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历史故事,上海历史故事 2024-08-30 09:13:27 0 0 一、黄浦江有什么历史故事黄浦江的传说滔滔的黄浦江不仅是上海灿烂文化的象征,也是上海历史的见证。古往今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在黄浦滩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于青浦县的淀山湖,至吴淞口入长江,全长114公里,宽约400米。黄浦江贯穿上海百里港区,虽无名山秀岭可供观赏,但却有其独特的韵味。明清时,“黄浦秋涛”为沪城八景之一,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之景。近年来,黄浦江中游有越江隧道,上游的松江县车墩、叶榭间有黄浦大桥。关于黄浦江的开凿,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春申君黄歇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食客三千,门庭若市。据清同治《上海县治》记载,明永乐中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大黄浦,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始成今日的黄浦江。黄浦江的故事1908年正是光绪末年,黄浦江两岸是满目疮痍,帝国主义的兵舰商船在黄浦江里横行霸道,船民常信根的小舢板被英国客轮撞毁。常信根无法生活,只得经人介绍到造船厂工作,受到外国把头的欺压。黄浦江水日夜流,转眼改朝换代到了民国。常信根的儿子常桂山长大成人,他也在造船厂当上了造船工人。不久,北伐军逼近上海,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配合北伐军与军阀展开斗争。常桂山在共产党员李德发的引导下,积极参加了工人运动,受到革命教育。同时,他认识了中共区委领导方振海和共产党员、青年女工杨招弟。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李德发没有来得及告诉常桂山与党组织联络的办法,就牺牲了。常桂山非常苦闷,他终于与方振海、杨招弟接上了联系,继续忠实地为党工作。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人民群众义愤填膺,要求抗日。但国民党反动派却倒行逆施,调动军队大肆剿共。国民党政府命令造船厂生产三艘炮艇,开往江西苏区围剿共产党,造船厂老板欺骗工人说是为了打日本。常桂山让工人兄弟罢工,却因不善于发动群众而失败。他总结了教训,自己在斗争中得到成长。他与杨招弟在斗争中建立了感情,成为了一对革命伴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鬼子占领了上海,常信根不愿为鬼子干活,愤然离去。常桂山接受党的指示,坚持留在工厂里。常信根以为儿子心甘情愿为鬼子干活,对他十分不满。夜晚,常桂山偷偷进入工厂,破坏敌人的炮艇。常信根了解真相后,十分感动。常桂山和战友完成沉船任务后,遭到敌人的追捕,常信根化装成三轮车夫,将他们救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了,常信根高高兴兴地来到船厂上班。但换汤不换药的国民党反动派勾结美帝国主义,照样骑在工人头上,物价飞涨,工人们已经无法生活。常桂山带领工人闹罢工,杨招弟组织女工们前来支援,被反动派逮捕。工人们坚持进行斗争,迫使工厂主接受了条件,罢工取得了胜利,杨招弟也被党营救出狱,送到了解放区。解放前夕,国民党企图把工厂的重要设备运到台湾,将船厂炸毁。常桂山和工人们拼着性命保护了工厂,使敌人灰溜溜地从黄浦江上逃跑了。解放了,常桂山一家变了,工厂变了,一条条新船下水了。当一条万吨轮船举行下水典礼的时候,观礼台上的人群欢声雷动。常桂山多年来的愿望,也是中国人民的愿望,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二、上海历史故事上海,在这所高楼耸立的城市,光鲜的背后历史故事,你是否曾会想到是那么苍白?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上海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上海历史故事篇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高涨,日本方面声称将采取自卫手段保护日侨利益。1932年1月18日,在毗邻上海公共租界东区(杨树浦)的华界马玉山路三友实业社门外,发生了日本僧人被工厂纠察队殴打致死的事件,日本侨民大肆报复,焚毁三友实业社,砍死租界华人巡捕,袭击华人商店。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从北四川路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国军十九路军的猛烈抵抗。 1月29日凌晨,日机轰炸闸北华界,宝山路584号商务印书馆及东方图书馆(中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藏书超过三十万册)均被炸毁。中日两国在上海闸北区激烈的军事冲突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日方投入总兵力达三个师团七万人,中国方面,张治中指挥的第五军也加入上海作战,甚至南京国民政府也暂时迁移到洛阳,以示决不屈服(年底才迁回南京)。