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历史故事,关于项羽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2024-08-30 05:27:13 0 0 一、四面楚歌的历史故事1、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2、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3、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二、关于项羽的历史故事有哪些1、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在咸阳。项羽率军攻破函谷关,驻在鸿门准备袭击刘邦。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结交项羽的叔父项伯从中给予调解。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但项伯拔剑掩护住刘邦,而刘邦的部将樊哙带剑执盾闯入,这才让刘邦得以脱险。2、霸王举鼎:秦朝末年,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但桓楚趾高气扬地让项羽举鼎,项羽先让桓楚的4名健壮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丝毫未动。然后,他自己握住鼎足,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3、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京剧的一个经典剧,故事来源于在垓下被汉军包围的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的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当是百万汉军团团包围了垓下,而项羽身边只有八百名壮士了,项羽感叹自己空有一身顶天立地的力气,却不能打败敌军,发出了一声“虞姬虞姬,为之奈何”的悲叹。虞姬为了不托累夫君,希望他能够杀出重围,所以刎颈自杀。项羽与八百壮士在虞姬后,勇敢的杀出了百万大军的包围,但项羽在最后准备渡过乌江时,却选择了放弃。4、最终被汉军所杀。许多人认为,项羽心中最终没有放下死去的虞姬,愿意与她一起赴死。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悲剧,影响了后世无数人们,千百年来,为之嗟叹。三、刘邦项羽的故事刘邦项羽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最终刘邦建立汉朝的传奇故事。刘邦和项羽都是楚汉相争时期的重要人物。刘邦,字季,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任泗水亭长时,就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项羽,名籍,字羽,出身楚国贵族,自幼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进军关中时刘邦已先据咸阳,谋臣范增力劝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未能实现,与刘邦暂时达成和解,遂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掳掠货宝。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先入关中的汉军不断攻占项羽所控制的地区,最终迫使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自刎,刘邦赢得了楚汉之争,建立了汉朝。刘邦项羽的故事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细节和例子。比如,刘邦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善于用人,能够团结各种力量,最终战胜了实力强大的项羽。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使得汉军能够不断壮大。而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却过于自负,不听劝告,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他的失败,不仅是因为刘邦的出色指挥和用人,更是因为他自己的性格和决策失误。刘邦项羽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才华,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和决策。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谦虚、善于倾听、勇于改正错误等优秀品质,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一个人的成功也需要有团队的支持和合作。只有团结各种力量,才能共同应对挑战,取得胜利。总之,刘邦项羽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传奇的故事,它不仅展示了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启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质和决策能力,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四、历史上项羽死后,刘邦都做了哪些事情人生在世,并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有的时候甚至连自己的行为也都无法掌控,就例如古代的项羽与刘邦,两人曾经结为兄弟,可惜最后却兵戎相见,并最终以项羽在乌江自刎的结局收场。在世人普遍看来,后期的项羽与刘邦可谓是彻底的决裂了,两人都在拼了命的想要杀死对方,毕竟不杀死对方的话,就可能是自己死了。然而,在项羽死后,面对他被肢解的尸体,刘邦却没有忘记他们曾“约为兄弟”。究竟在项羽死后刘邦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晚唐诗人李牧的《题乌江亭》一诗,诗中表达了李牧对于项羽在乌江边负气自刎的惋惜,同时也包含了对他的批评。确实,项羽自古以来都是以乱世英雄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的,按照故事的剧情发展,应该是像项羽这样的人物取得最后的胜利才符合人们的期望。然而,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被人称之为小人的刘邦,用尽一切战胜了战无不胜的项羽,建立了汉朝。而在他终于将多年的宿敌项羽逼死之后,他的做法让人回想起,原来两人曾是兄弟。下面从两人最后的对决说起。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被困于垓下,他率领着八百骑兵突围,而汉将灌婴则率五千精锐骑兵尾随追击。在经过了几次冲杀之后,项羽单人独骑逃到了乌江畔,在那他遇见了乌江亭长,如李牧在诗中所说的一样,“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却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将其拒绝,并将坐下马赐予亭长。汉军追至,项羽下马步战,竟然一口气杀了汉兵数百人,而自己受了十几处的伤,随后横刀自刎。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当项羽死后,汉军内部竟然爆发了一场冲突。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项羽在与汉军搏杀时,发现对面的汉军骑司马吕马童,正是自己的故人,于是项羽大呼一声:“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不敢正视项羽,转头对汉将王翳说:“此项王也。”此时的项羽已抱定必死之心,于是他对吕马童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原来,刘邦曾颁下赏格,拿住项羽的人赏千金,封万户侯。而项羽见到吕马童后,便说如今做个人情,把这个赏赐送给你了。言毕,项羽自杀。而项羽倒下后,王翳便割下了项羽的头颅,之后汉军陷入大乱之中,为了抢夺到项羽的尸体争得赏赐,他们甚至不惜自相残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后王翳势强,夺得项羽头颅,而吕马童以及杨喜吕胜杨武等四将,则各得项羽四肢之一,他们持刘邦报功。而刘邦命其将五体凑合,果然相符。刘邦见状,也就履行了诺言,遂即分封五人,命吕马童为中水侯,王翳为杜衍侯,杨喜为赤泉侯,杨武为吴防侯,吕胜则为涅阳侯。将万户,千金的赏赐都分给了五个人,而这五人也就一下子飞黄腾达,成为侯爵,世袭罔替,富贵百年。镜头转回到项羽这边。当项羽死后,楚地基本上都投降了,唯独鲁地坚决不投降,他的三千子弟兵中的李将军尚且不知项羽死讯,仍在谷地同汉军作战。起初,汉军准备屠城,但刘邦考虑到这里的老百姓对项羽的忠心,便拒绝了将领屠城的建议,反而让汉军持着项羽的头颅,展示给鲁地老百姓看,这才攻下了鲁地。这个鲁地与项羽渊源颇深,当初项羽与叔父项梁率兵攻打苏北以及鲁南时,因项羽击败邯。此后,东阿一带便成了项羽的大本营。在项梁死后,楚怀王便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而后项羽在此经营多年,在当地颇有威望。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对于刘邦来说,项羽一死,也就意味着他将夺得天下,然而按理来说此时的他即便不放声大笑也应当心情愉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项羽的墓前,刘邦放声大哭,并以鲁公的身份埋葬了项羽,此时人们才想起,原来他们两人曾“约为兄弟”。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