多久,宗泽竟然因为腰痛直接挂了。在这些主战的大官纷纷下台后,有人就推举岳飞为主帅抗击金兵,金兀术占领健康城后,岳飞从背部偷袭,直接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经过三次北伐,岳飞率大军连克蔡州、郑州、洛阳等地,正要乘胜渡黄河消灭金朝之时。宋高宗、秦桧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最后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

万里长城革命故事?

榆关拒敌,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

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其后,日本将侵略矛头直指华北,公然声称:“华北,诚我帝国之最好新殖民地。”并声称,热河是“满洲国”的一部分,长城是“满洲国”界。

此时,作为长城重要关隘之一,背山临海、地势险要的山海关,被日本看成是控制满蒙的支点,是“稳定满洲”、进而长驱直入中国内地的新起点。自《辛丑条约》签订以来,日本利用这个条约,逐步在山海关周围进驻了武装力量。

山海关,又称榆关。当时,驻守山海关的是东北军独立步兵第九旅,旅长何柱国。为加紧控制山海关,日军对何柱国多次威逼利诱,策动何柱国脱离张学良,实行“独立自治”,何柱国不予理睬。1932年12月8日,关东军为逼迫何柱国就范,炮击山海关。借何柱国出面交涉之机,再度要求他取缔排日抗日活动实行自治,仍未得逞。

日军诱降不成,于1933年元旦制造事端,就这样,日军入侵山海关的榆关事件爆发。

当时,驻山海关日军守备队先向南关外中国步哨射击,却反诬中国军队首先开枪。1月2日晨,日军向中方提出撤退南关及城上守军,以武力威胁中国军队。何柱国为避免事态扩大,答应南关暂由日方警戒,等调查真相后再交涉解决。日军得寸进尺,竟要求开放南门,何柱国断然拒绝。

眼看局势吃紧,何柱国下令城内军民赶修工事,准备与日军战斗。没想到,2日上午,日军便向中国守军发起猛烈攻击,以炮兵火力及铁甲车、兵舰重炮同时向山海关城南门城楼鼓楼、东南角楼等处轰击,空中还有日军飞机轰炸。激战一日,日军进攻被击退。当晚,日军从东北调来第八师团铃木旅团增援。

次日上午10时,日军重新发动攻击,由铃木旅团担任主攻,在飞机、坦克掩护下从城南猛攻。中国军队英勇还击,战况激烈。正午,南门及东南城角均为日军所占,经反击复被夺回。下午,日军坦克掩护步兵攻南门,南门中国守军向城里撤退,与日军展开巷战肉搏,经过殊死搏斗,中国军队官兵伤亡惨重,榆关失陷。

榆关抗战,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我国军队打响了在长城线上抗击日寇入侵的第一枪。

“在战斗中,中国军队以不足1个团的兵力毙敌400余人,表现了广大东北军将士可贵的爱国热情。他们的抵抗,虽因国民党政府未予支援,陷于孤军奋战寡不敌众而最后失败的境地,但是他们英勇抗击日军的行为,鼓舞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热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扬。”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冉世民表示。

榆关大战后,日军放弃了由山海关进关的战略,改道由热河进关。

1933年1月28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密发准备进攻热河的命令。随后,日军调动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国舆论压力下,国民党南京政府被迫宣称:如日军进攻热河,将决予抵抗。2月中旬,蒋介石派宋子文、何应钦等到北平与张学良商讨保热方略,并拟定了保热初步计划。

虽然计划已拟定,但国民党对日的所谓抵抗,大多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实际上对热河的防务一直没有做像样的准备。当日军加紧集结准备攻热之时,蒋介石也正在调动兵力部署围攻红军,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虐,仍然是幻想国联对其进行“制裁”。当时热河各军不下十几万,但不能统一协同,工事构筑、兵力配署马虎从事,弹药供应和粮秣筹措无人问津。

2月21日,日军以锦州为大本营,用3个师团、约10万人的兵力,分3路进攻热河,一路由绥中攻凌源,一路由锦州攻朝阳,一路由通辽攻开鲁。热河守军不战自溃。3月4日,日军占领承德。从热河境内溃败的中国军队退至长城各隘口据险固守。

热河失守,全国哗然。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