直到3月2日,由于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中国军队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于是开始撤军,次日宣布停战。 5月5日,中日签署《淞沪停战协定》。日军返回战前防区(上海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及其越界筑路地带),国军暂留现驻地(沪宁铁路上的安亭镇至长江边的浒浦一线),交战区划为非武装地区。闸北华界的商号被毁达4204家,房屋被毁1.97万户。上海历史故事篇二 1927年初,中国国民党右派对左派控制的武汉政府的容共政策和鼓励工农群众运动的做法日益不满。3月24日,北伐军攻入南京时,发生杀害外侨和英美军舰炮击南京的南京事件。4月2日,蔡元培、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等国民党元老在上海召集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要求阻止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部势力膨胀,进行“清党”。而上海青帮头目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等组织右派工会“中华共进会”和“上海工界联合会”,与中共领导的上海总工会对抗。上海两租界也深恐1月份收回汉口英租界和九江英租界的事件和3月24日南京事件在上海重演,在蒋保证不以武力改变租界现状后答应提供援助。4月11日夜,杜月笙诱捕并杀害上海总工会负责人汪寿华。4月12日凌晨,“中华共进会”和“上海工界联合会”成员从上海租界冲出,攻击华界的上海总工会纠察队。白崇禧的国民革命军第26军对工人纠察队强行缴械,杀伤300多人。 4月13日,上海总工会召开工人大会,声讨蒋介石。会后,10万多工人、学生到宝山路国民革命军第26军第二师周风歧司令部请愿。士兵向人群扫射,当场打死100多人,伤者不计其数。接着,蒋介石下令解散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上海总工会和一切共产党组织,搜捕共产党员及支持者,逮捕千余人,并将首要份子枪决。至15日,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上海历史故事篇三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内容参照了中英《南京条约》。此后,美国的传教士和商人也开始前来上海。与英国侨民以商人为主不同,美国侨民中传教士的比重较高,包括1845年来到上海的美国圣公会、1847年来到上海的美南浸信会、1848年来沪的美南监理会、1850年来沪的美北长老会等。由于传教士的目的是向中国居民传教,所以他们并不聚居在租界,而是分散居住在县城内外的各个角落,如美南浸信会的晏马太立足于老北门外护城河边,美南监理会立足于不远处的郑家木桥,美北长老会立足于大南门外。美国圣公会在城内立足后,1848年,主教文惠廉又请求上海地方官府允许美国侨民在虹口开辟租界,但并未正式划定界限。上海开埠初期,虹口美国租界由于有苏州河的阻隔,甚为荒凉,只在江边建成少数的船坞、码头,和为水手们服务的娱乐场所。 1846年,第一名美国商人吴利国(Ltentry G.Wolcott)进入上海,被委任为代理领事,在英租界九江路自己的洋行升起美国国旗,这是租界内第一面升起的外国国旗(当时英国领事馆还设在上海县城内),此事引发了英国领事的干涉。此后,绝大多数美国洋行都设在苏州河以南的英租界内。19世纪美国在上海最著名的商业机构是旗昌洋行。三、上海的由来。上海名字的由来如下:1、上海”一名,起源于水名,始见于北宋记载。上海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个馆舍,取名“华亭”。2、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州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君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今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的名称。这应该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北宋前东海来船由松江(今吴淞江前身)溯入内陆,至青龙镇(今旧青浦)寄碇,经过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为南侧之一,初不显著。3、北宋时松江上游变窄,海船改由松江南侧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后发展为十六铺地带),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名称的来历。“上海”一名由此彰扬,以至之后在此设置政府机构和行政建制时都沿以为名──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镇,民国的上海特别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收藏(0)